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摄影术从发明以来一直在技术的更迭中不断前行。从早期摄影术达盖尔法、火棉胶湿版法的烦杂操作和携带大量拍摄设备到胶片相机的小型化,直至数码相机的出现。人们基本上摆脱了技术的束缚,如今手机拍摄几乎不需要掌握什么专业技能便可以轻松完成。古老的拍摄工艺和化学品的不可控性带来了与现在的数码技术不同的画面质感。早期摄影所呈现的手工性及艺术价值也慢慢被创新者重视。在当代摄影创作手法更加多元化的今天,中国摄影对这部分缺失的文化及技术史也将逐渐被补齐。本文研究了早期摄影术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及发展轨迹,阐释了中国摄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早期摄影术;古典工艺;达盖尔银版
中图分类号:TP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326-01
一、摄影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摄影术从1839年发明到现在经历了尽二百年的发展历程。分别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这三次技术革命也使得摄影在不同阶段具有截然不同的传播属性,也在不同的阶段改变着人们对摄影的消费习惯和认知。
第一个阶段:接触印相
(Contact Printing)时代1839年摄影术发明达盖尔式银版法(Daguerreotype)走上历史舞台,这个阶段是摄影的黄金时期。由于采用银版成像,价格昂贵,一次拍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他使用玻璃板上涂布火棉胶的工艺拍摄形成玻璃负片,然后接触印相到不同的蛋白纸张上形成可多次复制的影像。在其后的三十年中这种工艺一直占据着整个摄影领域世界的主导地位,由于可以复制极大的降低了成本也成为当时世界拍摄的技术主流,玻璃湿版加蛋白工艺(Albumen Process)使得摄影真正进入了民间,真正的开始民间生活。立体照片(stereograph)9、名片式照片(CDV)、锡版照片(Tintype)“走近了千家万户,摄影也从此变得不在神秘。它和蛋白印相工艺的配合使用直到现在也被认为是整个摄影史上最优美和完美的工艺呈现形式。但繁琐的拍摄过程仍然困扰着人们,他们期望更便捷的拍摄方式,以便从繁琐的拍摄过程中解放出来。
第二个阶段:胶片放大时代
1889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给他的70二赛璐路胶片(Celluloid) 15切成两条各35毫米的长条,在两边打上胶片用的齿孔,以便于在卷轴上精确滚动,这就成了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这次革命使得拍摄更加便利,只需要携带小型的相机便可以完成大量的拍摄,甚至女性都可以轻便的完成拍摄。直到二十世纪末全世界都在普遍的使用这一技术,胶片的小型化降低了成本,放大机的发明也使得通过小型底片可以放大出质量上乘的影像,图片的大小也超过了接触印像时代等比接触尺寸,被放大的足够大,并得到了更多的悬挂。
整个二十世纪是赛璐路胶片和放大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摄影真正得到了普及,中国摄影的普及也正从这里开始。这个阶段被统称为胶片放大时代。
第三个阶段:数字打印时代
1974年,美国人萨森(stevensasson)'b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一年后,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成为了“数码相机之父”。当时他在柯达公司工作,作为数码相机的发明厂商,美国老牌企业柯达最后却“惨死”在了自己研发的数码技术手中。数码影像技术改变了整个行业,同时让全球最大的影像公司之一柯达开始陨落。这一幕是消费社会的到来给世界的一种警示,社会科技进步,工业文明的不断进化对自身也有极大的杀伤力。一种更加便捷而低成本的成像方式横扫整个世界,科技的极大发展使我们可以闭起眼睛来进行拍摄,然后从回放中选取我们最满意的一张。再不用为拍摄成本可繁琐的技术所限制,在这个时代里,摄影逐渐和一切便携设备融合,轻而易举的侵入了各种电子终端中,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等无处比在,他成了人类的第三只眼睛。迅速的和人类的身体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整体。
二、早期摄影术在中国
要谈到中国早期技术的发展大概要先从胶片银盐放大技术开始说起,在摄影术胶片及银盐放大技术工艺是整个摄影史上使用最久最普及的一项技术。发明后整个的20世纪100年中全世界的主要影像生成的形式都非他莫属,不管是专业摄影艺术领域还是大众消费市场领域。也由于胶片的便利性和普及度,最早在中国进行的早期摄影术实践便从针孔摄影术开始。针孔摄影实践者除少数走入艺术领域,其他的也都在实践阶段。比较著名的史国瑞40使用针孔成像的方式完成了《金山岭长城》《珠穆朗玛峰》等巨幅针孔摄影作品的创作,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史国瑞针孔摄影作品展》,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己经得到了西方摄影界的认可。
摄影术的实践则从湿版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是中国摄影技术走向多样化呈现重要的一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丰富了当代摄影的表达方式,也对后期的达盖尔摄影术以及更多印像工艺的实践铺平了道路。在整个摄影史一课也是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上脱离不开的一个阶段,这是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缺少的一个历史时期,只有向前回溯历史,在补足这种缺失后才能更自信的去面对未来的技术及创新带来的挑战。
