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金融危机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仍在继续,这与美国当初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分不开的。虽然当前我国并没有典型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但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同样有风险,并正逐步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文章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结合我国房地产贷款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析此次次贷危机所暴露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问题,以及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住房贷款;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自从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城镇居民的住房分配、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住房分配从实物分配到货币化分配,居民从租用公共房到购买单位公房、商品住房。由于现阶段商品住房属于大宗消费品,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不足,所以贷款买房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首选,因而也带来了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虽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措施,然而,越来越高的房价仍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同时也将很多风险隐藏起来。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风险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次贷危机的形成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所谓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那些贷款资信条件较好的优级按揭贷款而言的①。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的结果,源头则在于美国本身的信贷扩张和金融创新。2001至2004年间,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和税收激励等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别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从而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1年以来,各大投资银行广泛参与到这场巨大风险的追逐中,忽略了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发行了大量低评级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因为次级贷款债券利率要比优级贷款的债券利率高的多,因而这些债券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但实现这种高回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就是美国房价要不断地上涨。只要房价呈上升态势,放贷的机构即使无法收回贷款,也可以把作为抵押物的房子回收、变现,从而实现利润。然而,从2004年起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的不断提高不仅加重了购房者的还款负担,打压了人们的购房需求,还改变了人们对于房价不断上涨的预期,2006年美国楼市开始发生逆转,房价一路下跌,大量违约客户出现,造成呆账坏账,金融机构资金链发生断裂,进而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波。
二、次贷危机揭示的住房贷款风险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冲击,也给全球金融市场敲晌了风险的警钟。事实表明,即使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经济体,风险管理也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前文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次贷危机揭示的风险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信用风险
个人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可能存在的信用问题,使银行到期不能按期收回贷款全部本息。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商业银行很难对客户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个人住房贷款大多为中长期贷款,还款期一般为10-20年,最长可达30年,从风险因素的形成到最终成熟、暴露,期间会有相当长的时间,这就为信用风险的积聚提供了条件,国际经验认为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一般在贷款后的3-8年中逐步显现②。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个人住房信贷所带来的是借款人由于家庭、收入、利率、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不能按期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给银行利益带来损失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借款人还可能故意欺诈,通过伪造的个人信用资料等方法骗取银行的贷款,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二)抵押物风险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归还,第一来源是个人收入,第二来源就是抵押物——房产。一旦借款人发生了信用风险不能偿还贷款,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处理抵押物来弥补贷款损失。若商业银行不能有效地处分抵押物,则产生了抵押物风险。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之前房价的过快上涨掩饰了大量的风险,而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才将抵押物的价格风险暴露出来,即使将借款人用于抵押的房产出售仍然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致使大量呆账坏账显现,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诱发危机。除此以外,还可能由于抵押物的产权问题、抵押物变现困难或处理抵押物成本过高等种种原因使银行无法依靠抵押物来收回贷款。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处理住房贷款的流程中,还不具有完善的内控机制,按章操作、防范风险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突出表现在: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对明显存在疑点的资料不深入调查核实;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个人贷款客户资料不够全面和连续,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甚至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简化贷款条件,操作上极为不规范,违反相关法规放宽贷款条件。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人为操作疏漏所带来的风险,势必对其稳健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分析总结,结合我国国情,我们看到了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上也潜藏着很多风险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及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在危机到来之前合理化解风险。
第一,完善个人征信系统,降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应强化风险意识,在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加强对借款客户信用状况分析,包括对借款人品德的审查,收入的核实,还款能力的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等措施。第二,强化担保抵押物风险控制。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方式应优选所购房产作为抵押。银行应当对抵押物做全面彻底的审查,确保抵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从而降低因抵押物所产生的可能风险。第三,加强银行自身管理,控制内部操作风险。可以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1)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统一规范合同文本。(2)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按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在充分考虑偿还能里的前提下,应力争缩短贷款期限,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把风险降到合理限度。(3)合理设置机构,保证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信贷人员,构建一支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个人信贷队伍。(4)健全个人贷款信贷员岗位责任制。推广重点项目主办信贷员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个人授信客户经理制,强化贷后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福荣.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化解.[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 胡红星.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缺失及其启示.[J].上海金融.2009.7
