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学后教"课堂学生在老师的自学指导下认真进行自学,自学从书中获得的信息往往流于表面,学生不能够深入理解,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还不够牢固,能力还没有得到提升,学生还没有掌握良好的答题技巧,自学之后的检测既可以反馈自学效果,又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能力,通过检测训练学生答题技巧。检测题一定要精准,这里的检测题是学生自学效果的反馈,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我认为恰当的检测题要能够巩固基础,提升能力,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设计检测题要设计出挑战,引出争议,给拓展创造良机,既展示学生的风采,又凸显教师的作用;展现检测题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形式多样可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检测题,可提高课堂效率,让检测题在"先学后教"课堂上熠熠生辉。
巩固基础,提升能力,训练"匠心之方"
我们知道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悟"出来的,方法不是被"说"会的,而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为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为实现目标,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典型检测题。让学生体验有点及面收集信息的过程,学习从材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浅入深地运用信息的过程,学习在新情境中借助材料观察、思考和解决与之相关的方法;让学生在认识与探究中反思主观认识,激活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怎样知道是什么"、"怎样认识为什么"及"怎样应用为什么"。如此一来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
实例呈现一: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一节课时,我在学生自学之后设计了如下一题:
材料一:从前有位母亲,她有三个女儿。有一次,母亲因事到一位远方亲戚家住了一个星期才回来,当母亲走进家门,女儿们十分亲热地围了上来。大女儿说:"妈妈,我思念您,就像种子盼望阳光一样。"二女儿抢着说:"妈妈,我等您,就像干旱的土地盼望甘霖一样。"小女儿什么也没说,她默默地为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
材料二: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陈玉蓉,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儿子。为了达到捐肝标准,患重度脂肪肝的她,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每天暴走10公里,每天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终于奇迹般地达到捐肝标准。
材料一给了你什么启示?
结合材料二,请你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本体选择材料贴近生活,以情动人,其典型特点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1)小题考察学生自学的基础知识及从材料里提取信息的能力,说出"什么是孝敬父母",解决"为什么";第(2)小题结合自学知识总结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解决"为什么";第(3)题通过自学及日常常识归纳出怎么样孝敬父母,让学生应用"怎么做"。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对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检测题"悟"出思想品德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答题时要条理清晰,步步为营。本题巩固了基础,又提升了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学习方法,即所谓训练"匠心之方"。
设计挑战,引出争议,创造"拓展之机"
一堂课没有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导妙引,就不可能有学生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碰撞,认知的冲突,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上思想品德课,在"先学"环节,可以是学生得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学生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很强烈,但还会有偏颇。这时我们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教材、围绕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挑战性的检测题,可以引出争议,创造出"拓展之机"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实例呈现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有位教师呈现了这样的检测题:
材料一:我们学校把我们的"三好"学生的名单及照片挂在路旁的灯柱上,让每个路过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我们班有些同学的名字也在其行列。
材料二:李某同学在公园里踏着草地去折公园的花,被一记者发现,记者拍下他折花的背影,把这张照片登报批评这种行为,并用来教育当地中小学生。
问题1、材料一中学校侵犯了这些"三好"学生的肖像和姓名权了吗?为什么?材料二中记者侵犯了李某的姓名权了吗?为什么?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关于侵犯肖像和姓名权现象,你感觉模糊不清的?请提出来。
本题很多学生对侵犯肖像和姓名权的界定通过自学很模糊不清,我们看似简单的教材,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并不是那么简单,就问题1就会引出很多争议,再加上问题2学生提出的很多他们难以解释的案例,这时先有学生"兵教兵"很多问题是"众兵"难解,这时教师借机拓展,既增长学生知识,拓展课堂,达到目标,又显"将"之风采,课堂也因此检测题而闪光。
形式多样,刺激感官,激发"学习之趣
很多人认为检测题就是选择题或出一段材料来分析,文字性的材料多了,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是出材料,但展现材料的方式可以多样,要知道再好的方式用久了也会是学生乏味,多样的形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学生灵感,激发学生学习之兴趣。
实例呈现三:善用多媒体刺激感官:在引导学生学习"财产属于谁"一节课时,我在检测环节采用视频播放赵本三小品《捐助》,主要内容是:钱大爷和亲家合伙包地赚了30000元钱,钱大爷捐款本想捐3千元不小心多按了一个"0",就捐了3万元,他亲家就像要回自己的1万五引起的纠纷。
问题1、钱大爷捐3千元误捐成3万元,这3万元钱到底应该属于谁的?还是应该分了,怎么分?
2、如果钱大爷的亲家,要不回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钱,他该怎么办?
3、钱大爷有没有权利把亲家合伙包地赚的钱都捐了?钱大爷和其亲家分别对自己的财产行使了什么权利?他们还可以拿钱干什么?分别在行使什么权利?
