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扎哈·哈迪德凭借其对空间构成以及材料的特别感知,在既定场地灵敏地捕捉其所需求的空间逻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用精炼的设计语言打造一个个具有生命流动性的有机建筑体,充分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为受众营造一个可及的“潘多拉式建筑世界”。德国莱茵河畔维尔城的“LFone亭”,就是扎哈哈迪德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以此为案例,竭力为大家展示这样一位将幻想融入建筑,完美宣示现代主义设计真谛的建筑设计大师。
关键词:空间逻辑;几何学原理;自由空间;流动性;有机性
一、扎哈·哈迪德简介
建筑具有社会性。对每一个优秀建筑的评价都应该追溯于某一个派别,更甚至于他所生存的整个时代。每个建筑作品的设计创作过程都是设计师设计思想的物化过程。对德国莱茵河畔维尔城的“LFone亭的作品分析要对其设计者-扎哈·哈迪德进行分析。她是一位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设计师。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师从于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学习期间她的才情得到老师的充分赞赏,同时导师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今天我们看到的设计作品,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设计理念无不看出库哈斯的身影,更值得一提的是师徒二人都对革命性现代主义的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哈迪德独立出来,并开始大量的参加国际竞赛。1982~1983的“香港之峰俱乐部”竞赛获奖,标志着她的崛起。
耀眼的光芒始终掩盖不住成名之路的艰辛,哈迪德的设计虽然赢得评论界的好评,但终因作品想法过于激进而很少得以实施建造。工程技术人员的束手无策,开发商的利益至上,建筑界的静候旁观,无不挑战这一位女性建筑师的底线。乌托邦的建筑设计思想如何得以从抽象画到具体实施?主观上必须承认,哈迪德的执著、热情、诚实和勇敢,更主要的是她无可匹敌的建筑设计才能。客观上则是伴随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设计应用以及建筑技术的创新发展。主客观因素的双具备才得以让抽象画成为现实,才有了令我们大饱眼福的”潘多拉式建筑世界”。扎哈哈迪德所有的建筑作品虽功能种类各有不同,但凝练其中的一致性---对流动空间的挚爱和追求。因而对“LFone亭”的作品分析可以综合的对其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对号入座,从最全面的角度展示“LFone亭”的风格特点。
二、独特的设计风格
扎哈·哈迪德凭借其对空间构成以及肌理材料的特别感知,在既定场地捕捉其所需求的空间逻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用其精炼的设计语言打造一个个具有生命流动性的有机建筑体。同时,她对城市有着特殊的人文情怀,也许出于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性,促就她在设计过程中将城市作为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将建筑充分融合于它所处的环境,实现主客观的最大程度的融合,张扬却不突兀,个性却不孤立。值得推敲更值得学习借鉴。
1.楔形几何形体的应用。
扎哈·哈迪德在设计过程中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用精炼的几何形体打造具有流动性极强的建筑空间。在众多几何形体中,扎哈·哈迪德选择运动感强烈的楔形。这类图形的存在就会产生一个大幅度的基底,建筑开始从较宽的基地处逐渐舒缓,延伸,生长。同时还将扁平的长弧组合进图形中,或者用它来代替楔形的一两道长边,或以弧形的路、墙等切入建筑,割出一些楔形的部分,楔形几何体是扎哈哈迪德作品的代言词,更是成就她独特风格的有效工具。
2.图形组合形式的演变。
从她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熟练的掌握各种图形组合从而创造动感的技巧。早期喜欢用板片构成;设计维特拉消防站后开始出现的螺旋物;近年来对集束的管状物一往情深。扎哈·哈迪德在她的设计中广泛存在着高度自由化、直觉化的形象都归功于对图形组合形式的熟练掌握。
3.情有独钟于失重感强烈的构图方式。
她偏爱于产生失重感的构图方式,常选择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超常视点如:倾斜的地平线、倾斜放置的画面、夸张的透视变形、向四周发射的零星碎片。这些具有失重感的构图方式创造出富有动感的空间场景:高空俯冲式的场面、低飞于屋顶上空的慢拍换景、从地平线下视点得到了超级深度变形、多视点的拼贴等等。被拉大、平移、俯冲、弯曲、加速、减速的场景一个个展现。从而她设计的建筑始终呈现动态,绝不甘于拘泥于平静。
