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死小虫皮肤红肿
罪魁:毒隐翅虫
吃完晚饭,陈女士像往常一样到家附近的小公园散步,走到路灯下的时候感觉右眼皮上好像有个虫子在叮,伸手就把它拍死了,也没有太在意,散步回到家却发现眼皮有些红肿。第二天早上醒来,陈女士发现右眼皮红肿更加严重,可把爱美的她急死了。
陈女士到医院皮肤科就诊,看到有很多患者也来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与其他人是一致的:他们所患的是一种夏天比较常见的、由毒隐翅虫毒液沾染皮肤而引起的皮炎。
隐翅虫是一种蚁形小飞虫,长约3毫米,种类很多,其中有致病作用的是毒隐翅虫。隐翅虫有趋光性,白天一般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夜间喜欢在有灯光的地方出没。毒隐翅虫身体里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受压或被拍打、压碎时,即释放强酸性毒液,会烧伤皮肤,人会感觉微痒、灼痛,过后会有长条状、斑点状的疱,等等,严重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夏季树木都枝叶茂密,有利于隐翅虫的孳生,同时湿热的天气使得隐翅虫非常活跃。
医生提醒,夏季湿热天气,尽量不要靠近枝叶茂密的植物,夜晚散步纳凉也要远离路灯、广告灯箱等发光体。搞好环境卫生,安装纱门纱窗,睡觉熄灯,将落在皮肤上的虫子吹走或拨落在地上,用脚踏死,切忌拍打。而一旦出现了症状,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此外,由于隐翅虫皮炎容易和药疹、带状疱疹等疾病相混淆,所以还应注意避免误诊。
半夜开灯遭“暗算”
罪魁:蜈蚣
“真是创下了纪录,一个晚上就接诊了8个被蜈蚣咬伤的病人。”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陶承军指着急诊记录本说,夏天来了,被毒虫咬伤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了。
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白天它们隐藏在暗处,晚上出来活动,以蚯蚓、昆虫等为食。蜈蚣的第一对足呈钩状,比较锐利,而且在钩端还有毒腺口,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毒液会注入伤者皮下而导致中毒。
梅雨季节,蜈蚣活动比较频繁。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经常出没在有腐烂鸡鸭骨头的地方或者老房子里,特别是水槽和下水道附近,而像市区的一些新小区,蜈蚣则比较少见。
在蜈蚣出没比较多的住房,居民可在房内喷来苏水(消毒药水),也就是医院里常用的消毒液来预防蜈蚣。一些住在老小区的居民要注意,夏天尽量少穿较为暴露的拖鞋到长有青苔的地方,不要轻易搬动砖块,否则很可能会搬出一窝蜈蚣。
民间有把鸡血涂抹在蜈蚣经常出没的地方,以此防蜈蚣的方法。有专家表示,鸡是蜈蚣的天敌,这种方法有一定作用,也可将鸡血盛在器皿中,置于蜈蚣出没的地方。但这些方法都治标不治本,最好还是做好室内防潮工作,搞好房屋周围及室内卫生,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堆积物品,不给蜈蚣提供“活动”的环境。对付毒虫叮咬,学点急救知识
被毒虫咬伤后,毒液中的毒素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症状,症状轻重取决于毒虫种类和咬伤时间的长短等,局部可于几分钟到数小时出现剧烈的疼痛、灼热刺痛感,随即伤口处发生显著的红肿或水疱、淤斑,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坏死,附近的淋巴结或淋巴管发炎。
了解一些被毒虫咬伤后的急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蜜蜂蜇伤
被蜜蜂蜇伤后,要仔细检查伤口,可用镊子、针尖挑出其尾刺。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或淡氨水等碱性溶液擦洗伤口以中和毒液。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也不能用红药水、碘酒之类药物涂擦患部,以免加剧局部肿胀和疼痛。
黄蜂蜇伤
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酸性液体中和,如食醋、人乳涂擦患部并口服蛇药解毒,可止痛消痒。黄蜂毒性较大,蜂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因此,经急救后,应及早送医院,以防意外。
蝎子蜇伤
