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立波,是海派幽默;赵本山及其弟子小沈阳,是典型的东北黑土地幽默;郭德纲,则代表了传统的京津相声。周立波、赵本山以及小沈阳,加上郭德纲,让目前的中国草根笑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赵本山——
主要根据地:东北地区
赵本山特别能逗乐子。他就像邻家大叔一样,戴着顶平常的帽子,迈着特有的步伐,一个转身一个动作都能逗人发笑。但不可否认,赵本山的幽默,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他的根依然在北方的农村土地上。
杀手锏:娱乐业全面开花
赵本山带着徒弟小沈阳,在2009年涉足二人转、电影、电视剧等各个领域,依托北方独特的地方语言特色和央视这个重量级的舞台,雄心勃勃的开始他的“本山王朝”。
赵本山的二人转江湖文
-- 柴爱新
沈阳中街,刘老根大舞台,二层楼的剧场。
剧场正中间是赵本山的亲笔题词“刘老根大舞台”,下面写着“赶大集,过大年,唱大戏”。左面围墙上方巨大的三个字“大东北”,右面也是三个字“二人转”。剧场二楼的中间看台上,真有头毛驴在拉磨,让人们联想到田间地头。
2009年春晚后在全国迅速蹿红的“小沈阳”就常年在这里演出,偶尔,赵本山也会在剧场出现,如果他心情好,还会穿着大棉袄,在广场上扭一会儿秧歌,唱一段二人转。
二人转进京
像这样的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东三省现在已有8家,2008年演出场次超过2000场,票房收入过亿。
2009年5月1日,第9个剧场在北京前门开业。
有近300年历史的二人转,以前最辉煌时候也就“转”到了城乡结合部,而现在赵本山将率领二人转进驻京城了。“这将具有历史开创性,”本山传媒集团总裁刘双平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把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进京,与当年徽班进京相类比。
他的宏图大计是——把刘老根大舞台从东北三省推到全国,打造成中国演艺第一品牌。
与传统的二人转以唱腔为主不同,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二人转定位为:搞笑为主。在幽默的分类中,政治幽默和性幽默是主要的两类,搞笑难免会有“跑偏”的时候,对此,刘双平也不无担心,“剧场进京,管理要更严格一些”。
“二人转”差点成为安全套品牌
上世纪90年代末,长春已经有和平大戏院、东北风等专门经营二人转演出的剧场,吉林市则有林越艺术团。
和专业院团演出的传统二人转不同,这几个剧场里的二人转通常不唱传统正戏,除了少数演员唱几句“小帽”外,基本上都是各种杂耍、调笑和模仿秀。
改革开放后,一些民间二人转艺人开始进入城市,和都市娱乐文化结合,一些在文化体制改革后下岗的专业演员也加入其中。十几年后,在市场的催化下,这种“都市版”二人转,在市场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
但当时也是演出市场最混乱的时候,“都市版”二人转一时鱼龙混杂,末流专以“黄段子”示人。据称,曾有深圳老板灵感一动,想把“二人转”注册为安全套的品牌。
赵本山觉得,这么搞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二人转就会被“扫黄打非”封了。
后来,他想出了举办“本山杯”二人转大赛的主意。
2001年是第一届,粗口和低俗下流的东西都不许有。颁奖当天赵本山很高兴,在自家院子里摆了十多桌,席间乘兴收徒。他说,你们要尊重二人转艺术,不尊重二人转就等于不尊重我们的祖宗,所以要规范自己。
一统江湖
2001、2002两届二人转大奖赛后,吉林市林越艺术团包括“小沈阳”在内的几个顶梁柱相继跳槽,拜赵本山为师。近几年,赵本山又加快了收徒的步伐。现在,辽宁省民间艺术团里的二人转演员,80%都是赵本山的徒弟,都在刘老根大舞台演出。
在“绿色二人转”的旗帜下,刘老根大舞台对演员的管理稍显严苛。他们有自己的演员管理条例,脏口、荤口不能说,舞台下有人监督,如果有人违反,按违规程度处以50、100、200元不等的罚款。
在辽宁,从沈阳到铁岭,一路都可以听到对赵本山的赞美和感激。王小利在大舞台演出的最后一句台词中也唱道“感谢我的师傅赵本山”。
赵本山的二人转江湖已经进入集团化经营的模式,他也成了二人转市场的大救星和大赢家。(摘自《瞭望周刊》,本刊有删节)
赵本山经典搞笑段子
1.“白云,黑土向你道歉,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我的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2.赵本山:来民间的,孩子,来一个小野鸡炖蘑菇。
小沈阳:没有。
赵本山:这个可以有。
小沈阳:这个真没有。
郭德纲——
主要根据地:北京
当年那一句“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纲”为日暮西山的相声业赢来了满堂彩。郭德纲的相声里有许多传统相声翻新的段子,这给厌倦了传统相声段子的人们带来新意。他的幽默受众一直在北京。
杀手锏:依靠传统力量
有人说,郭德纲的成功在于三点:一是他贴近老百姓的“俗”;二是他的才华横溢;三是他敢于“放炮”。不管怎样,靠着这三方面,郭德纲把传统相声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郭德纲:“现在的相声又能让人笑了!”
