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所变化,焦虑、抑郁水平上升,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频率也日渐增多;如何有效增强高校心理健康预防能力,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梳理了自组织理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分析了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情况以及高校心理健康预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关键词】:自组织 高校 心理健康 预防体系
当下高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主要由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安排实施,存在面广而不深、反应滞后的问题,发挥大学生自组织作用,让学生自身主导心理健康预防工作,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实施者,能够使心理健康预防工作深入到不同个体,从多层次、多角度促进学生心理隐患的排解。
一、自组织理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自组织”起源于“耗散结构理论”,是协同学的中心概念。协同学认为,开放和动态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虽然联系方式多样,但具有一种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就引起了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促进系统完善和发展。
心理现象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同样具有自组织的功能。心理的自组织作用是心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协同效应。心理的自组织作用具有自认识、自调节、自控制、自整合等功能,它一方面平衡个体心理状态,维持正常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强化各心理要素间的联系,优化联结方式,促进心理进一步发展。
1、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个体心理具有自愈功能
人类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从无序发展到有序,它的开放性使它得以与整个成长环境充分地交换各种信息和资源,最终推动个体系统和整体功能的发展。对于个体而言,作为统一的有机系统,自身各因素的协同促使个体心理自组织作用的发挥,以达到自愈功能。
2、人际交往中的个体心理受协同效应的影响
人类社会也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构成。人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通过人际交往建立起来的,并且通过人际交往不断发展。社会要进步,个体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协调人际关系,其本质就是协调人际心理关系。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协同,使交往成员相互汲取情感、知识、信仰和价值观,达成一种心理默契,形成更多的一致性。
3、心理协同效应的产生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作为个体自身以及社会系统中的一员,自组织作用的发挥,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心理要发挥好自组织的自愈功能,需要维持心理系统的开放性以保证信息的持续交换。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个体心理的协同效应,需要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自组织团体,团体内部的有序性、个体的独立性和成员间的协调一致性是管理的主要目标;并且对于团体和个人而言,都要加强信息反馈,调整自组织系统功能。
二、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高校学生自组织由学生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当代具有非正式、自发性和网聚性等特点。
1、高校学生自组织的类型
大学生参与学生自组织的积极性很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和利益诉求聚集形成,并积极地开展活动。高校学生自组织可以分为兴趣类、学习类、公益类、交友类等。
从功能上,还可以分为互助性和公益性自组织。互助性自组织成员多兴趣相同、爱好相仿,相互间资讯利益共享,在相互的交往中,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如自行车协会、BIM协会等;公益性自组织主要指以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为宗旨,从事义工活动、志愿服務、环境保护、政策宣传等活动的自组织队伍。
从组织形式上,可以分为网络自组织和线下自组织。网络自组织,依靠互联网平台,以网络为主要交流方式和活动方式,如贴吧、QQ、微信等;线下自组织是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为主,网络互动为辅的自组织形式,是高校主要的自组织形式。
2、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工作方式
高校学生自组织一般由创立者发起建立,并担任负责人,负责组织召开自组织活动、分享交流信息。多数自组织定期更换负责人,且更多地采用民主集中制的选举方式。自组织成员之间关系平等,均可以对自组织的发展提出意见,可以选择自由加入和退出,也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参与某项组织内活动。
高校自组织规模越大开展活动越频繁。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一般由负责人征求自组织成员意见来决定,活动经费也多为成员自费均摊。由于成员的参与度高、自主性强,自组织活动的质量、成员的认可度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都较高。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自组织在网络上更为活跃,微信、微博、贴吧、QQ是成员之间经常互动交流的渠道。这对于自组织本身的宣传、管理,成员的加入、退出,活动的策划、讨论、发布和反馈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对成员形成了强大的黏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预防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预防可分为一般性预防、选择性预防和指示性预防,很多学者认为发展性干预也属于心理健康预防的一种。整理调查发现,现有条件下发展性干预和一般性预防是主要采用的手段,但选择性预防干预和指示性预防干预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干预技术方面以知识教育为主,情境演练使用比达到21%,朋辈互助仅达到4.1%。
总体而言,近年来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多种方式相互配合进行,但个体干预辅导采用较少,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深度不够,远不能满足95后大学生缺少心理帮助的需求;朋辈互助的方式也较少采用,朋辈互助的形式较为单一,效果还不明显。因此,高校心理健康预防提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亟待加强。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件日益增多,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预防手段及效果非常有限,不断提醒高校心理工作者改进改善工作方式,探索建立新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2、高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主要由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安排实施,存在面广而不深、反应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仍存在认知水平不高、接受度低的问题。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预防工作,既可以关注到不同个体,从多层次、多角度促进学生心理隐患的排解;又能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学们不再谈“心”而色变,实实在在地受益于心理健康工作。