蝎子有一弯曲而尖锐的尾针与毒腺相通,刺入人体后可注入神经性毒液。毒液呈酸性,可引起局部灼痛、红肿、麻木和水疱,严重者危及生命。受伤后,应立即拔出毒针,若四肢被蜇伤,要用鞋带、布条等绑扎伤口近心端肢体,用3%的氨水反复冲洗伤口或用拔火罐法排毒。被蜇伤的患者可以多喝开水,以利毒液尽早排出,但一定不能饮酒。
蜘蛛咬伤
被蜘蛛咬了,如果没有特别的反应,可以像被毒蛇咬伤一样处理,把伤口处的血挤出来。如果感觉特别不适,应及时就医。热带地区的一些蜘蛛毒性很强,严重的会出现神经中毒、局部组织坏死、心肌损伤等,有生命危险。
蚂蟥叮咬
蚂蟥又称水蛭,一般栖于浅水中,但在亚热带的丛林地带,还有旱蚂蟥成群栖于树枝和草上。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发现蚂蟥吸附于皮肤上时不要惊慌,可用手轻拍,使其脱离皮肤;也可用盐水、食醋、酒、旱烟油或清凉油涂抹在蚂蟥身上和吸附处,使其自然脱出。不要强行拉扯,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若血流不止,可用碳酸氢钠粉敷在伤口上。
驱虫可用民间方法 被咬后及时去医院
不少居民说,端午节悬挂的菖蒲和艾叶,对于驱除毒虫有很好的效果。居住在一楼的居民说,一到夏天就在门口洒雄黄酒或硫黄,这样就可以驱赶毒虫了。
对此,陶承军主任表示,一些比较潮湿的老小区居民,可以放一些菖蒲和艾叶在家中,确实能有效驱除毒虫。也可以放置几盒揭盖的清凉油和风油精,或摆放一两盆盛开的夜来香、茉莉花、米兰、薄荷或玫瑰等植物,毒虫会因不堪忍受它们的气味而躲避。此外,家中可备一些治疗毒虫咬伤的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一旦被毒虫咬伤,植物和雄黄、硫黄都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像蜈蚣、马蜂、毒蜘蛛,它们的体内都有毒腺。特别是蜈蚣,蜈蚣越大,其毒性则越强。被蜈蚣咬伤后,多数伤员有局部症状,如局部红、肿、热、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发麻、眩晕、恶心、呕吐等;极少数伤员甚至发生昏迷、过敏性休克等。
一旦被毒虫咬伤,应该马上去医院。在去之前,可以先用肥皂水等碱性物质清理一下伤口。陶承军主任强调,清洗伤口,最好是那种老碱肥皂,也就是俗称的“臭肥皂”。
受伤后避免剧烈活动,如能将受伤原因及时告知医生,将有助于医生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在急救中很重要。
据《生活与健康》
编辑/王翠萍
罪魁:毒隐翅虫
吃完晚饭,陈女士像往常一样到家附近的小公园散步,走到路灯下的时候感觉右眼皮上好像有个虫子在叮,伸手就把它拍死了,也没有太在意,散步回到家却发现眼皮有些红肿。第二天早上醒来,陈女士发现右眼皮红肿更加严重,可把爱美的她急死了。
陈女士到医院皮肤科就诊,看到有很多患者也来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与其他人是一致的:他们所患的是一种夏天比较常见的、由毒隐翅虫毒液沾染皮肤而引起的皮炎。
隐翅虫是一种蚁形小飞虫,长约3毫米,种类很多,其中有致病作用的是毒隐翅虫。隐翅虫有趋光性,白天一般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夜间喜欢在有灯光的地方出没。毒隐翅虫身体里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受压或被拍打、压碎时,即释放强酸性毒液,会烧伤皮肤,人会感觉微痒、灼痛,过后会有长条状、斑点状的疱,等等,严重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夏季树木都枝叶茂密,有利于隐翅虫的孳生,同时湿热的天气使得隐翅虫非常活跃。
医生提醒,夏季湿热天气,尽量不要靠近枝叶茂密的植物,夜晚散步纳凉也要远离路灯、广告灯箱等发光体。搞好环境卫生,安装纱门纱窗,睡觉熄灯,将落在皮肤上的虫子吹走或拨落在地上,用脚踏死,切忌拍打。而一旦出现了症状,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此外,由于隐翅虫皮炎容易和药疹、带状疱疹等疾病相混淆,所以还应注意避免误诊。
半夜开灯遭“暗算”
罪魁:蜈蚣
“真是创下了纪录,一个晚上就接诊了8个被蜈蚣咬伤的病人。”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陶承军指着急诊记录本说,夏天来了,被毒虫咬伤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了。
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白天它们隐藏在暗处,晚上出来活动,以蚯蚓、昆虫等为食。蜈蚣的第一对足呈钩状,比较锐利,而且在钩端还有毒腺口,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毒液会注入伤者皮下而导致中毒。
