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古典诗歌凭借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闪耀夺目的珍珠。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讲好诗歌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寻找到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最大地挖掘出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首要任务。
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常常是比较重视教师的讲解分析、细细品嚼后的强行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如果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都是不会有更突破的发展。学习诗歌的首先要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在短时间内背诵某些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古人有一句话说的恰到好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要先读。教师可在讲解之前让学生自己先试着朗诵和品读,诗歌本来就是用来歌唱的,诗歌其特有的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只有通过朗诵或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哀或怨的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凄凉,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豪放;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不风雨也无晴”是超然;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悲壮,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则是悲凉……这些情感,不读,怎能体会得出来?
古典诗歌是古代的文人骚客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诗人心血的凝炼。大量的朗诵古诗词,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古诗词中关于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等的独特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一定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想象,净化童心。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阅读的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所以,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提高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艺术修养,认真地发挖掘研读,不仅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自己本身也会受益匪浅。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鸟草木,或是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教师可以在朗读之前,结合音乐,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播放一些与诗歌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音乐的感染下,身心快速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一同黯然泣下。或是展示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调动其视觉感官。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用图片将皎洁的明月,幽森的松树林,用音乐将潺潺的流水声表现出来。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出诗歌中形象的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醒目又直观的画面会让学生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总之,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有利于导入课堂学诗氛围;播放范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运用多媒体声像,有利于创设诗歌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联想和想像。
创作时常常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古典诗词往往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诗人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只有先了解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了解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经历遭遇,与诗人称为跨越千年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诗作。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最基本方法。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尽可能的查找一些现存的各种历史治疗和后人的评价,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时代,把握作者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比如我们品读杜甫的诗歌时,首先要了解杜甫一生中的几个阶段的经历遭遇,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那么就会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蜀相》和《登岳阳楼》等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托的思想感情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比如《蜀相》,我们不仅要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还要对杜甫的遭际、政治理想和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又如南宋时期著名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自在的生活,多描写爱情闺情的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醉花阴》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思国,情调悲伤。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她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昌盛、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初年,国破家亡的灾难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在精神上特别悲痛,因此她的词作一改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感,主要是抒发伤对旧时的怀念和对祖国的悼亡的情感。如《声声慢》。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所以,研赏古诗词前,学生要在仔细朗读的基础之上,查阅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对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等有个认识和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一个积累,提高自己鉴赏古诗歌的能力!
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常常是比较重视教师的讲解分析、细细品嚼后的强行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如果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都是不会有更突破的发展。学习诗歌的首先要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在短时间内背诵某些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古人有一句话说的恰到好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要先读。教师可在讲解之前让学生自己先试着朗诵和品读,诗歌本来就是用来歌唱的,诗歌其特有的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只有通过朗诵或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哀或怨的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凄凉,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豪放;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不风雨也无晴”是超然;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悲壮,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则是悲凉……这些情感,不读,怎能体会得出来?
古典诗歌是古代的文人骚客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诗人心血的凝炼。大量的朗诵古诗词,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古诗词中关于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等的独特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一定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想象,净化童心。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阅读的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所以,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提高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艺术修养,认真地发挖掘研读,不仅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自己本身也会受益匪浅。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鸟草木,或是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教师可以在朗读之前,结合音乐,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播放一些与诗歌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音乐的感染下,身心快速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一同黯然泣下。或是展示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调动其视觉感官。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用图片将皎洁的明月,幽森的松树林,用音乐将潺潺的流水声表现出来。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出诗歌中形象的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醒目又直观的画面会让学生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总之,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有利于导入课堂学诗氛围;播放范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运用多媒体声像,有利于创设诗歌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联想和想像。
创作时常常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古典诗词往往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诗人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只有先了解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了解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经历遭遇,与诗人称为跨越千年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诗作。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最基本方法。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尽可能的查找一些现存的各种历史治疗和后人的评价,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时代,把握作者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比如我们品读杜甫的诗歌时,首先要了解杜甫一生中的几个阶段的经历遭遇,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那么就会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蜀相》和《登岳阳楼》等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托的思想感情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比如《蜀相》,我们不仅要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还要对杜甫的遭际、政治理想和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又如南宋时期著名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自在的生活,多描写爱情闺情的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醉花阴》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思国,情调悲伤。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她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昌盛、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初年,国破家亡的灾难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在精神上特别悲痛,因此她的词作一改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感,主要是抒发伤对旧时的怀念和对祖国的悼亡的情感。如《声声慢》。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所以,研赏古诗词前,学生要在仔细朗读的基础之上,查阅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对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等有个认识和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一个积累,提高自己鉴赏古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