“现在的相声又能让人笑了!”
看过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演出的人,大多会这样介绍他的相声。
相声不搞笑?开玩笑吧
有人称,郭德纲是相声界的草根英雄,也有人在冷眼旁观,或是冷嘲热讽;当很多人还在用相声作为教化人的工具的时候,郭德纲却在一边大声说:“相声要是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一场京剧听下来,受什么教育了?看了《天鹅湖》,受什么教育了?凭什么相声就得让大家受教育?”
这是郭德纲的理论,也成为郭德纲最终能火起来的原因。郭德纲说: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南方人北方人,都不会拒绝快乐。而我的相声就是能给人制造快乐,那凭什么我会担心我的相声会不火?
一位铁杆的钢丝曾经说过,郭德纲会的相声、评书、大鼓、反串小戏、太平歌词等加在一块有600多段,加上一年到头在台上磨,不用记词,熟练到就和在家聊天一样,所以他的相声听起来地道,舒服。
“郭德纲每次出场说同一个段子都有很多即兴发挥。他的段子里有‘禽流感’‘超女’‘神六’;有武侠迷亲近的内容,也有文艺小资熟悉的腔调,也有直接从周星驰电影、网络和手机短信里摘来的笑料,他的相声绝对与时俱进,绝对不会有落伍的感觉,绝对的生活,所以绝对的可乐。”
“纲丝”们喜欢老郭,觉得他实在,觉得他亲近,觉得他可乐。
可以说,郭德纲的不可思议之处正是在于他回到市民传统和日常生活的趣味,并且以他的恣肆的“俗”吸引着都市生活中的红男绿女。
究竟是不是真钢?
一位资深的演艺圈人士说,郭德纲身上有很多相声的潜质,但对于郭德纲的未来,他表示了很审慎的意见。“他太年轻了,现在的火,对郭德纲也是一个考验,他的喜爱者自称‘纲丝’,但他郭德纲自己是不是就是真钢?”
郭德纲不能说是相声界百年一遇的奇才,要从相声基本功的段子《报菜名》来论,比他说得好的人多了去了。真要从成就上说,不怕郭德纲的“纲丝”不爱听,郭德纲也不是什么大师,顶多不过是个技师。
可令人遗憾的现状是,相声虽然“名声在外”,可认真干活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媒体的朋友一时错爱,把这位自嘲“非著名相声演员”捧大发了,多半也和生这拨儿人的气有关。
但咱也不能不承认,人家郭德纲不言不语儿的,确实赢得了相当多“纲丝”的认可,而这是人家在小剧场里历经风雨坎坷用心血浇出来的。郭德纲和“纲丝”之间的这种契合,自有它合理的地方。而相声多年振兴不起来,也自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的郭德纲似乎显得有些孤单。不过,他说:“现在觉得我能保持现状就很好,我能说相声,有人爱听我的相声,这就够了。”(摘自搜狐网)
郭德纲的经典搞笑段子
1.郭德纲:一来就接了个好活儿,盖一个70多米的烟囱!
于谦:还真不错!
郭德纲:起早贪黑把活干完了,人家来一验收,死活不给我们工钱!
于谦:质量不行?
