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网络出现以来,网络正以非同寻常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等各方面,给中小学德育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影响,以致于人们把现代中学生称为e代青年。作为一种改变人类历史和生存方式的新生事物,其“双刃剑”的作用是明显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信息滚滚而来、永不枯竭而又色彩斑斓,在完全自由化的“唯我世界”里,心灵得到完全释放、道德规范经受着严峻挑战。近年来,发生在中学生中的一些思想堕落、道德滑坡事件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中的学生德育教育。如何来应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迅速扩张的网络影响?我们的看法是建立网络环境下积极主动的德育网络干预机制。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活动进行主动干预,使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的活动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进现实世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网络干预内容是广泛的,大至国内外大事,小到一言一行,纵可观古往今来,横可议异国他乡,时事热点、社会新闻、流行时尚、课堂内外……无不囊括其中,我们必须主动加以引导,使他们实现道德重建。今年三月,结合一年一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我们以主动实施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干预为题,在实验班里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雷锋”网络主题班会。班会前,班主任把“雷锋纪念馆网”的网址——(http:leifeng.chinaspirit.net.cn)告诉了学生,要求他们上网,通过查阅雷锋图片、阅读雷锋简介、雷锋大事年表和雷锋日记,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学习领导题词、《人民日报》社论、共青团领导的纪念讲话、名人的赞美文章及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深刻体会雷锋精神,理解学习雷锋的现实意义。
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竞相介绍他们通过“雷锋网”了解的雷锋事迹,结合学习谈各自的体会。学生的网络活动常常是群体性的网络行为,他们具有相对固定的论坛,用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因此,班主任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在班会后再次登陆“雷锋网”,在“献花留言”和“留言板”上发表各自的感想,与全国各地的网友交流思想。班主任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主动地提出话题,以矫正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偏差,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在献花留言中,实验班班主任发出了一个贴子:“一个时代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柱。今天,在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雷锋精神,这是民族的脊梁!向雷锋同志致敬,向千千万万现代雷锋人致敬!愿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雷锋的行列中,身体历行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在这里,班主任老师大量地引入新鲜的话题,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用一个个话题来引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无声而深入地启发着、诱导着他们。润物无声,在积极的网络世界中,学生感受到了传统道德的魅力,也使传统道德成为学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纷纷发帖:“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爱国家、爱集体、重诚信、讲奉献的价值追求方向”、“我应该向您学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努力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您的名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和疆域,全世界的人民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的语言,读着您的故事,在不同的岗位怀着同样的真诚,学着您的精神,您用22岁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永恒的赞歌,您的精神属于全人类,永远激励着后人!”……
这就是网络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无法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的时候,但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成为消除了身份与年龄差别的朋友。我们可以在网里发出一个贴子,发出互助的呼唤,以唤起学生的爱心;我们可以贴上一篇美文,可以贴上一张照片,和学生共同挖掘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味。如何才能提高网络干预的实效性,使之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新课题,我们认为,对于铺天盖地的学生上网浪潮,如果视而不见,我们就会错失良机;如果我们被动应对,就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只有主动出击,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有效的网络干预。在实施德育网络干预中,要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应时代潮流和网络发展趋势,注意以下原则:
一、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计划性是主动性的集中表现。在德育工作中,网络干预应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我们要建立网络德育专家系统,并推广到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占据其主导地位。网络干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成立网络心理辅导、网络行为监控等组织,建立专家热线,让我们的专家和学生一起成为学生论坛的主角,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资源,建造学生最喜爱的网络世界。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积极有效的德育工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主体间的对话机制,通过相对集中的话题、生动活泼的形式,团结大多数同学,共同建立相对固定网络空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对话群体。由于学生上网具有随机性、随意性,所以在计划性的同时,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计划性与随机性的结合,针对学生在网络中出现的新问题,随时随地加以引导、指导和教育。
