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等新媒介的不断介入,图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摄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及到摄影主体的工作方法以及观看者的观看习惯。本文通过分析艺术家面对媒介变化展开的思考,以及艺术家通过何种工作方法实现了互联网语境下的摄影创作,探索作品如何牵动观者对媒介变化的认识。最终试图总结出互联网对摄影系统产生的影响,与摄影系统对互联网介入的回应,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摄影从业者、摄影研究者的创作或研究,提供一定的价值与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摄影;创作
中图分类号:TP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324-01
一、互联网时代的摄影
1.互聯网作为“新媒介”
我们的整个生活己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不管承认与否,它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的思考和工作方式,回应着麦克卢汉’关于“电力媒介趋势”的预言。在《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就己对机械时代向电力时代的过度做了深刻剖析,他指出电力技术的社会完成了“以电速运动的信息消除了时空差异”的转变。但由于他的研究完成于个人电脑与互联网问世之前,而在这之后,麦克卢汉思想的伟大继承者洛根2,则将电力传播时代划分为:大众电力传播与数字传播两个段落,其中,数字传播时代又被称作“新媒介”时代。洛根把具有双向传播、涉及计算的互动媒介,定义为“新媒介”。而互联网无疑是“新媒介”中最强大的代表。
互联网通过一个个协议(IP),形成一个具有全球规模数字传播的分布式巨网,它拉大时空的纵横象限,且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不可小觑。互联网上囊括了大量信息,信息表现为丰富的格式: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等。使用者通过超级链接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并可以随时用个人电脑完成存储、分类、转换。不同于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提供给使用者的信息流的不可控性,互联网用户可以完全自主地对信息进行筛选,从无数图像、文本、声音中有效过滤掉无关信息,建立起具有个人或社区性质的数字帝国。互联网中的信息大多由使用者提供,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生产者与使用者相互分离的生产结构。使用者在互联网中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是内容和资源的积极参与者与贡献者,在互动中完成知识再造,不得不说,互联网本身就是由参与者中更多掌握自主性的勇者逐步建立起来的。然而,由于参与者的增多而带来的信息超载问题,使得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获得想要的知识、完成学习和工作,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交流,这种现象如果推向极端,则会造成社会隔绝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2.互联网时代摄影三要素:数字相机、个人电脑、互联网
数字相机、个人电脑、互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影响摄影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共构成了这一时期摄影的总面貌。1990年,第一台便携式数码单反相机KodakDCS 100诞生,尽管它的数据存储单元需要通过导线外挂在照相机上,但DCS 100的出现为数字摄影奠定了专业标准。同年,Adobe公司推出Photoshop 1.0,只要拥有个人电脑,便可以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成为由“暗室”向“明室”转变的重大里程碑。1992年,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一李3发送第一张照片到万维网上。次年,Mosaic图形浏览器颠覆文本浏览器的模式,能显示图形与图像,且在PC,Mac版本计算机中可同时兼容。与此同时,Fuji DS-200E成为第一台使用固态存储记忆体的数码相机,解决了存储单元需要单独供电的难题。而仅过了一年,可移除记忆卡且感光度达到1600的Kodak/AP NC2000、以及第一台可通过拨号上网上传影像的Olympus Deltis VC-1100问世了。这一年,闪迪首次推出CF卡,而到1996年,Kodak DC-25成为第一台使用CF卡存储图像的数字相机。1998年,Google!上线,Napster推出音频共享文件,基于互联网的文件共享模式开始生根发芽。1999年,苹果首次在笔记本电脑中使用Wi-Fi,而Sharp推出了J-SH04拍照手机,在当时恐怕少有人能想象日后该技术在今日的景象。新世纪伊始,3G更快速地接入网络,Myspace, Facebook, Twitter等社交平台的相继上线,Safari, Firefox等浏览器的发布,以及Flickr, YouTube等图片影像网站的诞生,真正凸显出创建、分享、交流的“社会化媒体”4概念。而此时的数字相机开始分别朝向两种目标极度发展一一更大众以及更专业。2003年,数字相机的销量超越了传统胶片相机,不得不说是使用者对照片的处理、存储和展示习惯发生改变的一次飞跃。2005年,当全球互联网用户突破10亿人的时候,Canon EOS SD降临了,并在此后,Canon与Nikon并肩成为数字世界的王者。2007年,iPhone的出现让拍照变得垂手而得,更简单的操作、更丰富的App辅助、更直接的分享,从此图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交流语言。微博客、网络电视、Instagram,Pinterest,WeChatw…使大众彻底陷入图像来势汹涌的交互世界。201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突破30亿,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超过桌面互联网,互联网庞大而猛烈的进阶速度超越了世界的想象。