郭德纲:开始把图纸拿倒了,人家让挖口井!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啪!响木一敲)我叫郭德纲。人来的不少啊,我很欣慰,感谢各位的光临。待会儿散场都别走,吃饭去。谁去谁掏钱。听相声二十,起哄一万六。再笑加钱。”
周立波——
主要根据地:上海
周立波本人显然不愿意把自己和赵本山、郭德纲相提并论,因为虽然是滑稽演员出身,但周立波走的是高端路线,这也让他的受众是喝咖啡的小资白领一派。周立波善于捕捉观众的兴趣点,懂得如何调动观众的笑神经,成就了其海派幽默的独一无二地位。
杀手锏:跟紧时代潮流
跟紧时代潮流,关注时事,再加上通过电视脱口秀扩大影响,周立波的幽默事业可谓顺风顺水,而这,似乎还只是个开始。
周立波:我的幽默来晚了
石库门布景。7月4日《笑侃大上海》第N场。灯光在舞台打出斑驳的绿影。音乐柔声。
舞台上只有一个架子,一只夹子,六七张打印着2号字的A3纸摊开,一支笔,一块白色小手巾。周立波用笔勾掉已讲的段子,用手巾擦汗。
上海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沈灏坐在键盘后面,负责在周立波甩包袱时添加合适的音效。譬如,当周立波向观众申请“喝口水”后,配上抽水马桶的冲水声。精心设计,点到为止,起到提示、烘托笑点的作用。
沈灏跟着周立波的言语动作,也笑——他每晚都要听一遍的。
经典段子
这一场的演出没有模仿领导人的段子。虽然在台下,周立波不经意就冒出某些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大人物的声音。事实上,他学上海本地人“妹妹,给这边上碗咖啡”、学周柏春老师的豆沙喉、学小沈阳“这是为什么呢”,学苏州人相骂“杀煞倷只千刀”,都像极——十年的基本功,不是白练。
这一场,调侃对象增加了上海倒掉的房子:“房产商也不要太过悲伤,你们的房子还能卖,当平房卖;如果业主已经入住了,也没有什么,不过睡下去的时候在床上,醒过来的时候在墙上。”
增加了对迈克尔·杰克逊的另类怀念:“他是黑人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他,后来变成白人我也喜欢他,现在变成死人了,我还是喜欢他。他那只鼻子里,多少违章建筑啊。”
挖苦了深圳市长许宗衡:“许市长在位时最喜欢讲,我是人民的儿子。可怜人民养大一个,捉进去一个。以后要敢于讲:我是人民的老子。因为老子不问儿子要钱的。”
据周立波说,现场计数器告诉他:一场120分钟,笑声680~700次,平均每15秒观众笑一次。“我要稍加控制,为观众健康考虑。”早些时候,也有观众笑得很恶心、笑到吐出来的。
幕后
周立波的父亲是位技巧教练,能够胜任叠罗汉最下面的“底座”。“家里人很早就知道我是个天才。”一个调皮捣蛋孩子干的一些坏事,如今回想起来简直是精品,尤其配上经过10年专业训练的动作与表情。好比如何喂隔壁好婆(阿婆)的鸡吞下29根橡皮筋,看着它翻白眼、扑腾,直到不动了;好比如何腰插3条年糕离家出走,沿着铁轨走,“去北京见毛主席”。那些记忆,每个人多少都有,但听周立波讲,不知怎么就那般神形兼备。讲着讲着,他偶尔也会豁边,分不清到底是滑稽戏,还是人生。
14岁那年,周立波跟姐姐被父亲领着,一同去襄阳南路大可堂报考上海滑稽剧团。那一年,共有2800多位考生,其中有15岁的王志文。面试,考官之一是严顺开,考题大约是描述一下你们家新添的大彩电。
“黑白分明。”周立波说,当年词汇实在有限。
“彩色电视机怎么是黑白分明呢?”考官问。
“哦,那天刚好在放黑白片。”
严顺开当场拍板,“回家等通知吧,不用再考了。”考试一共进行6轮,最后取了16人。王志文没被录取,走上一条更适合他的路。
剧作家沙叶新说:讽刺是喜剧的灵魂,没有讽刺,只能是笑笑罢了。当他听说上海滩出了个敢开政治玩笑的滑稽演员,略略生疑:“怎么可能是上海?”
上海籍的上帝会怎样说?“这浆糊捣得不错。看看再说。”(摘自《南方人物周刊》,本刊有删改)
周立波经典搞笑段子
1.每次阿拉都能在电视上看到领导人在老农民家里,总归挑最哦挫(脏)的人握手,(然后周立波作领导人状):“我们来晚啦!”