梅雨季节,蜈蚣活动比较频繁。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经常出没在有腐烂鸡鸭骨头的地方或者老房子里,特别是水槽和下水道附近,而像市区的一些新小区,蜈蚣则比较少见。
在蜈蚣出没比较多的住房,居民可在房内喷来苏水(消毒药水),也就是医院里常用的消毒液来预防蜈蚣。一些住在老小区的居民要注意,夏天尽量少穿较为暴露的拖鞋到长有青苔的地方,不要轻易搬动砖块,否则很可能会搬出一窝蜈蚣。
民间有把鸡血涂抹在蜈蚣经常出没的地方,以此防蜈蚣的方法。有专家表示,鸡是蜈蚣的天敌,这种方法有一定作用,也可将鸡血盛在器皿中,置于蜈蚣出没的地方。但这些方法都治标不治本,最好还是做好室内防潮工作,搞好房屋周围及室内卫生,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堆积物品,不给蜈蚣提供“活动”的环境。对付毒虫叮咬,学点急救知识
被毒虫咬伤后,毒液中的毒素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症状,症状轻重取决于毒虫种类和咬伤时间的长短等,局部可于几分钟到数小时出现剧烈的疼痛、灼热刺痛感,随即伤口处发生显著的红肿或水疱、淤斑,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坏死,附近的淋巴结或淋巴管发炎。
了解一些被毒虫咬伤后的急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蜜蜂蜇伤
被蜜蜂蜇伤后,要仔细检查伤口,可用镊子、针尖挑出其尾刺。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或淡氨水等碱性溶液擦洗伤口以中和毒液。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也不能用红药水、碘酒之类药物涂擦患部,以免加剧局部肿胀和疼痛。
黄蜂蜇伤
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酸性液体中和,如食醋、人乳涂擦患部并口服蛇药解毒,可止痛消痒。黄蜂毒性较大,蜂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因此,经急救后,应及早送医院,以防意外。
蝎子蜇伤
蝎子有一弯曲而尖锐的尾针与毒腺相通,刺入人体后可注入神经性毒液。毒液呈酸性,可引起局部灼痛、红肿、麻木和水疱,严重者危及生命。受伤后,应立即拔出毒针,若四肢被蜇伤,要用鞋带、布条等绑扎伤口近心端肢体,用3%的氨水反复冲洗伤口或用拔火罐法排毒。被蜇伤的患者可以多喝开水,以利毒液尽早排出,但一定不能饮酒。
蜘蛛咬伤
被蜘蛛咬了,如果没有特别的反应,可以像被毒蛇咬伤一样处理,把伤口处的血挤出来。如果感觉特别不适,应及时就医。热带地区的一些蜘蛛毒性很强,严重的会出现神经中毒、局部组织坏死、心肌损伤等,有生命危险。
蚂蟥叮咬
蚂蟥又称水蛭,一般栖于浅水中,但在亚热带的丛林地带,还有旱蚂蟥成群栖于树枝和草上。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发现蚂蟥吸附于皮肤上时不要惊慌,可用手轻拍,使其脱离皮肤;也可用盐水、食醋、酒、旱烟油或清凉油涂抹在蚂蟥身上和吸附处,使其自然脱出。不要强行拉扯,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若血流不止,可用碳酸氢钠粉敷在伤口上。
驱虫可用民间方法 被咬后及时去医院
不少居民说,端午节悬挂的菖蒲和艾叶,对于驱除毒虫有很好的效果。居住在一楼的居民说,一到夏天就在门口洒雄黄酒或硫黄,这样就可以驱赶毒虫了。
对此,陶承军主任表示,一些比较潮湿的老小区居民,可以放一些菖蒲和艾叶在家中,确实能有效驱除毒虫。也可以放置几盒揭盖的清凉油和风油精,或摆放一两盆盛开的夜来香、茉莉花、米兰、薄荷或玫瑰等植物,毒虫会因不堪忍受它们的气味而躲避。此外,家中可备一些治疗毒虫咬伤的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一旦被毒虫咬伤,植物和雄黄、硫黄都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像蜈蚣、马蜂、毒蜘蛛,它们的体内都有毒腺。特别是蜈蚣,蜈蚣越大,其毒性则越强。被蜈蚣咬伤后,多数伤员有局部症状,如局部红、肿、热、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发麻、眩晕、恶心、呕吐等;极少数伤员甚至发生昏迷、过敏性休克等。
一旦被毒虫咬伤,应该马上去医院。在去之前,可以先用肥皂水等碱性物质清理一下伤口。陶承军主任强调,清洗伤口,最好是那种老碱肥皂,也就是俗称的“臭肥皂”。
受伤后避免剧烈活动,如能将受伤原因及时告知医生,将有助于医生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在急救中很重要。
据《生活与健康》
编辑/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