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干预运用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风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名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4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及后期感染情况。结果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感染人数2例(5.88%)低于常规组感染人数7例(20.59%),P<0.05,具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比常规组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风险患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干预能降低其感染几率和血糖水平。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干预;糖尿病足;感染风险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摄糖量逐渐增大,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容易继发糖尿病足[1]。该病有感染风险,严重可导致患者患肢丧失功能,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延续性护理是近些年在糖尿病足中兴起的新型护理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效果,本文对该病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延续性护理,发现后者可降低其血糖和感染风险,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名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4例。常规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13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5.23±5.18)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13±1.90)年。观察组男患者22例,女患者1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6.71±4.27)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86±1.46)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出院时根据其医嘱、身体特征、病情等情况,详细告知后期调理的注意事项并制定回院复诊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延续性护理,具体包括:⑴举办疾病健康讲座并让患者参与,讲座中向其详细介绍该疾病的防治知识、健康护理方法、病情发展的危害等。同时给每位患者建立档案,记录其生活饮食习惯、病情、用药方法、既往病史等,储存好档案,方便后续跟踪服务。⑵患者出院时,给每位患者及家属发放该病宣传资料,让其掌握监测血糖方法,并指导家属掌握相关技巧。⑶建立微信群,鼓励患者在群里积极交流护理心得,分享生活点滴,遇到问题及时发问,提高其治病积极性。群里安排专业人员帮其解答或调整护理计划。⑷根据患者伤口选择合适敷料,嘱咐其按时更换;指导患者清洗溃疡周边皮肤,以免挤压到伤口造成溃疡加重;告知患者每天检查足部和鞋子,若發现鞋子变形挤压到足部,应告知护理人员帮助改善。⑸对患者进行15d/次电话回访并上门观察其足部溃疡情况,再根据患者后期恢复情况制定对应的随访护理计划,为其降低感染风险。⑹护理周期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及后期感染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感染情况
经过护理,观察组感染人数2例(5.88%)低于常规组感染人数7例(20.59%),X2=4.22,P<0.05,具统计学差异。
2.2两组患者血糖情况
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比常规组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常规护理并不能满足该病患者需求,为减轻其病痛,避免感染情况发生,需对其进行后续跟踪服务,而延续性护理打破院内护理的局限性,为其提供更全、更持续的护理。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举办健康讲座和发放疾病宣传资料,加强其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血糖的自我监测能力,并让其家属积极监督和配合患者调理该病。护理人员通过建立微信群,给患者提供专业的知识解答,让患者能及时解决特殊情况,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后期再通过电话及上门回访,观察患者足部溃疡情况,帮助其降低感染几率[4-5]。经过三个月护理后,观察组感染人数低于常规组(P<0.05),具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均比常规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对糖尿病足患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干预能降低其感染风险和血糖。
参考文献:
[1]赵化芹.探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28(01):13-14.
[2]罗璇.延续性护理对降低糖尿病足感染风险的效果观察[J].健康之路,2017(11):121-121.
[3]宋美茹.分析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9):196-168.
[4]万爱敏.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双足与保健,2018,27(14):1-2.
[5]彭又云.延续性护理运用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风险中的临床有效性探究[J].双足与保健,2019,28(07):56-57.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干预;糖尿病足;感染风险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摄糖量逐渐增大,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容易继发糖尿病足[1]。该病有感染风险,严重可导致患者患肢丧失功能,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延续性护理是近些年在糖尿病足中兴起的新型护理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效果,本文对该病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延续性护理,发现后者可降低其血糖和感染风险,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名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4例。常规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13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5.23±5.18)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13±1.90)年。观察组男患者22例,女患者1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6.71±4.27)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86±1.46)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出院时根据其医嘱、身体特征、病情等情况,详细告知后期调理的注意事项并制定回院复诊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延续性护理,具体包括:⑴举办疾病健康讲座并让患者参与,讲座中向其详细介绍该疾病的防治知识、健康护理方法、病情发展的危害等。同时给每位患者建立档案,记录其生活饮食习惯、病情、用药方法、既往病史等,储存好档案,方便后续跟踪服务。⑵患者出院时,给每位患者及家属发放该病宣传资料,让其掌握监测血糖方法,并指导家属掌握相关技巧。⑶建立微信群,鼓励患者在群里积极交流护理心得,分享生活点滴,遇到问题及时发问,提高其治病积极性。群里安排专业人员帮其解答或调整护理计划。⑷根据患者伤口选择合适敷料,嘱咐其按时更换;指导患者清洗溃疡周边皮肤,以免挤压到伤口造成溃疡加重;告知患者每天检查足部和鞋子,若發现鞋子变形挤压到足部,应告知护理人员帮助改善。⑸对患者进行15d/次电话回访并上门观察其足部溃疡情况,再根据患者后期恢复情况制定对应的随访护理计划,为其降低感染风险。⑹护理周期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及后期感染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感染情况
经过护理,观察组感染人数2例(5.88%)低于常规组感染人数7例(20.59%),X2=4.22,P<0.05,具统计学差异。
2.2两组患者血糖情况
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比常规组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常规护理并不能满足该病患者需求,为减轻其病痛,避免感染情况发生,需对其进行后续跟踪服务,而延续性护理打破院内护理的局限性,为其提供更全、更持续的护理。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举办健康讲座和发放疾病宣传资料,加强其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血糖的自我监测能力,并让其家属积极监督和配合患者调理该病。护理人员通过建立微信群,给患者提供专业的知识解答,让患者能及时解决特殊情况,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后期再通过电话及上门回访,观察患者足部溃疡情况,帮助其降低感染几率[4-5]。经过三个月护理后,观察组感染人数低于常规组(P<0.05),具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均比常规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对糖尿病足患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干预能降低其感染风险和血糖。
参考文献:
[1]赵化芹.探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28(01):13-14.
[2]罗璇.延续性护理对降低糖尿病足感染风险的效果观察[J].健康之路,2017(11):121-121.
[3]宋美茹.分析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9):196-168.
[4]万爱敏.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双足与保健,2018,27(14):1-2.
[5]彭又云.延续性护理运用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风险中的临床有效性探究[J].双足与保健,2019,28(0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