2.费玉清,我帮他算过了,他每次一在上海开好演唱会第二天就跑掉了,他不在上海消费的,这对我们上海整个GDP的拉动没有任何好处的嘛!
3.李宇春回答了我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本来,打死我都不相信《木兰从军》,木兰从军怎么可能不被发现呢?后来认识了李宇春,我终于知道,哦!原来技术上是可行的!
谁主沉浮?
赵本山:难逃低俗名声
有句话说得好,“过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草根笑星赵本山及其弟子小沈阳的地域特征,就这样被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凯曾经分析说,以东北二人转为载体的黑土地幽默,和东北的天气都有关系,和大风大雪、人出不来有关系,天气太冷没事干,就自己找乐子,可见地域性之强。
崔凯总结说,赵本山、小沈阳的幽默,注重的是喜剧情节、喜剧性格,不以语言包袱为主。所以,尽管现在很多人称赵本山为“中国笑星”,但赵本山、小沈阳这种依附于黑土地的幽默,地域性很明显。在上海这种稍微靠南一点的城市,赵氏幽默要得到认可就很难。
而且对于二人转而言,低俗二字一直是被人们所诟病的。这既是二人转的困惑,也是赵本山的困惑。
郭德纲:经营模式单一
郭德纲自己曾经说过,“相声有很强的地域性,全世界遍地开花是不可能的。相声最红火的地方还是北方地区,在山东、北京、天津一带。”
相对于赵本山作品中塑造喜剧性格明显的人物,郭德纲相声的魅力主要在语言的包袱上,在描述以前和现在泳装的变化时,郭德纲说,“以前扒开泳装看见屁股,现在是扒开屁股看见泳装。”简单两句话,有包袱出笑料,令人捧腹。
但是郭德纲的一直把相声作为单一的支柱产业,略显单薄。可谁又能否认只把相声做好,也会成功?
周立波:危险的孤军作战
作为在上海走红的草根笑星,上海话几乎是周立波的另一个标签。周立波自己也说,“海派清口是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表演形式。地域文化一定要植根于地域的土壤之上,海派清口离开上海什么都不是。”正因如此,周立波在被问到是否会走向全国时,他坚决地否认。
而一直支持周立波的余秋雨也说,上海话语要挖掘自己独特的幽默和快乐,但是不必以普及为目标,更不要以上央视春晚为标准。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固守一方又能守多久呢?(本刊综合)
赵本山——
主要根据地:东北地区
赵本山特别能逗乐子。他就像邻家大叔一样,戴着顶平常的帽子,迈着特有的步伐,一个转身一个动作都能逗人发笑。但不可否认,赵本山的幽默,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他的根依然在北方的农村土地上。
杀手锏:娱乐业全面开花
赵本山带着徒弟小沈阳,在2009年涉足二人转、电影、电视剧等各个领域,依托北方独特的地方语言特色和央视这个重量级的舞台,雄心勃勃的开始他的“本山王朝”。
赵本山的二人转江湖文
-- 柴爱新
沈阳中街,刘老根大舞台,二层楼的剧场。
剧场正中间是赵本山的亲笔题词“刘老根大舞台”,下面写着“赶大集,过大年,唱大戏”。左面围墙上方巨大的三个字“大东北”,右面也是三个字“二人转”。剧场二楼的中间看台上,真有头毛驴在拉磨,让人们联想到田间地头。
2009年春晚后在全国迅速蹿红的“小沈阳”就常年在这里演出,偶尔,赵本山也会在剧场出现,如果他心情好,还会穿着大棉袄,在广场上扭一会儿秧歌,唱一段二人转。
二人转进京
像这样的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东三省现在已有8家,2008年演出场次超过2000场,票房收入过亿。
2009年5月1日,第9个剧场在北京前门开业。
有近300年历史的二人转,以前最辉煌时候也就“转”到了城乡结合部,而现在赵本山将率领二人转进驻京城了。“这将具有历史开创性,”本山传媒集团总裁刘双平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把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进京,与当年徽班进京相类比。
他的宏图大计是——把刘老根大舞台从东北三省推到全国,打造成中国演艺第一品牌。
与传统的二人转以唱腔为主不同,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二人转定位为:搞笑为主。在幽默的分类中,政治幽默和性幽默是主要的两类,搞笑难免会有“跑偏”的时候,对此,刘双平也不无担心,“剧场进京,管理要更严格一些”。
