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心预设,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因此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在课堂教学要做到巧妙生成。
【关键词】精心预设;巧妙生成
教学预设就是对课堂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它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因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心预设。但正如布卢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在课堂教学要做到巧妙生成。
1 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过于精细和强韧的预设,很可能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与人(教师),也役物(教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
1.1 要精心不要精细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过于精细就必然丝丝入扣,必然天衣无缝,生成也无立锥之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采用板块的模式,只考虑整体布局,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以便给生成留足空间。
1.2 要预设更要预计
虽说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有经验的教师会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并预设好当生成点出现时的应对措施,从而给学生留下自主体会和领悟的空间,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精彩。
1.3 灵活把握课堂,偶发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知识失去了独特的魅力。知识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只要教师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成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促成生成。
一次我在教学《乘法分配率》,当我把新知识介绍完之后,发现有一个同学没有注意听讲,于是随口提醒说:“XX同学,上课一定要一心一意听讲!”这时,旁边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的话可以更简单一点,根据乘法分配律,一心一意可以说成'一(心意)'。”说完,全班哄堂笑,课堂差点失控,我本想发火,突然意识到这是让学生加深理解乘法分配率的好机会,于是因势利导。“不错,原来语文上的一些词语也符合乘法分配率的规律,大家还能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吗?”课堂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十全十美可以说成“十(全美)”百发百中可以说成“百(发中)”,人山人海可以说成“人(山海)”……经过这样的处理,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巧妙生课堂整合预设成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课堂,根据师生交往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以一位教师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为例,教师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运用,获取技巧。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预设(获取技巧),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3 把握课堂,随机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有一次我在对小学数学“周长”概念的进行教学时,就碰到这样一个情景:
师:你能想办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教科书中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树叶、圆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生:我测量的是正方形的周长,先用直尺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在一起就行了。
生:还可以量出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再将它们加起来。
生:我还可以用红领巾来测量树叶的周长,用红领巾把树叶围上,最后量一量红领巾的长度就行了。
师:用红领巾量树叶的周长,噢,对于这个方法,大家怎么看?说一说。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可行,但如果改用绳子,结果就更精确了。
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用红领巾来测量的时候,我感觉这种方法非常好,就当机立断,想办法将教学牵引到如何用简单方法对物体周长进行测量的讨论上来,也就是对用绳子测量物体周长的可行性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是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吧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叶澜语)的。
参考文献
[1] 《生本备课》刘晓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 《反思备课》孔凡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叶澜
【关键词】精心预设;巧妙生成
教学预设就是对课堂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它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因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心预设。但正如布卢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在课堂教学要做到巧妙生成。
1 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过于精细和强韧的预设,很可能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与人(教师),也役物(教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
1.1 要精心不要精细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过于精细就必然丝丝入扣,必然天衣无缝,生成也无立锥之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采用板块的模式,只考虑整体布局,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以便给生成留足空间。
1.2 要预设更要预计
虽说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有经验的教师会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并预设好当生成点出现时的应对措施,从而给学生留下自主体会和领悟的空间,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精彩。
1.3 灵活把握课堂,偶发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知识失去了独特的魅力。知识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只要教师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成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促成生成。
一次我在教学《乘法分配率》,当我把新知识介绍完之后,发现有一个同学没有注意听讲,于是随口提醒说:“XX同学,上课一定要一心一意听讲!”这时,旁边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的话可以更简单一点,根据乘法分配律,一心一意可以说成'一(心意)'。”说完,全班哄堂笑,课堂差点失控,我本想发火,突然意识到这是让学生加深理解乘法分配率的好机会,于是因势利导。“不错,原来语文上的一些词语也符合乘法分配率的规律,大家还能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吗?”课堂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十全十美可以说成“十(全美)”百发百中可以说成“百(发中)”,人山人海可以说成“人(山海)”……经过这样的处理,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巧妙生课堂整合预设成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课堂,根据师生交往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以一位教师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为例,教师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运用,获取技巧。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预设(获取技巧),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3 把握课堂,随机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有一次我在对小学数学“周长”概念的进行教学时,就碰到这样一个情景:
师:你能想办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教科书中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树叶、圆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生:我测量的是正方形的周长,先用直尺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在一起就行了。
生:还可以量出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再将它们加起来。
生:我还可以用红领巾来测量树叶的周长,用红领巾把树叶围上,最后量一量红领巾的长度就行了。
师:用红领巾量树叶的周长,噢,对于这个方法,大家怎么看?说一说。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可行,但如果改用绳子,结果就更精确了。
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用红领巾来测量的时候,我感觉这种方法非常好,就当机立断,想办法将教学牵引到如何用简单方法对物体周长进行测量的讨论上来,也就是对用绳子测量物体周长的可行性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是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吧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叶澜语)的。
参考文献
[1] 《生本备课》刘晓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 《反思备课》孔凡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叶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