三、早期摄影术的当代创新
在现代艺术材料技术不断融合创新的今天,对于摄影整体语言的掌握显得尤其重要,而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也有不少艺术家不约而用的在早期摄影实验者的基础上做着新的尝试。早期摄影的创作方法有其独特的魅力,当代的众多艺术家也沿着这条路径不断的向前拓展,一些当代艺术家中重要的艺术家也都在丰富的材料技法探索之后试图通过早期摄影的技术实践并结合当代新的最新技术推进摄影表达的进化。杉本博司36的系列新作品《闪电原野》通过对明胶卤化银的感光属性理解与科技相结合,将卤化银遇光成像的属性融入艺术表现过程中,最终呈现出了科技与自然色调所蕴含的全部潜能。《闪电原野》以有机物与科技发现的现象组合。在不同的学科之中找到了结合的可能,架起了不同科技领域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以摄影为载体实现了对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嫁接。他使用早期摄影物影照片的原理,在暗房里将未曝光的胶片放到能够产生不同电压电流的设备之下,当电流反应时以创造出特殊的效果。
在摄影发明之初,大家都认为是人类发现了摄影术这个技术,而真正的发明者是自然,人类只不过是发现了他的存在而已。从摄影之始人类对自然就无比崇敬。藝术家对于自然的描绘也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上也都希望借助与自然光从中汲取灵感。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上极尽所能,使用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进行创作探索,却都不约而同的再次回归到传统中汲取营养。这种回归同时也使艺术作品走向了新的起点,由此摄影也在不断的回望中前行。
结论
不断探索摄影材料语言的边界是摄影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摄影己经以影像的方式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获得影像的便捷增加了其它艺术门类对于自身的多重呈现,也延展了自身领域的更多可能性。作为摄影更需要坚定挖掘摄影本身的属性,创造更多视觉呈现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摄影艺术走的更远且不再迷失。在丰富其它艺术门类的呈现方式中始终保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摄影在当代语境中不断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和本体内核,银盐与光的成像、物影照片、接触印像、都是摄影走向更多艺术形式的重要表征。
参考文献
[1]〔尚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轻与重》.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 (新西兰)乔弗里·巴钦.《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
[3] (新西兰)乔弗里.巴钦.《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年。
[关键词]早期摄影术;古典工艺;达盖尔银版
中图分类号:TP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326-01
一、摄影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摄影术从1839年发明到现在经历了尽二百年的发展历程。分别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这三次技术革命也使得摄影在不同阶段具有截然不同的传播属性,也在不同的阶段改变着人们对摄影的消费习惯和认知。
第一个阶段:接触印相
(Contact Printing)时代1839年摄影术发明达盖尔式银版法(Daguerreotype)走上历史舞台,这个阶段是摄影的黄金时期。由于采用银版成像,价格昂贵,一次拍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他使用玻璃板上涂布火棉胶的工艺拍摄形成玻璃负片,然后接触印相到不同的蛋白纸张上形成可多次复制的影像。在其后的三十年中这种工艺一直占据着整个摄影领域世界的主导地位,由于可以复制极大的降低了成本也成为当时世界拍摄的技术主流,玻璃湿版加蛋白工艺(Albumen Process)使得摄影真正进入了民间,真正的开始民间生活。立体照片(stereograph)9、名片式照片(CDV)、锡版照片(Tintype)“走近了千家万户,摄影也从此变得不在神秘。它和蛋白印相工艺的配合使用直到现在也被认为是整个摄影史上最优美和完美的工艺呈现形式。但繁琐的拍摄过程仍然困扰着人们,他们期望更便捷的拍摄方式,以便从繁琐的拍摄过程中解放出来。
第二个阶段:胶片放大时代
1889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给他的70二赛璐路胶片(Celluloid) 15切成两条各35毫米的长条,在两边打上胶片用的齿孔,以便于在卷轴上精确滚动,这就成了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这次革命使得拍摄更加便利,只需要携带小型的相机便可以完成大量的拍摄,甚至女性都可以轻便的完成拍摄。直到二十世纪末全世界都在普遍的使用这一技术,胶片的小型化降低了成本,放大机的发明也使得通过小型底片可以放大出质量上乘的影像,图片的大小也超过了接触印像时代等比接触尺寸,被放大的足够大,并得到了更多的悬挂。
整个二十世纪是赛璐路胶片和放大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摄影真正得到了普及,中国摄影的普及也正从这里开始。这个阶段被统称为胶片放大时代。
第三个阶段:数字打印时代