“二人转”差点成为安全套品牌
上世纪90年代末,长春已经有和平大戏院、东北风等专门经营二人转演出的剧场,吉林市则有林越艺术团。
和专业院团演出的传统二人转不同,这几个剧场里的二人转通常不唱传统正戏,除了少数演员唱几句“小帽”外,基本上都是各种杂耍、调笑和模仿秀。
改革开放后,一些民间二人转艺人开始进入城市,和都市娱乐文化结合,一些在文化体制改革后下岗的专业演员也加入其中。十几年后,在市场的催化下,这种“都市版”二人转,在市场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
但当时也是演出市场最混乱的时候,“都市版”二人转一时鱼龙混杂,末流专以“黄段子”示人。据称,曾有深圳老板灵感一动,想把“二人转”注册为安全套的品牌。
赵本山觉得,这么搞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二人转就会被“扫黄打非”封了。
后来,他想出了举办“本山杯”二人转大赛的主意。
2001年是第一届,粗口和低俗下流的东西都不许有。颁奖当天赵本山很高兴,在自家院子里摆了十多桌,席间乘兴收徒。他说,你们要尊重二人转艺术,不尊重二人转就等于不尊重我们的祖宗,所以要规范自己。
一统江湖
2001、2002两届二人转大奖赛后,吉林市林越艺术团包括“小沈阳”在内的几个顶梁柱相继跳槽,拜赵本山为师。近几年,赵本山又加快了收徒的步伐。现在,辽宁省民间艺术团里的二人转演员,80%都是赵本山的徒弟,都在刘老根大舞台演出。
在“绿色二人转”的旗帜下,刘老根大舞台对演员的管理稍显严苛。他们有自己的演员管理条例,脏口、荤口不能说,舞台下有人监督,如果有人违反,按违规程度处以50、100、200元不等的罚款。
在辽宁,从沈阳到铁岭,一路都可以听到对赵本山的赞美和感激。王小利在大舞台演出的最后一句台词中也唱道“感谢我的师傅赵本山”。
赵本山的二人转江湖已经进入集团化经营的模式,他也成了二人转市场的大救星和大赢家。(摘自《瞭望周刊》,本刊有删节)
赵本山经典搞笑段子
1.“白云,黑土向你道歉,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我的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2.赵本山:来民间的,孩子,来一个小野鸡炖蘑菇。
小沈阳:没有。
赵本山:这个可以有。
小沈阳:这个真没有。
郭德纲——
主要根据地:北京
当年那一句“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纲”为日暮西山的相声业赢来了满堂彩。郭德纲的相声里有许多传统相声翻新的段子,这给厌倦了传统相声段子的人们带来新意。他的幽默受众一直在北京。
杀手锏:依靠传统力量
有人说,郭德纲的成功在于三点:一是他贴近老百姓的“俗”;二是他的才华横溢;三是他敢于“放炮”。不管怎样,靠着这三方面,郭德纲把传统相声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郭德纲:“现在的相声又能让人笑了!”
“现在的相声又能让人笑了!”
看过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演出的人,大多会这样介绍他的相声。
相声不搞笑?开玩笑吧
有人称,郭德纲是相声界的草根英雄,也有人在冷眼旁观,或是冷嘲热讽;当很多人还在用相声作为教化人的工具的时候,郭德纲却在一边大声说:“相声要是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一场京剧听下来,受什么教育了?看了《天鹅湖》,受什么教育了?凭什么相声就得让大家受教育?”
这是郭德纲的理论,也成为郭德纲最终能火起来的原因。郭德纲说: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南方人北方人,都不会拒绝快乐。而我的相声就是能给人制造快乐,那凭什么我会担心我的相声会不火?
一位铁杆的钢丝曾经说过,郭德纲会的相声、评书、大鼓、反串小戏、太平歌词等加在一块有600多段,加上一年到头在台上磨,不用记词,熟练到就和在家聊天一样,所以他的相声听起来地道,舒服。
“郭德纲每次出场说同一个段子都有很多即兴发挥。他的段子里有‘禽流感’‘超女’‘神六’;有武侠迷亲近的内容,也有文艺小资熟悉的腔调,也有直接从周星驰电影、网络和手机短信里摘来的笑料,他的相声绝对与时俱进,绝对不会有落伍的感觉,绝对的生活,所以绝对的可乐。”
“纲丝”们喜欢老郭,觉得他实在,觉得他亲近,觉得他可乐。
可以说,郭德纲的不可思议之处正是在于他回到市民传统和日常生活的趣味,并且以他的恣肆的“俗”吸引着都市生活中的红男绿女。
究竟是不是真钢?