二、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资源共享、可以是师生互动的成长博客、热点论坛,可以是才华展示、可以是新闻通报;聊天,争论,点评,展示……形式的灵活性,是指建立动态的网络结构,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兴奋点能时时地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下,从而进入德育教育的内层。在生活中,学生常常是孤独的,与老师有距离,与家长有代沟,与同学有时也有隔赅,于是他们常常把心中的情感倾泻在网络中。所以,当学生在网络里发泄心中的不快时,我们应该是知心朋友,送去劝慰的话语;当学生表达在生活中的迷惘时,我们应该是方向标,指明前进的方向;当学生流露出对社会人生的失望时,我们应该是生命的火把,点燃学生对生活的热情……这一切都是在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关怀,在这种关怀下,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汲取着营养,健康地成长。
三、应用性与创造性相协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网络的应用是学习提高的重要手段。面对于网络世界浩瀚的书海和海量的信息,利用计算机快速检索和网络便捷查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几何倍数地提高,让传统阅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这将对勤奋好学的孩子产生如虎添翼的喜悦。学校应当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把教师的课堂教育和建立丰富多彩的网络共享资源整合起来,努力打造教育信息化的绿色空间,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网络作为大众的文化传播的媒介,从经济发达的城市到条件艰苦的山区乡村,互联网已经开始连接到学校、单位以及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到互联网给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带来的便捷,网络这种现代媒体正在教育均衡化中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计算机与和网络的世界丰富而精彩,它是启迪孩子激情创新的火苗,它是支助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求新是孩子的本能,热情促进这项本能去创新,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生存和发展,满足孩子们求新的渴望,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创新制作中的载体作用,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校园网的互动、校校通的快捷,打造学生“学有所获,做有所为”的共享乐园,让学生在参与创造中发展,网络教育的前景才会阳光灿烂。当孩子们看到网络与报刊上自己那心爱的作品时,难以言表的喜悦展露的是人生的自信和创新的豪迈。
四、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这是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年代,而中学时代是人生中最敏于感受的时代,于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才会有追星族,才会有“新新人”,才会有无穷无尽的话题。在网络环境下,传统道德约束不复存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使得每一个网民能够自由地放纵自己,由此常常产生了欺骗、矫情、利己、刻薄等道德背叛。网络既为学生预备了一个自由发展意见的平台,也成为少数学生错误观念形成的温床,对此我们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为学生辨明是非。在网上,我们用“世博热”、“航天热”点燃学生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自豪感;用“大国崛起”、“金融危机”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引用大量健康向上的网络话题;用“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高校自主招生”激发学生的奋起之心,刻苦学习、创新突破……采取一系列措施,发挥出网络干预的最大效能,引导学生摒除错误、远离不良的网站,拨开思想上的迷雾,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平台上,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网络干预内容是广泛的,大至国内外大事,小到一言一行,纵可观古往今来,横可议异国他乡,时事热点、社会新闻、流行时尚、课堂内外……无不囊括其中,我们必须主动加以引导,使他们实现道德重建。今年三月,结合一年一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我们以主动实施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干预为题,在实验班里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雷锋”网络主题班会。班会前,班主任把“雷锋纪念馆网”的网址——(http:leifeng.chinaspirit.net.cn)告诉了学生,要求他们上网,通过查阅雷锋图片、阅读雷锋简介、雷锋大事年表和雷锋日记,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学习领导题词、《人民日报》社论、共青团领导的纪念讲话、名人的赞美文章及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深刻体会雷锋精神,理解学习雷锋的现实意义。
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竞相介绍他们通过“雷锋网”了解的雷锋事迹,结合学习谈各自的体会。学生的网络活动常常是群体性的网络行为,他们具有相对固定的论坛,用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因此,班主任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在班会后再次登陆“雷锋网”,在“献花留言”和“留言板”上发表各自的感想,与全国各地的网友交流思想。班主任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主动地提出话题,以矫正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偏差,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在献花留言中,实验班班主任发出了一个贴子:“一个时代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柱。今天,在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雷锋精神,这是民族的脊梁!向雷锋同志致敬,向千千万万现代雷锋人致敬!愿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雷锋的行列中,身体历行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在这里,班主任老师大量地引入新鲜的话题,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用一个个话题来引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无声而深入地启发着、诱导着他们。润物无声,在积极的网络世界中,学生感受到了传统道德的魅力,也使传统道德成为学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纷纷发帖:“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爱国家、爱集体、重诚信、讲奉献的价值追求方向”、“我应该向您学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努力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您的名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和疆域,全世界的人民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的语言,读着您的故事,在不同的岗位怀着同样的真诚,学着您的精神,您用22岁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永恒的赞歌,您的精神属于全人类,永远激励着后人!”……
