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節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这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又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每个地区、每个民族均有独特的节日习俗,在满族的发祥地、清王朝的肇兴之地—一抚顺市,便保留着许多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插“佛托”这一满族民俗活动,就是清明节的独有习俗。
插佛托是一种将用柳枝和五色纸制作而成的佛托插在先人坟上的祭祀方式,作为满族特有的清明祭祀习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兴京县志》在“祭祀条申”中记载,“树柳枝祭”是为“佛托”(佛朵、佛多)而设,并认为“祭柳枝”“插佛多”均为同一神。关于满族人上坟插佛托习俗的由来,一种说法来源清代《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佛立”,其序称此仪乃“为婴儿求福”,这里的“佛托”是专为“求子”或“为保婴而祀”。另有一种说法源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新宾资料本》,意在纪念罕王的妻子佛三娘。如今插佛托的意义也在不断延伸,不仅表现对死者的祭奠,还表示永保子孙兴旺平安之意。同时,佛托又被视为摇钱树,插佛托又有了给已故先人送钱的含义。
2012年、2014年清明节期间,我们对抚顺新宾地区特有的满族清明节习俗进行调研。调研地点选在了永陵镇的一个名为阿伙洛的满族聚居村,跟我们一起完成此次调研的除了新宾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之外,还有一位“向导”一一年逾古稀比较了解满族传统文化的老先生——查树源。
在查树源的引导和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佛托”又称“佛朵”“佛头” “佛多”,在满语中意为“柳树”“柳木”。满族人素有崇柳习俗,他们以柳为神,以柳为母,“佛托妈妈”就是满族人早期崇拜的女神,又称“子孙娘娘”。其完整的习俗包括“佛托”制作、祭品准备和清明祭扫等内容。其中, “佛托”的制作过程由剪五彩条、扎花托、扎花、备木棍、粘绑等五个步骤组成。制作时,先准备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彩纸各6张,每张彩纸长76厘米,宽50厘米。然后剪出形似一串大钱的五彩条;扎花托时,取3张纸搓成条并绑在一起编成辫,然后将编好的辫子一圈一圈盘成一个结实的圆盘;接着是扎花,佛托上一般用荷花,也可以用牡丹或者芍药,花的颜色要与家族所在旗的旗色相同;最后截取1.5米长的柳条,并将花与花托固定在一起,绑在柳条上,再将五彩条反绑在花托下面,翻过来后,做好一个外形类似于拂尘的佛托。
“佛托”制作完成后,祭品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人们要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蒸好子孙饽饽或子孙饺子,做好红烧方子肉(整块猪肉)或猪头、猪腿,买一条整鱼和新鲜水果,其中水果的数量必须是单数。祭品筹备好后便是清明节当天的祭扫活动。祭扫主要包括“请神”“清扫”“拜祭”“修谱”“续家谱”等仪式。因满族有将族谱作为宗族历史文献珍藏的习俗,所以“修谱”和“续家谱”最能体现满族特色,但这两个仪式并非年年进行。“修谱”一般选在龙虎年,以示企盼子孙成才,光宗耀祖; “续家谱”仪式则是在添丁进口的年份举行,即在清明节祭扫时,将这一年里新降生的生命加进宗族族谱。
在为期两天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三户村民,通过交谈得知,每家都保持着自己做佛托、上坟插佛托、磕头祭拜的清明祭祀习俗。可是问到为什么插佛托、插佛托有哪些讲究的时候,村民大都无法说出。而查树源却能将这一个个疑问一一解答。他还说出传统的佛托会在最上方剪一个佛托老母的形象,寓意满族均受她的庇护;通过佛托最上方的花朵颜色,便能知晓这一家是满族的什么旗等。这些知识不仅当地的村民已经忘记,就连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查树源犹如一本活字典,详细补充了一些被遗忘的文化细节,勾起了当地村民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回忆。
实际上,查树源除了了解满族传统习俗,还会讲满族故事,涉及满族人的历史、生活、礼节等诸多方面;嗓音条件较好的他还会唱满族传统歌曲,其中一部分是小时候他“讷”(满族人称妈妈为讷)哄他的时候唱给他听的,也有一部分是他从村中老人那听来的乡村小曲,记忆力好的他都记了下来;此外,查树源还会说大鼓书、懂民间医术,知道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满族的传统礼节……多才多艺的查树源将当地的口头学、自然科学、节俗礼仪等知识集于一身,是难得的“民间文化精英”。