四、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95后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主体,00后学生很快又将取而代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独立观察控制,已具备心理自组织作用发挥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以宿舍、班级、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学生自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价值。
1、積极发展学生自组织,强化自组织管理。功能良好的学生自组织能够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研究发现管理良好、开放性强、组织有序、反馈及时的自组织系统使得个体心理和人际心理的协同效应产生,从而使个体发展合作、协调、同步及互补的能力,因而个体面临个人危机时,其身处的不同系统会及时提供不同形式的帮助和支持,直至危机解除和各个系统协同一致。
2、加强学生自组织培训,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功能。组织开展心理危机识别、危机应急反馈以及无条件接纳、倾听、陪伴等技术的培训,建立较为系统、专业的培训体系。对自组织创立者或者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青年学生常见问题识别能力和辅导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积极组织和开展自组织活动,并与专业辅导老师建立密切联系。
3、营造安全开放校园文化环境,巩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耗散结构论提出开放、非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才能更好地发展成为有序的状态。构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开放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极具挑战价值的创新创业竞争环境,创设包容互助的温暖氛围,能够有效巩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
4、维持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有序运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是指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心理服务部、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舍长等共同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各级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时抽排查学生心理危机情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对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及时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源.青年自组织生成的心理动因初探[J].科教文汇,2013(24):202-203.
【2】李玉淑.高等学校青年自组织的现状与对策-以南京市十所大学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0):104-108.
【3】李仲涟.论心理的协同效应[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7(5):1-6.
【4】刘永芳.试论心理的自组织作用[J].心理学探新,1987,01:29-34.
【5】郑志,张小远.从自组织看心理咨询[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38-40.
【6】吴波,黄希庭.我国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339-343.
【7】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2):4-10.
【关键词】:自组织 高校 心理健康 预防体系
当下高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主要由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安排实施,存在面广而不深、反应滞后的问题,发挥大学生自组织作用,让学生自身主导心理健康预防工作,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实施者,能够使心理健康预防工作深入到不同个体,从多层次、多角度促进学生心理隐患的排解。
一、自组织理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自组织”起源于“耗散结构理论”,是协同学的中心概念。协同学认为,开放和动态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虽然联系方式多样,但具有一种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就引起了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促进系统完善和发展。
心理现象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同样具有自组织的功能。心理的自组织作用是心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协同效应。心理的自组织作用具有自认识、自调节、自控制、自整合等功能,它一方面平衡个体心理状态,维持正常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强化各心理要素间的联系,优化联结方式,促进心理进一步发展。
1、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个体心理具有自愈功能
人类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从无序发展到有序,它的开放性使它得以与整个成长环境充分地交换各种信息和资源,最终推动个体系统和整体功能的发展。对于个体而言,作为统一的有机系统,自身各因素的协同促使个体心理自组织作用的发挥,以达到自愈功能。
2、人际交往中的个体心理受协同效应的影响
人类社会也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构成。人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通过人际交往建立起来的,并且通过人际交往不断发展。社会要进步,个体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协调人际关系,其本质就是协调人际心理关系。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协同,使交往成员相互汲取情感、知识、信仰和价值观,达成一种心理默契,形成更多的一致性。
3、心理协同效应的产生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作为个体自身以及社会系统中的一员,自组织作用的发挥,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心理要发挥好自组织的自愈功能,需要维持心理系统的开放性以保证信息的持续交换。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个体心理的协同效应,需要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自组织团体,团体内部的有序性、个体的独立性和成员间的协调一致性是管理的主要目标;并且对于团体和个人而言,都要加强信息反馈,调整自组织系统功能。
二、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高校学生自组织由学生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当代具有非正式、自发性和网聚性等特点。
1、高校学生自组织的类型
大学生参与学生自组织的积极性很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和利益诉求聚集形成,并积极地开展活动。高校学生自组织可以分为兴趣类、学习类、公益类、交友类等。