这就是网络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无法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的时候,但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成为消除了身份与年龄差别的朋友。我们可以在网里发出一个贴子,发出互助的呼唤,以唤起学生的爱心;我们可以贴上一篇美文,可以贴上一张照片,和学生共同挖掘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味。如何才能提高网络干预的实效性,使之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新课题,我们认为,对于铺天盖地的学生上网浪潮,如果视而不见,我们就会错失良机;如果我们被动应对,就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只有主动出击,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有效的网络干预。在实施德育网络干预中,要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应时代潮流和网络发展趋势,注意以下原则:
一、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计划性是主动性的集中表现。在德育工作中,网络干预应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我们要建立网络德育专家系统,并推广到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占据其主导地位。网络干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成立网络心理辅导、网络行为监控等组织,建立专家热线,让我们的专家和学生一起成为学生论坛的主角,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资源,建造学生最喜爱的网络世界。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积极有效的德育工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主体间的对话机制,通过相对集中的话题、生动活泼的形式,团结大多数同学,共同建立相对固定网络空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对话群体。由于学生上网具有随机性、随意性,所以在计划性的同时,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计划性与随机性的结合,针对学生在网络中出现的新问题,随时随地加以引导、指导和教育。
二、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资源共享、可以是师生互动的成长博客、热点论坛,可以是才华展示、可以是新闻通报;聊天,争论,点评,展示……形式的灵活性,是指建立动态的网络结构,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兴奋点能时时地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下,从而进入德育教育的内层。在生活中,学生常常是孤独的,与老师有距离,与家长有代沟,与同学有时也有隔赅,于是他们常常把心中的情感倾泻在网络中。所以,当学生在网络里发泄心中的不快时,我们应该是知心朋友,送去劝慰的话语;当学生表达在生活中的迷惘时,我们应该是方向标,指明前进的方向;当学生流露出对社会人生的失望时,我们应该是生命的火把,点燃学生对生活的热情……这一切都是在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关怀,在这种关怀下,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汲取着营养,健康地成长。
三、应用性与创造性相协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网络的应用是学习提高的重要手段。面对于网络世界浩瀚的书海和海量的信息,利用计算机快速检索和网络便捷查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几何倍数地提高,让传统阅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这将对勤奋好学的孩子产生如虎添翼的喜悦。学校应当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把教师的课堂教育和建立丰富多彩的网络共享资源整合起来,努力打造教育信息化的绿色空间,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网络作为大众的文化传播的媒介,从经济发达的城市到条件艰苦的山区乡村,互联网已经开始连接到学校、单位以及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到互联网给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带来的便捷,网络这种现代媒体正在教育均衡化中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计算机与和网络的世界丰富而精彩,它是启迪孩子激情创新的火苗,它是支助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求新是孩子的本能,热情促进这项本能去创新,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生存和发展,满足孩子们求新的渴望,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创新制作中的载体作用,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校园网的互动、校校通的快捷,打造学生“学有所获,做有所为”的共享乐园,让学生在参与创造中发展,网络教育的前景才会阳光灿烂。当孩子们看到网络与报刊上自己那心爱的作品时,难以言表的喜悦展露的是人生的自信和创新的豪迈。
四、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这是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年代,而中学时代是人生中最敏于感受的时代,于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才会有追星族,才会有“新新人”,才会有无穷无尽的话题。在网络环境下,传统道德约束不复存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使得每一个网民能够自由地放纵自己,由此常常产生了欺骗、矫情、利己、刻薄等道德背叛。网络既为学生预备了一个自由发展意见的平台,也成为少数学生错误观念形成的温床,对此我们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为学生辨明是非。在网上,我们用“世博热”、“航天热”点燃学生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自豪感;用“大国崛起”、“金融危机”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引用大量健康向上的网络话题;用“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高校自主招生”激发学生的奋起之心,刻苦学习、创新突破……采取一系列措施,发挥出网络干预的最大效能,引导学生摒除错误、远离不良的网站,拨开思想上的迷雾,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平台上,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