4.表现法:
欣赏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作品如同身临其境于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随着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进行空间表现。感受因人而异,一致的是每一个受者都参与其中,随着视觉点的转动,脚步也发生移动。然而我们的眼睛不是摄像机可以感知一切图像细节,而是有选择性的接受我们倾向于接受的画面,这也就是视觉的重心点。然而我们视觉的重心点莫过于那些极为活跃的因素,这也就是扎哈哈迪德作品最值得寻味之处,更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仍能接受她的作品,并封为上等佳作的原因。
三、德国莱茵河畔维尔城的“LFone亭”
德国莱茵河畔维尔城的“LFone亭”,是哈迪德接受维尔城的邀请而设计的。这是一座区域性园艺展示会中的楼阁式景观建筑,位于该市一处被废弃的采石场。整体建筑形式如同乡间道路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组合成难忘的风景线。
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集束状的管状物作为各几何图形的组合方式,纤细的建筑如同划破地表的起伏线,破土缓缓升起,延缓、生长又消失于地表。中间的一条道路采取屋顶步道的形式爬上展廊的屋顶,在建筑一端脱开一端距离以桥梁连接,画出一道浅浅的弓形回到地面。另一条路呈S型曲线穿过整个建筑,终止于一面墙。通道之间是840平方米的功能空间,包括展厅、环境中心和似乎完全偶然推演出来的储藏空间。建筑以一套公用的支撑体系在彼此之间创造出不支撑的带状空间,清晰简单。从构图基本元素、到构图形式再到每一个细节都拥有流线状属性。
内部的框架结构颇似史前时代巨石构筑物,简陋而又粗犷,延续着地方材料的真实性和文脉。在其通透的内部,多来源的光与纷繁支离的影交相辉映,具有非常强的戏剧效果。此外大量借用自然景观,从而利用自然景观的空间之间的柔和过度性。模糊的空间更能激发受众的行为从而引导参与复杂、短暂的生命过程。
四、结语
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完全的融为一体,这样的超乎常人的设计才能,为世人营造一个潘多拉式的建筑世界。她的作品仿佛都能从现实中延伸出去,并创造出一些不受任何阻碍的自由空间。她对空间以及表皮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此见解的导向下开始创作之路。
扎哈·哈迪德,一位女性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界金字塔里这位女设计师能够与男人们平起平坐,本身就是值得男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关键词:空间逻辑;几何学原理;自由空间;流动性;有机性
一、扎哈·哈迪德简介
建筑具有社会性。对每一个优秀建筑的评价都应该追溯于某一个派别,更甚至于他所生存的整个时代。每个建筑作品的设计创作过程都是设计师设计思想的物化过程。对德国莱茵河畔维尔城的“LFone亭的作品分析要对其设计者-扎哈·哈迪德进行分析。她是一位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设计师。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师从于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学习期间她的才情得到老师的充分赞赏,同时导师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今天我们看到的设计作品,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设计理念无不看出库哈斯的身影,更值得一提的是师徒二人都对革命性现代主义的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哈迪德独立出来,并开始大量的参加国际竞赛。1982~1983的“香港之峰俱乐部”竞赛获奖,标志着她的崛起。
耀眼的光芒始终掩盖不住成名之路的艰辛,哈迪德的设计虽然赢得评论界的好评,但终因作品想法过于激进而很少得以实施建造。工程技术人员的束手无策,开发商的利益至上,建筑界的静候旁观,无不挑战这一位女性建筑师的底线。乌托邦的建筑设计思想如何得以从抽象画到具体实施?主观上必须承认,哈迪德的执著、热情、诚实和勇敢,更主要的是她无可匹敌的建筑设计才能。客观上则是伴随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设计应用以及建筑技术的创新发展。主客观因素的双具备才得以让抽象画成为现实,才有了令我们大饱眼福的”潘多拉式建筑世界”。扎哈哈迪德所有的建筑作品虽功能种类各有不同,但凝练其中的一致性---对流动空间的挚爱和追求。因而对“LFone亭”的作品分析可以综合的对其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对号入座,从最全面的角度展示“LFone亭”的风格特点。