二、互联网时代摄影的现状与问题
据最新发布的《KPCB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人;保持全球化、乐观宽容价值观的80,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数字时代成长,科技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年轻的95后一代则习惯利用图像通信取代文本通信;拍照、视频、创作、消息分享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日益普及的主因;从2005-2015年社交平台日图片共享数量中可以看出,图像的使用与成熟度持续快速提升。据2016年“互联网一分钟产生数据”图表统计,国外主流网站在一分钟内:Snapchat的视频被观看6,944,444次;Instagram用户“喜欢”了2,430,555张照片;Facebook用户分享了216,302张图片;YouTube用户分享了400小时的新视频:Giphy提供了569,217次GIFS搜索……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媒介中,图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说我们确实已进入读图时代。人们在传播讯息的过程中,更倚赖图像进行交流。使用互联网进行图像传播的人群特征呈现年轻化,而未来的主要动力则可能完全是出生于读图时代的孩子,他们甚至不会像经历过大众传播向数字传播过度的我们,会更少地受到文本、印刷、电视等其他媒介的影响,而与生俱来地生活在互联网中。如今,社交网络是大众将生产的图像进行传播的主要阵地,而网络社交功能改变了大众生产图像的习惯,上传和分享成为拍摄照片的终极目标。
结论
“变化”一直是摄影发展脉络中不变的特点,但无论怎样变,摄影都是摄影主体通过调用可能的手段,融合对媒介的认识,实现社会认知、自我表达与审美经验的传承,并最终以影像或其它形式传达给大众,以便使人更好地理解我们处于剧变中的世界。
摄影从未终结,相反,它内部进化着的机器不断与越来越复杂的其他媒介碰撞与相融,诚如里奇所说,“我们应当期待更有用、更富探索性的影像,而不仅仅是那些光怪陆离、夺人眼球的图片”。摄影自身媒介的变化特点,己然成为艺术家创作思考的依据,它回应着这个时代,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宣告答案。
参考文献
[1]车快,《摄影的困境:信任危机一一浅析摄影自身发展的信任问题》,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硕
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明,《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大众摄影》,清华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互联网;摄影;创作
中图分类号:TP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324-01
一、互联网时代的摄影
1.互聯网作为“新媒介”
我们的整个生活己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不管承认与否,它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的思考和工作方式,回应着麦克卢汉’关于“电力媒介趋势”的预言。在《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就己对机械时代向电力时代的过度做了深刻剖析,他指出电力技术的社会完成了“以电速运动的信息消除了时空差异”的转变。但由于他的研究完成于个人电脑与互联网问世之前,而在这之后,麦克卢汉思想的伟大继承者洛根2,则将电力传播时代划分为:大众电力传播与数字传播两个段落,其中,数字传播时代又被称作“新媒介”时代。洛根把具有双向传播、涉及计算的互动媒介,定义为“新媒介”。而互联网无疑是“新媒介”中最强大的代表。
互联网通过一个个协议(IP),形成一个具有全球规模数字传播的分布式巨网,它拉大时空的纵横象限,且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不可小觑。互联网上囊括了大量信息,信息表现为丰富的格式: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等。使用者通过超级链接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并可以随时用个人电脑完成存储、分类、转换。不同于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提供给使用者的信息流的不可控性,互联网用户可以完全自主地对信息进行筛选,从无数图像、文本、声音中有效过滤掉无关信息,建立起具有个人或社区性质的数字帝国。互联网中的信息大多由使用者提供,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生产者与使用者相互分离的生产结构。使用者在互联网中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是内容和资源的积极参与者与贡献者,在互动中完成知识再造,不得不说,互联网本身就是由参与者中更多掌握自主性的勇者逐步建立起来的。然而,由于参与者的增多而带来的信息超载问题,使得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获得想要的知识、完成学习和工作,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交流,这种现象如果推向极端,则会造成社会隔绝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2.互联网时代摄影三要素:数字相机、个人电脑、互联网