一位资深的演艺圈人士说,郭德纲身上有很多相声的潜质,但对于郭德纲的未来,他表示了很审慎的意见。“他太年轻了,现在的火,对郭德纲也是一个考验,他的喜爱者自称‘纲丝’,但他郭德纲自己是不是就是真钢?”
郭德纲不能说是相声界百年一遇的奇才,要从相声基本功的段子《报菜名》来论,比他说得好的人多了去了。真要从成就上说,不怕郭德纲的“纲丝”不爱听,郭德纲也不是什么大师,顶多不过是个技师。
可令人遗憾的现状是,相声虽然“名声在外”,可认真干活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媒体的朋友一时错爱,把这位自嘲“非著名相声演员”捧大发了,多半也和生这拨儿人的气有关。
但咱也不能不承认,人家郭德纲不言不语儿的,确实赢得了相当多“纲丝”的认可,而这是人家在小剧场里历经风雨坎坷用心血浇出来的。郭德纲和“纲丝”之间的这种契合,自有它合理的地方。而相声多年振兴不起来,也自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的郭德纲似乎显得有些孤单。不过,他说:“现在觉得我能保持现状就很好,我能说相声,有人爱听我的相声,这就够了。”(摘自搜狐网)
郭德纲的经典搞笑段子
1.郭德纲:一来就接了个好活儿,盖一个70多米的烟囱!
于谦:还真不错!
郭德纲:起早贪黑把活干完了,人家来一验收,死活不给我们工钱!
于谦:质量不行?
郭德纲:开始把图纸拿倒了,人家让挖口井!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啪!响木一敲)我叫郭德纲。人来的不少啊,我很欣慰,感谢各位的光临。待会儿散场都别走,吃饭去。谁去谁掏钱。听相声二十,起哄一万六。再笑加钱。”
周立波——
主要根据地:上海
周立波本人显然不愿意把自己和赵本山、郭德纲相提并论,因为虽然是滑稽演员出身,但周立波走的是高端路线,这也让他的受众是喝咖啡的小资白领一派。周立波善于捕捉观众的兴趣点,懂得如何调动观众的笑神经,成就了其海派幽默的独一无二地位。
杀手锏:跟紧时代潮流
跟紧时代潮流,关注时事,再加上通过电视脱口秀扩大影响,周立波的幽默事业可谓顺风顺水,而这,似乎还只是个开始。
周立波:我的幽默来晚了
石库门布景。7月4日《笑侃大上海》第N场。灯光在舞台打出斑驳的绿影。音乐柔声。
舞台上只有一个架子,一只夹子,六七张打印着2号字的A3纸摊开,一支笔,一块白色小手巾。周立波用笔勾掉已讲的段子,用手巾擦汗。
上海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沈灏坐在键盘后面,负责在周立波甩包袱时添加合适的音效。譬如,当周立波向观众申请“喝口水”后,配上抽水马桶的冲水声。精心设计,点到为止,起到提示、烘托笑点的作用。
沈灏跟着周立波的言语动作,也笑——他每晚都要听一遍的。
经典段子
这一场的演出没有模仿领导人的段子。虽然在台下,周立波不经意就冒出某些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大人物的声音。事实上,他学上海本地人“妹妹,给这边上碗咖啡”、学周柏春老师的豆沙喉、学小沈阳“这是为什么呢”,学苏州人相骂“杀煞倷只千刀”,都像极——十年的基本功,不是白练。
这一场,调侃对象增加了上海倒掉的房子:“房产商也不要太过悲伤,你们的房子还能卖,当平房卖;如果业主已经入住了,也没有什么,不过睡下去的时候在床上,醒过来的时候在墙上。”
增加了对迈克尔·杰克逊的另类怀念:“他是黑人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他,后来变成白人我也喜欢他,现在变成死人了,我还是喜欢他。他那只鼻子里,多少违章建筑啊。”
挖苦了深圳市长许宗衡:“许市长在位时最喜欢讲,我是人民的儿子。可怜人民养大一个,捉进去一个。以后要敢于讲:我是人民的老子。因为老子不问儿子要钱的。”
据周立波说,现场计数器告诉他:一场120分钟,笑声680~700次,平均每15秒观众笑一次。“我要稍加控制,为观众健康考虑。”早些时候,也有观众笑得很恶心、笑到吐出来的。