从功能上,还可以分为互助性和公益性自组织。互助性自组织成员多兴趣相同、爱好相仿,相互间资讯利益共享,在相互的交往中,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如自行车协会、BIM协会等;公益性自组织主要指以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为宗旨,从事义工活动、志愿服務、环境保护、政策宣传等活动的自组织队伍。
从组织形式上,可以分为网络自组织和线下自组织。网络自组织,依靠互联网平台,以网络为主要交流方式和活动方式,如贴吧、QQ、微信等;线下自组织是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为主,网络互动为辅的自组织形式,是高校主要的自组织形式。
2、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工作方式
高校学生自组织一般由创立者发起建立,并担任负责人,负责组织召开自组织活动、分享交流信息。多数自组织定期更换负责人,且更多地采用民主集中制的选举方式。自组织成员之间关系平等,均可以对自组织的发展提出意见,可以选择自由加入和退出,也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参与某项组织内活动。
高校自组织规模越大开展活动越频繁。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一般由负责人征求自组织成员意见来决定,活动经费也多为成员自费均摊。由于成员的参与度高、自主性强,自组织活动的质量、成员的认可度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都较高。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自组织在网络上更为活跃,微信、微博、贴吧、QQ是成员之间经常互动交流的渠道。这对于自组织本身的宣传、管理,成员的加入、退出,活动的策划、讨论、发布和反馈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对成员形成了强大的黏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预防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预防可分为一般性预防、选择性预防和指示性预防,很多学者认为发展性干预也属于心理健康预防的一种。整理调查发现,现有条件下发展性干预和一般性预防是主要采用的手段,但选择性预防干预和指示性预防干预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干预技术方面以知识教育为主,情境演练使用比达到21%,朋辈互助仅达到4.1%。
总体而言,近年来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多种方式相互配合进行,但个体干预辅导采用较少,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深度不够,远不能满足95后大学生缺少心理帮助的需求;朋辈互助的方式也较少采用,朋辈互助的形式较为单一,效果还不明显。因此,高校心理健康预防提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亟待加强。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件日益增多,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预防手段及效果非常有限,不断提醒高校心理工作者改进改善工作方式,探索建立新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2、高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主要由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安排实施,存在面广而不深、反应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仍存在认知水平不高、接受度低的问题。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预防工作,既可以关注到不同个体,从多层次、多角度促进学生心理隐患的排解;又能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学们不再谈“心”而色变,实实在在地受益于心理健康工作。
四、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95后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主体,00后学生很快又将取而代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独立观察控制,已具备心理自组织作用发挥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以宿舍、班级、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学生自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价值。
1、積极发展学生自组织,强化自组织管理。功能良好的学生自组织能够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研究发现管理良好、开放性强、组织有序、反馈及时的自组织系统使得个体心理和人际心理的协同效应产生,从而使个体发展合作、协调、同步及互补的能力,因而个体面临个人危机时,其身处的不同系统会及时提供不同形式的帮助和支持,直至危机解除和各个系统协同一致。
2、加强学生自组织培训,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功能。组织开展心理危机识别、危机应急反馈以及无条件接纳、倾听、陪伴等技术的培训,建立较为系统、专业的培训体系。对自组织创立者或者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青年学生常见问题识别能力和辅导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积极组织和开展自组织活动,并与专业辅导老师建立密切联系。
3、营造安全开放校园文化环境,巩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耗散结构论提出开放、非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才能更好地发展成为有序的状态。构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开放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极具挑战价值的创新创业竞争环境,创设包容互助的温暖氛围,能够有效巩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
4、维持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有序运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是指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心理服务部、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舍长等共同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各级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时抽排查学生心理危机情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对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及时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源.青年自组织生成的心理动因初探[J].科教文汇,2013(24):202-203.
【2】李玉淑.高等学校青年自组织的现状与对策-以南京市十所大学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0):104-108.
【3】李仲涟.论心理的协同效应[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7(5):1-6.
【4】刘永芳.试论心理的自组织作用[J].心理学探新,1987,01:29-34.
【5】郑志,张小远.从自组织看心理咨询[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38-40.
【6】吴波,黄希庭.我国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339-343.
【7】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