数字相机、个人电脑、互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影响摄影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共构成了这一时期摄影的总面貌。1990年,第一台便携式数码单反相机KodakDCS 100诞生,尽管它的数据存储单元需要通过导线外挂在照相机上,但DCS 100的出现为数字摄影奠定了专业标准。同年,Adobe公司推出Photoshop 1.0,只要拥有个人电脑,便可以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成为由“暗室”向“明室”转变的重大里程碑。1992年,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一李3发送第一张照片到万维网上。次年,Mosaic图形浏览器颠覆文本浏览器的模式,能显示图形与图像,且在PC,Mac版本计算机中可同时兼容。与此同时,Fuji DS-200E成为第一台使用固态存储记忆体的数码相机,解决了存储单元需要单独供电的难题。而仅过了一年,可移除记忆卡且感光度达到1600的Kodak/AP NC2000、以及第一台可通过拨号上网上传影像的Olympus Deltis VC-1100问世了。这一年,闪迪首次推出CF卡,而到1996年,Kodak DC-25成为第一台使用CF卡存储图像的数字相机。1998年,Google!上线,Napster推出音频共享文件,基于互联网的文件共享模式开始生根发芽。1999年,苹果首次在笔记本电脑中使用Wi-Fi,而Sharp推出了J-SH04拍照手机,在当时恐怕少有人能想象日后该技术在今日的景象。新世纪伊始,3G更快速地接入网络,Myspace, Facebook, Twitter等社交平台的相继上线,Safari, Firefox等浏览器的发布,以及Flickr, YouTube等图片影像网站的诞生,真正凸显出创建、分享、交流的“社会化媒体”4概念。而此时的数字相机开始分别朝向两种目标极度发展一一更大众以及更专业。2003年,数字相机的销量超越了传统胶片相机,不得不说是使用者对照片的处理、存储和展示习惯发生改变的一次飞跃。2005年,当全球互联网用户突破10亿人的时候,Canon EOS SD降临了,并在此后,Canon与Nikon并肩成为数字世界的王者。2007年,iPhone的出现让拍照变得垂手而得,更简单的操作、更丰富的App辅助、更直接的分享,从此图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交流语言。微博客、网络电视、Instagram,Pinterest,WeChatw…使大众彻底陷入图像来势汹涌的交互世界。201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突破30亿,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超过桌面互联网,互联网庞大而猛烈的进阶速度超越了世界的想象。
二、互联网时代摄影的现状与问题
据最新发布的《KPCB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人;保持全球化、乐观宽容价值观的80,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数字时代成长,科技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年轻的95后一代则习惯利用图像通信取代文本通信;拍照、视频、创作、消息分享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日益普及的主因;从2005-2015年社交平台日图片共享数量中可以看出,图像的使用与成熟度持续快速提升。据2016年“互联网一分钟产生数据”图表统计,国外主流网站在一分钟内:Snapchat的视频被观看6,944,444次;Instagram用户“喜欢”了2,430,555张照片;Facebook用户分享了216,302张图片;YouTube用户分享了400小时的新视频:Giphy提供了569,217次GIFS搜索……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媒介中,图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说我们确实已进入读图时代。人们在传播讯息的过程中,更倚赖图像进行交流。使用互联网进行图像传播的人群特征呈现年轻化,而未来的主要动力则可能完全是出生于读图时代的孩子,他们甚至不会像经历过大众传播向数字传播过度的我们,会更少地受到文本、印刷、电视等其他媒介的影响,而与生俱来地生活在互联网中。如今,社交网络是大众将生产的图像进行传播的主要阵地,而网络社交功能改变了大众生产图像的习惯,上传和分享成为拍摄照片的终极目标。
结论
“变化”一直是摄影发展脉络中不变的特点,但无论怎样变,摄影都是摄影主体通过调用可能的手段,融合对媒介的认识,实现社会认知、自我表达与审美经验的传承,并最终以影像或其它形式传达给大众,以便使人更好地理解我们处于剧变中的世界。
摄影从未终结,相反,它内部进化着的机器不断与越来越复杂的其他媒介碰撞与相融,诚如里奇所说,“我们应当期待更有用、更富探索性的影像,而不仅仅是那些光怪陆离、夺人眼球的图片”。摄影自身媒介的变化特点,己然成为艺术家创作思考的依据,它回应着这个时代,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宣告答案。
参考文献
[1]车快,《摄影的困境:信任危机一一浅析摄影自身发展的信任问题》,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硕
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明,《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大众摄影》,清华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