二、独特的设计风格
扎哈·哈迪德凭借其对空间构成以及肌理材料的特别感知,在既定场地捕捉其所需求的空间逻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用其精炼的设计语言打造一个个具有生命流动性的有机建筑体。同时,她对城市有着特殊的人文情怀,也许出于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性,促就她在设计过程中将城市作为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将建筑充分融合于它所处的环境,实现主客观的最大程度的融合,张扬却不突兀,个性却不孤立。值得推敲更值得学习借鉴。
1.楔形几何形体的应用。
扎哈·哈迪德在设计过程中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用精炼的几何形体打造具有流动性极强的建筑空间。在众多几何形体中,扎哈·哈迪德选择运动感强烈的楔形。这类图形的存在就会产生一个大幅度的基底,建筑开始从较宽的基地处逐渐舒缓,延伸,生长。同时还将扁平的长弧组合进图形中,或者用它来代替楔形的一两道长边,或以弧形的路、墙等切入建筑,割出一些楔形的部分,楔形几何体是扎哈哈迪德作品的代言词,更是成就她独特风格的有效工具。
2.图形组合形式的演变。
从她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熟练的掌握各种图形组合从而创造动感的技巧。早期喜欢用板片构成;设计维特拉消防站后开始出现的螺旋物;近年来对集束的管状物一往情深。扎哈·哈迪德在她的设计中广泛存在着高度自由化、直觉化的形象都归功于对图形组合形式的熟练掌握。
3.情有独钟于失重感强烈的构图方式。
她偏爱于产生失重感的构图方式,常选择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超常视点如:倾斜的地平线、倾斜放置的画面、夸张的透视变形、向四周发射的零星碎片。这些具有失重感的构图方式创造出富有动感的空间场景:高空俯冲式的场面、低飞于屋顶上空的慢拍换景、从地平线下视点得到了超级深度变形、多视点的拼贴等等。被拉大、平移、俯冲、弯曲、加速、减速的场景一个个展现。从而她设计的建筑始终呈现动态,绝不甘于拘泥于平静。
4.表现法:
欣赏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作品如同身临其境于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随着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进行空间表现。感受因人而异,一致的是每一个受者都参与其中,随着视觉点的转动,脚步也发生移动。然而我们的眼睛不是摄像机可以感知一切图像细节,而是有选择性的接受我们倾向于接受的画面,这也就是视觉的重心点。然而我们视觉的重心点莫过于那些极为活跃的因素,这也就是扎哈哈迪德作品最值得寻味之处,更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仍能接受她的作品,并封为上等佳作的原因。
三、德国莱茵河畔维尔城的“LFone亭”
德国莱茵河畔维尔城的“LFone亭”,是哈迪德接受维尔城的邀请而设计的。这是一座区域性园艺展示会中的楼阁式景观建筑,位于该市一处被废弃的采石场。整体建筑形式如同乡间道路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组合成难忘的风景线。
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集束状的管状物作为各几何图形的组合方式,纤细的建筑如同划破地表的起伏线,破土缓缓升起,延缓、生长又消失于地表。中间的一条道路采取屋顶步道的形式爬上展廊的屋顶,在建筑一端脱开一端距离以桥梁连接,画出一道浅浅的弓形回到地面。另一条路呈S型曲线穿过整个建筑,终止于一面墙。通道之间是840平方米的功能空间,包括展厅、环境中心和似乎完全偶然推演出来的储藏空间。建筑以一套公用的支撑体系在彼此之间创造出不支撑的带状空间,清晰简单。从构图基本元素、到构图形式再到每一个细节都拥有流线状属性。
内部的框架结构颇似史前时代巨石构筑物,简陋而又粗犷,延续着地方材料的真实性和文脉。在其通透的内部,多来源的光与纷繁支离的影交相辉映,具有非常强的戏剧效果。此外大量借用自然景观,从而利用自然景观的空间之间的柔和过度性。模糊的空间更能激发受众的行为从而引导参与复杂、短暂的生命过程。
四、结语
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完全的融为一体,这样的超乎常人的设计才能,为世人营造一个潘多拉式的建筑世界。她的作品仿佛都能从现实中延伸出去,并创造出一些不受任何阻碍的自由空间。她对空间以及表皮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此见解的导向下开始创作之路。
扎哈·哈迪德,一位女性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界金字塔里这位女设计师能够与男人们平起平坐,本身就是值得男人寻味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