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机构也全面转型,这些社会变革使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发生了新变化,出现集群性的特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群体如果管理不当,将影响校园的稳定。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学生工作者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及作用,拟为正确引导该群体找到思路。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利益型;反抗型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为地域相近而聚集在一起的,也有因为兴趣爱好一致而组合在一起的,还有因为各种情感需要组合而成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多是自发形成的,因而具有不稳定性,人员流动变换是常事,或由一个群体分裂为几个小群体,或由几个群体组合成一个大群体,类似的这种无常规的分合随时可以发生,且带有普遍性。如果细分的话,一般说来,学生中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求知型、知心型、爱好型、邻近型、利益型、反抗型等,其中以利益型和反抗型的工作难度最大,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利益型
利益型学生非正式群体表现为容易因小团体的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这种非正式群体人数不多,但感情色彩较浓,排他性也较强,其中个别成员较冲动,有发生过激行为的可能。如及时不加以引导,容易使这部分学生陷入个人感情的狭小圈子而不能自拔。
反抗型
反抗型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有些是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处罚或老师批评的学生;有些是想当班上、院系或学校的学生干部而未能如愿的学生;还有些甚至是与校外有违法行为的青年有接触的学生,他们形成了一种以反抗教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目的的小群体。这种群体有时凝聚力很强,有时甚至有较严的不成文的规范,表现为同时迟到,同时逃课,同时不参加集体活动等等。其成员逆反心理极强,在学校教师批评时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爱说风凉话,自己不参加学校集体活动还要阻止别人去参加,对学校的校纪校规等要求采取漠视的态度,他们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危害极大,发展下去有可能构成对社会的危害。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就会在群体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一定的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具有双重性,即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就会凸显,反之如果管理不当,他们的消积作用是潜移默化,并且也是强有力的。归纳起来消积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不当会导致组织目标实现的低效
目标一致是组织的核心问题。而在现实中,正式组织、个人和非正式群体都各有各的目标、行为和原则,三者之间具有多种矛盾和要求,这就导致了班级在目标和行为上的分层分级,难以控制协调,不易达到组织管理的要求。老师对非正式学生组织重视不够或管理不当,都会间接加强不同目标间的差异,造成组织目标实现的低效。如大三毕业生离校前因住宿费问题造成个别同学的过激行为破坏公物现象就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目标实现。
(二)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不当会降低正式组织的内聚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感情能增强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增长成员的责任感,从而有助于组织行为和目标的完成。这种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及促进程度在管理心理学中被称为内聚力。组织内聚力是影响组织效率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的管理不当,会导致他们排斥组织,不能很好地融入组织,从而严重降低组织的内聚力。如班级凝聚力不强、活动参与率低等。
(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不当容易给群体成员带来消极影响
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对于群体成员将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要求全体成员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有改变或者不遵守群体约束的成员将被孤立或者被逐出群体。尤其是一些消极群体,常常给群体成员不良影响,如旷课、酗酒、斗殴等,不加控制的话其成员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四)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不当容易成为校园不稳定因素
由于非正式群体内部感情密切,沟通顺畅,群体内的成员受到某种委屈、刺激或与他人爆发冲突时,消息往往很快传遍群体,引起群体性的强大的愤怒情绪,甚至出现恶性事件,严重危害校园的安全稳定。另外,群体内流传的小道消息甚至是谣言,也往往成为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从最近一些校园发生的校园伤害案来看,部分就是由于对非正式组织管理不当引起的。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不可回避。因此,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正确对待、积极引导这类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从而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利益型;反抗型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为地域相近而聚集在一起的,也有因为兴趣爱好一致而组合在一起的,还有因为各种情感需要组合而成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多是自发形成的,因而具有不稳定性,人员流动变换是常事,或由一个群体分裂为几个小群体,或由几个群体组合成一个大群体,类似的这种无常规的分合随时可以发生,且带有普遍性。如果细分的话,一般说来,学生中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求知型、知心型、爱好型、邻近型、利益型、反抗型等,其中以利益型和反抗型的工作难度最大,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利益型
利益型学生非正式群体表现为容易因小团体的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这种非正式群体人数不多,但感情色彩较浓,排他性也较强,其中个别成员较冲动,有发生过激行为的可能。如及时不加以引导,容易使这部分学生陷入个人感情的狭小圈子而不能自拔。
反抗型
反抗型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有些是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处罚或老师批评的学生;有些是想当班上、院系或学校的学生干部而未能如愿的学生;还有些甚至是与校外有违法行为的青年有接触的学生,他们形成了一种以反抗教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目的的小群体。这种群体有时凝聚力很强,有时甚至有较严的不成文的规范,表现为同时迟到,同时逃课,同时不参加集体活动等等。其成员逆反心理极强,在学校教师批评时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爱说风凉话,自己不参加学校集体活动还要阻止别人去参加,对学校的校纪校规等要求采取漠视的态度,他们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危害极大,发展下去有可能构成对社会的危害。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就会在群体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一定的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具有双重性,即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就会凸显,反之如果管理不当,他们的消积作用是潜移默化,并且也是强有力的。归纳起来消积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不当会导致组织目标实现的低效
目标一致是组织的核心问题。而在现实中,正式组织、个人和非正式群体都各有各的目标、行为和原则,三者之间具有多种矛盾和要求,这就导致了班级在目标和行为上的分层分级,难以控制协调,不易达到组织管理的要求。老师对非正式学生组织重视不够或管理不当,都会间接加强不同目标间的差异,造成组织目标实现的低效。如大三毕业生离校前因住宿费问题造成个别同学的过激行为破坏公物现象就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目标实现。
(二)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不当会降低正式组织的内聚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感情能增强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增长成员的责任感,从而有助于组织行为和目标的完成。这种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及促进程度在管理心理学中被称为内聚力。组织内聚力是影响组织效率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的管理不当,会导致他们排斥组织,不能很好地融入组织,从而严重降低组织的内聚力。如班级凝聚力不强、活动参与率低等。
(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不当容易给群体成员带来消极影响
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对于群体成员将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要求全体成员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有改变或者不遵守群体约束的成员将被孤立或者被逐出群体。尤其是一些消极群体,常常给群体成员不良影响,如旷课、酗酒、斗殴等,不加控制的话其成员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四)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不当容易成为校园不稳定因素
由于非正式群体内部感情密切,沟通顺畅,群体内的成员受到某种委屈、刺激或与他人爆发冲突时,消息往往很快传遍群体,引起群体性的强大的愤怒情绪,甚至出现恶性事件,严重危害校园的安全稳定。另外,群体内流传的小道消息甚至是谣言,也往往成为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从最近一些校园发生的校园伤害案来看,部分就是由于对非正式组织管理不当引起的。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不可回避。因此,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正确对待、积极引导这类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从而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