[3] 闰海英.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启示.[J].现代企业文化.2009.5
【关键词】次贷危机;住房贷款;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自从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城镇居民的住房分配、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住房分配从实物分配到货币化分配,居民从租用公共房到购买单位公房、商品住房。由于现阶段商品住房属于大宗消费品,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不足,所以贷款买房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首选,因而也带来了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虽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措施,然而,越来越高的房价仍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同时也将很多风险隐藏起来。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风险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次贷危机的形成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所谓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那些贷款资信条件较好的优级按揭贷款而言的①。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的结果,源头则在于美国本身的信贷扩张和金融创新。2001至2004年间,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和税收激励等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别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从而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1年以来,各大投资银行广泛参与到这场巨大风险的追逐中,忽略了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发行了大量低评级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因为次级贷款债券利率要比优级贷款的债券利率高的多,因而这些债券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但实现这种高回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就是美国房价要不断地上涨。只要房价呈上升态势,放贷的机构即使无法收回贷款,也可以把作为抵押物的房子回收、变现,从而实现利润。然而,从2004年起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的不断提高不仅加重了购房者的还款负担,打压了人们的购房需求,还改变了人们对于房价不断上涨的预期,2006年美国楼市开始发生逆转,房价一路下跌,大量违约客户出现,造成呆账坏账,金融机构资金链发生断裂,进而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波。
二、次贷危机揭示的住房贷款风险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冲击,也给全球金融市场敲晌了风险的警钟。事实表明,即使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经济体,风险管理也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前文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次贷危机揭示的风险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信用风险
个人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可能存在的信用问题,使银行到期不能按期收回贷款全部本息。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商业银行很难对客户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个人住房贷款大多为中长期贷款,还款期一般为10-20年,最长可达30年,从风险因素的形成到最终成熟、暴露,期间会有相当长的时间,这就为信用风险的积聚提供了条件,国际经验认为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一般在贷款后的3-8年中逐步显现②。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个人住房信贷所带来的是借款人由于家庭、收入、利率、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不能按期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给银行利益带来损失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借款人还可能故意欺诈,通过伪造的个人信用资料等方法骗取银行的贷款,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二)抵押物风险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归还,第一来源是个人收入,第二来源就是抵押物——房产。一旦借款人发生了信用风险不能偿还贷款,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处理抵押物来弥补贷款损失。若商业银行不能有效地处分抵押物,则产生了抵押物风险。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之前房价的过快上涨掩饰了大量的风险,而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才将抵押物的价格风险暴露出来,即使将借款人用于抵押的房产出售仍然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致使大量呆账坏账显现,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诱发危机。除此以外,还可能由于抵押物的产权问题、抵押物变现困难或处理抵押物成本过高等种种原因使银行无法依靠抵押物来收回贷款。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处理住房贷款的流程中,还不具有完善的内控机制,按章操作、防范风险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突出表现在: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对明显存在疑点的资料不深入调查核实;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个人贷款客户资料不够全面和连续,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甚至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简化贷款条件,操作上极为不规范,违反相关法规放宽贷款条件。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人为操作疏漏所带来的风险,势必对其稳健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分析总结,结合我国国情,我们看到了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上也潜藏着很多风险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及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在危机到来之前合理化解风险。
第一,完善个人征信系统,降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应强化风险意识,在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加强对借款客户信用状况分析,包括对借款人品德的审查,收入的核实,还款能力的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等措施。第二,强化担保抵押物风险控制。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方式应优选所购房产作为抵押。银行应当对抵押物做全面彻底的审查,确保抵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从而降低因抵押物所产生的可能风险。第三,加强银行自身管理,控制内部操作风险。可以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1)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统一规范合同文本。(2)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按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在充分考虑偿还能里的前提下,应力争缩短贷款期限,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把风险降到合理限度。(3)合理设置机构,保证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信贷人员,构建一支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个人信贷队伍。(4)健全个人贷款信贷员岗位责任制。推广重点项目主办信贷员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个人授信客户经理制,强化贷后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福荣.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化解.[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 胡红星.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缺失及其启示.[J].上海金融.2009.7
[3] 闰海英.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启示.[J].现代企业文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