查树源本人并未听说过什么“民间文化精英”的评价,他也不认同自己属于“精英”阶层,相反,他更喜欢用“有点儿小能耐”来评价自己。而他的所谓“小能耐”,却在积极地传承与传播满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查树源小时候在赫图阿拉老城内居住,那是一个承载着满族辉煌历史的圣地,在那里,他与满族长辈共同生活,耳濡目染了满族的传统礼节、习俗和满族人的历史传说。后来,查树源搬离老城,有机会汲取更多的民间文化信息和知识,并积极主动地将淳朴的满族文化信息与村民分享。查树源90%的故事都与满族有关,每逢农闲时节,邻里乡亲都会聚集在地头儿,听他讲满族故事,了解满族先祖的历史与文化。
除了讲故事外,查树源还是村中红白喜事的“参谋”和“顾问”。村里如果有人家举行婚礼,他会以司仪的身份告诉村民满族传统礼俗的具体做法,如婚礼中的插车礼、坐福礼等;如果谁家有丧事,他也会告诉村民满族祭拜祖先的仪式程序等。在当地,只要一有这样的机会,他都会积极讲述、示范满族传统文化。
高尔基曾说: “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这说明,民间艺人对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其实,在民间还有很多像查树源一样的人,他们虽生活在乡村土野,却对民风民俗有着广博而透彻的了解;因为他们的存在,民间文化精英的群体得以形成;也因为他们的存在,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才得以流传和延续。从这一层面来说,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精英群体显得格外重要。
插佛托习俗是满族特有的一种家族祭祀活动,虽然民间信仰的功能已经日渐弱化,但却保留了完整的仪式规程。抚顺地区的插佛托习俗以及满族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以查树源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精英”的存在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坚守作用,他们成为沿袭、践行、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最佳能动者,也是维系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民间力量。“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老东西越来越少了,他们图着省事、方便,可是那都是我们的根啊,不能忘。”查树源说。现在他还在做着一种努力,那就是将自己知道的满族传统文化信息包括故事、礼仪、习俗等内容整理出来,即使将来有一天他讲不动了,当不了“参谋”了,有了扎实的文字,仍旧可以让更多人尤其是满族子孙后代了解满族历史,了解让他引以为豪的满族文化。
插佛托是一种将用柳枝和五色纸制作而成的佛托插在先人坟上的祭祀方式,作为满族特有的清明祭祀习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兴京县志》在“祭祀条申”中记载,“树柳枝祭”是为“佛托”(佛朵、佛多)而设,并认为“祭柳枝”“插佛多”均为同一神。关于满族人上坟插佛托习俗的由来,一种说法来源清代《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佛立”,其序称此仪乃“为婴儿求福”,这里的“佛托”是专为“求子”或“为保婴而祀”。另有一种说法源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新宾资料本》,意在纪念罕王的妻子佛三娘。如今插佛托的意义也在不断延伸,不仅表现对死者的祭奠,还表示永保子孙兴旺平安之意。同时,佛托又被视为摇钱树,插佛托又有了给已故先人送钱的含义。
2012年、2014年清明节期间,我们对抚顺新宾地区特有的满族清明节习俗进行调研。调研地点选在了永陵镇的一个名为阿伙洛的满族聚居村,跟我们一起完成此次调研的除了新宾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之外,还有一位“向导”一一年逾古稀比较了解满族传统文化的老先生——查树源。
在查树源的引导和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佛托”又称“佛朵”“佛头” “佛多”,在满语中意为“柳树”“柳木”。满族人素有崇柳习俗,他们以柳为神,以柳为母,“佛托妈妈”就是满族人早期崇拜的女神,又称“子孙娘娘”。其完整的习俗包括“佛托”制作、祭品准备和清明祭扫等内容。其中, “佛托”的制作过程由剪五彩条、扎花托、扎花、备木棍、粘绑等五个步骤组成。制作时,先准备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彩纸各6张,每张彩纸长76厘米,宽50厘米。然后剪出形似一串大钱的五彩条;扎花托时,取3张纸搓成条并绑在一起编成辫,然后将编好的辫子一圈一圈盘成一个结实的圆盘;接着是扎花,佛托上一般用荷花,也可以用牡丹或者芍药,花的颜色要与家族所在旗的旗色相同;最后截取1.5米长的柳条,并将花与花托固定在一起,绑在柳条上,再将五彩条反绑在花托下面,翻过来后,做好一个外形类似于拂尘的佛托。