幕后
周立波的父亲是位技巧教练,能够胜任叠罗汉最下面的“底座”。“家里人很早就知道我是个天才。”一个调皮捣蛋孩子干的一些坏事,如今回想起来简直是精品,尤其配上经过10年专业训练的动作与表情。好比如何喂隔壁好婆(阿婆)的鸡吞下29根橡皮筋,看着它翻白眼、扑腾,直到不动了;好比如何腰插3条年糕离家出走,沿着铁轨走,“去北京见毛主席”。那些记忆,每个人多少都有,但听周立波讲,不知怎么就那般神形兼备。讲着讲着,他偶尔也会豁边,分不清到底是滑稽戏,还是人生。
14岁那年,周立波跟姐姐被父亲领着,一同去襄阳南路大可堂报考上海滑稽剧团。那一年,共有2800多位考生,其中有15岁的王志文。面试,考官之一是严顺开,考题大约是描述一下你们家新添的大彩电。
“黑白分明。”周立波说,当年词汇实在有限。
“彩色电视机怎么是黑白分明呢?”考官问。
“哦,那天刚好在放黑白片。”
严顺开当场拍板,“回家等通知吧,不用再考了。”考试一共进行6轮,最后取了16人。王志文没被录取,走上一条更适合他的路。
剧作家沙叶新说:讽刺是喜剧的灵魂,没有讽刺,只能是笑笑罢了。当他听说上海滩出了个敢开政治玩笑的滑稽演员,略略生疑:“怎么可能是上海?”
上海籍的上帝会怎样说?“这浆糊捣得不错。看看再说。”(摘自《南方人物周刊》,本刊有删改)
周立波经典搞笑段子
1.每次阿拉都能在电视上看到领导人在老农民家里,总归挑最哦挫(脏)的人握手,(然后周立波作领导人状):“我们来晚啦!”
2.费玉清,我帮他算过了,他每次一在上海开好演唱会第二天就跑掉了,他不在上海消费的,这对我们上海整个GDP的拉动没有任何好处的嘛!
3.李宇春回答了我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本来,打死我都不相信《木兰从军》,木兰从军怎么可能不被发现呢?后来认识了李宇春,我终于知道,哦!原来技术上是可行的!
谁主沉浮?
赵本山:难逃低俗名声
有句话说得好,“过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草根笑星赵本山及其弟子小沈阳的地域特征,就这样被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凯曾经分析说,以东北二人转为载体的黑土地幽默,和东北的天气都有关系,和大风大雪、人出不来有关系,天气太冷没事干,就自己找乐子,可见地域性之强。
崔凯总结说,赵本山、小沈阳的幽默,注重的是喜剧情节、喜剧性格,不以语言包袱为主。所以,尽管现在很多人称赵本山为“中国笑星”,但赵本山、小沈阳这种依附于黑土地的幽默,地域性很明显。在上海这种稍微靠南一点的城市,赵氏幽默要得到认可就很难。
而且对于二人转而言,低俗二字一直是被人们所诟病的。这既是二人转的困惑,也是赵本山的困惑。
郭德纲:经营模式单一
郭德纲自己曾经说过,“相声有很强的地域性,全世界遍地开花是不可能的。相声最红火的地方还是北方地区,在山东、北京、天津一带。”
相对于赵本山作品中塑造喜剧性格明显的人物,郭德纲相声的魅力主要在语言的包袱上,在描述以前和现在泳装的变化时,郭德纲说,“以前扒开泳装看见屁股,现在是扒开屁股看见泳装。”简单两句话,有包袱出笑料,令人捧腹。
但是郭德纲的一直把相声作为单一的支柱产业,略显单薄。可谁又能否认只把相声做好,也会成功?
周立波:危险的孤军作战
作为在上海走红的草根笑星,上海话几乎是周立波的另一个标签。周立波自己也说,“海派清口是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表演形式。地域文化一定要植根于地域的土壤之上,海派清口离开上海什么都不是。”正因如此,周立波在被问到是否会走向全国时,他坚决地否认。
而一直支持周立波的余秋雨也说,上海话语要挖掘自己独特的幽默和快乐,但是不必以普及为目标,更不要以上央视春晚为标准。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固守一方又能守多久呢?(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