本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品材料,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获取信息,既可以欣赏到小品的艺术魅力,又可以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更高的学习兴趣。
"先学后教"课堂上的检测题凝聚着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灵感,巩固基础,提升学生能力,凸显教师作用,丰富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检测题可以在"先学后教"课堂上熠熠生辉。
巩固基础,提升能力,训练"匠心之方"
我们知道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悟"出来的,方法不是被"说"会的,而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为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为实现目标,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典型检测题。让学生体验有点及面收集信息的过程,学习从材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浅入深地运用信息的过程,学习在新情境中借助材料观察、思考和解决与之相关的方法;让学生在认识与探究中反思主观认识,激活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怎样知道是什么"、"怎样认识为什么"及"怎样应用为什么"。如此一来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
实例呈现一: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一节课时,我在学生自学之后设计了如下一题:
材料一:从前有位母亲,她有三个女儿。有一次,母亲因事到一位远方亲戚家住了一个星期才回来,当母亲走进家门,女儿们十分亲热地围了上来。大女儿说:"妈妈,我思念您,就像种子盼望阳光一样。"二女儿抢着说:"妈妈,我等您,就像干旱的土地盼望甘霖一样。"小女儿什么也没说,她默默地为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
材料二: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陈玉蓉,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儿子。为了达到捐肝标准,患重度脂肪肝的她,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每天暴走10公里,每天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终于奇迹般地达到捐肝标准。
材料一给了你什么启示?
结合材料二,请你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本体选择材料贴近生活,以情动人,其典型特点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1)小题考察学生自学的基础知识及从材料里提取信息的能力,说出"什么是孝敬父母",解决"为什么";第(2)小题结合自学知识总结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解决"为什么";第(3)题通过自学及日常常识归纳出怎么样孝敬父母,让学生应用"怎么做"。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对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检测题"悟"出思想品德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答题时要条理清晰,步步为营。本题巩固了基础,又提升了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学习方法,即所谓训练"匠心之方"。
设计挑战,引出争议,创造"拓展之机"
一堂课没有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导妙引,就不可能有学生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碰撞,认知的冲突,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上思想品德课,在"先学"环节,可以是学生得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学生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很强烈,但还会有偏颇。这时我们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教材、围绕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挑战性的检测题,可以引出争议,创造出"拓展之机"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实例呈现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有位教师呈现了这样的检测题:
材料一:我们学校把我们的"三好"学生的名单及照片挂在路旁的灯柱上,让每个路过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我们班有些同学的名字也在其行列。
材料二:李某同学在公园里踏着草地去折公园的花,被一记者发现,记者拍下他折花的背影,把这张照片登报批评这种行为,并用来教育当地中小学生。
问题1、材料一中学校侵犯了这些"三好"学生的肖像和姓名权了吗?为什么?材料二中记者侵犯了李某的姓名权了吗?为什么?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关于侵犯肖像和姓名权现象,你感觉模糊不清的?请提出来。
本题很多学生对侵犯肖像和姓名权的界定通过自学很模糊不清,我们看似简单的教材,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并不是那么简单,就问题1就会引出很多争议,再加上问题2学生提出的很多他们难以解释的案例,这时先有学生"兵教兵"很多问题是"众兵"难解,这时教师借机拓展,既增长学生知识,拓展课堂,达到目标,又显"将"之风采,课堂也因此检测题而闪光。
形式多样,刺激感官,激发"学习之趣
很多人认为检测题就是选择题或出一段材料来分析,文字性的材料多了,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是出材料,但展现材料的方式可以多样,要知道再好的方式用久了也会是学生乏味,多样的形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学生灵感,激发学生学习之兴趣。
实例呈现三:善用多媒体刺激感官:在引导学生学习"财产属于谁"一节课时,我在检测环节采用视频播放赵本三小品《捐助》,主要内容是:钱大爷和亲家合伙包地赚了30000元钱,钱大爷捐款本想捐3千元不小心多按了一个"0",就捐了3万元,他亲家就像要回自己的1万五引起的纠纷。
问题1、钱大爷捐3千元误捐成3万元,这3万元钱到底应该属于谁的?还是应该分了,怎么分?
2、如果钱大爷的亲家,要不回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钱,他该怎么办?
3、钱大爷有没有权利把亲家合伙包地赚的钱都捐了?钱大爷和其亲家分别对自己的财产行使了什么权利?他们还可以拿钱干什么?分别在行使什么权利?
本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品材料,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获取信息,既可以欣赏到小品的艺术魅力,又可以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更高的学习兴趣。
"先学后教"课堂上的检测题凝聚着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灵感,巩固基础,提升学生能力,凸显教师作用,丰富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检测题可以在"先学后教"课堂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