“佛托”制作完成后,祭品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人们要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蒸好子孙饽饽或子孙饺子,做好红烧方子肉(整块猪肉)或猪头、猪腿,买一条整鱼和新鲜水果,其中水果的数量必须是单数。祭品筹备好后便是清明节当天的祭扫活动。祭扫主要包括“请神”“清扫”“拜祭”“修谱”“续家谱”等仪式。因满族有将族谱作为宗族历史文献珍藏的习俗,所以“修谱”和“续家谱”最能体现满族特色,但这两个仪式并非年年进行。“修谱”一般选在龙虎年,以示企盼子孙成才,光宗耀祖; “续家谱”仪式则是在添丁进口的年份举行,即在清明节祭扫时,将这一年里新降生的生命加进宗族族谱。
在为期两天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三户村民,通过交谈得知,每家都保持着自己做佛托、上坟插佛托、磕头祭拜的清明祭祀习俗。可是问到为什么插佛托、插佛托有哪些讲究的时候,村民大都无法说出。而查树源却能将这一个个疑问一一解答。他还说出传统的佛托会在最上方剪一个佛托老母的形象,寓意满族均受她的庇护;通过佛托最上方的花朵颜色,便能知晓这一家是满族的什么旗等。这些知识不仅当地的村民已经忘记,就连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查树源犹如一本活字典,详细补充了一些被遗忘的文化细节,勾起了当地村民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回忆。
实际上,查树源除了了解满族传统习俗,还会讲满族故事,涉及满族人的历史、生活、礼节等诸多方面;嗓音条件较好的他还会唱满族传统歌曲,其中一部分是小时候他“讷”(满族人称妈妈为讷)哄他的时候唱给他听的,也有一部分是他从村中老人那听来的乡村小曲,记忆力好的他都记了下来;此外,查树源还会说大鼓书、懂民间医术,知道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满族的传统礼节……多才多艺的查树源将当地的口头学、自然科学、节俗礼仪等知识集于一身,是难得的“民间文化精英”。
查树源本人并未听说过什么“民间文化精英”的评价,他也不认同自己属于“精英”阶层,相反,他更喜欢用“有点儿小能耐”来评价自己。而他的所谓“小能耐”,却在积极地传承与传播满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查树源小时候在赫图阿拉老城内居住,那是一个承载着满族辉煌历史的圣地,在那里,他与满族长辈共同生活,耳濡目染了满族的传统礼节、习俗和满族人的历史传说。后来,查树源搬离老城,有机会汲取更多的民间文化信息和知识,并积极主动地将淳朴的满族文化信息与村民分享。查树源90%的故事都与满族有关,每逢农闲时节,邻里乡亲都会聚集在地头儿,听他讲满族故事,了解满族先祖的历史与文化。
除了讲故事外,查树源还是村中红白喜事的“参谋”和“顾问”。村里如果有人家举行婚礼,他会以司仪的身份告诉村民满族传统礼俗的具体做法,如婚礼中的插车礼、坐福礼等;如果谁家有丧事,他也会告诉村民满族祭拜祖先的仪式程序等。在当地,只要一有这样的机会,他都会积极讲述、示范满族传统文化。
高尔基曾说: “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这说明,民间艺人对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其实,在民间还有很多像查树源一样的人,他们虽生活在乡村土野,却对民风民俗有着广博而透彻的了解;因为他们的存在,民间文化精英的群体得以形成;也因为他们的存在,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才得以流传和延续。从这一层面来说,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精英群体显得格外重要。
插佛托习俗是满族特有的一种家族祭祀活动,虽然民间信仰的功能已经日渐弱化,但却保留了完整的仪式规程。抚顺地区的插佛托习俗以及满族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以查树源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精英”的存在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坚守作用,他们成为沿袭、践行、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最佳能动者,也是维系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民间力量。“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老东西越来越少了,他们图着省事、方便,可是那都是我们的根啊,不能忘。”查树源说。现在他还在做着一种努力,那就是将自己知道的满族传统文化信息包括故事、礼仪、习俗等内容整理出来,即使将来有一天他讲不动了,当不了“参谋”了,有了扎实的文字,仍旧可以让更多人尤其是满族子孙后代了解满族历史,了解让他引以为豪的满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