1974年,美国人萨森(stevensasson)'b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一年后,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成为了“数码相机之父”。当时他在柯达公司工作,作为数码相机的发明厂商,美国老牌企业柯达最后却“惨死”在了自己研发的数码技术手中。数码影像技术改变了整个行业,同时让全球最大的影像公司之一柯达开始陨落。这一幕是消费社会的到来给世界的一种警示,社会科技进步,工业文明的不断进化对自身也有极大的杀伤力。一种更加便捷而低成本的成像方式横扫整个世界,科技的极大发展使我们可以闭起眼睛来进行拍摄,然后从回放中选取我们最满意的一张。再不用为拍摄成本可繁琐的技术所限制,在这个时代里,摄影逐渐和一切便携设备融合,轻而易举的侵入了各种电子终端中,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等无处比在,他成了人类的第三只眼睛。迅速的和人类的身体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整体。
二、早期摄影术在中国
要谈到中国早期技术的发展大概要先从胶片银盐放大技术开始说起,在摄影术胶片及银盐放大技术工艺是整个摄影史上使用最久最普及的一项技术。发明后整个的20世纪100年中全世界的主要影像生成的形式都非他莫属,不管是专业摄影艺术领域还是大众消费市场领域。也由于胶片的便利性和普及度,最早在中国进行的早期摄影术实践便从针孔摄影术开始。针孔摄影实践者除少数走入艺术领域,其他的也都在实践阶段。比较著名的史国瑞40使用针孔成像的方式完成了《金山岭长城》《珠穆朗玛峰》等巨幅针孔摄影作品的创作,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史国瑞针孔摄影作品展》,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己经得到了西方摄影界的认可。
摄影术的实践则从湿版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是中国摄影技术走向多样化呈现重要的一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丰富了当代摄影的表达方式,也对后期的达盖尔摄影术以及更多印像工艺的实践铺平了道路。在整个摄影史一课也是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上脱离不开的一个阶段,这是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缺少的一个历史时期,只有向前回溯历史,在补足这种缺失后才能更自信的去面对未来的技术及创新带来的挑战。
三、早期摄影术的当代创新
在现代艺术材料技术不断融合创新的今天,对于摄影整体语言的掌握显得尤其重要,而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也有不少艺术家不约而用的在早期摄影实验者的基础上做着新的尝试。早期摄影的创作方法有其独特的魅力,当代的众多艺术家也沿着这条路径不断的向前拓展,一些当代艺术家中重要的艺术家也都在丰富的材料技法探索之后试图通过早期摄影的技术实践并结合当代新的最新技术推进摄影表达的进化。杉本博司36的系列新作品《闪电原野》通过对明胶卤化银的感光属性理解与科技相结合,将卤化银遇光成像的属性融入艺术表现过程中,最终呈现出了科技与自然色调所蕴含的全部潜能。《闪电原野》以有机物与科技发现的现象组合。在不同的学科之中找到了结合的可能,架起了不同科技领域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以摄影为载体实现了对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嫁接。他使用早期摄影物影照片的原理,在暗房里将未曝光的胶片放到能够产生不同电压电流的设备之下,当电流反应时以创造出特殊的效果。
在摄影发明之初,大家都认为是人类发现了摄影术这个技术,而真正的发明者是自然,人类只不过是发现了他的存在而已。从摄影之始人类对自然就无比崇敬。藝术家对于自然的描绘也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上也都希望借助与自然光从中汲取灵感。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上极尽所能,使用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进行创作探索,却都不约而同的再次回归到传统中汲取营养。这种回归同时也使艺术作品走向了新的起点,由此摄影也在不断的回望中前行。
结论
不断探索摄影材料语言的边界是摄影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摄影己经以影像的方式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获得影像的便捷增加了其它艺术门类对于自身的多重呈现,也延展了自身领域的更多可能性。作为摄影更需要坚定挖掘摄影本身的属性,创造更多视觉呈现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摄影艺术走的更远且不再迷失。在丰富其它艺术门类的呈现方式中始终保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摄影在当代语境中不断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和本体内核,银盐与光的成像、物影照片、接触印像、都是摄影走向更多艺术形式的重要表征。
参考文献
[1]〔尚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轻与重》.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 (新西兰)乔弗里·巴钦.《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
[3] (新西兰)乔弗里.巴钦.《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