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创客教育逐步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创客教育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意识的创造人才。因而,传统教育必须向创客教育转变,从传统教育的强调学生的“服从意识”向创客教育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转变。
关键字:创客教育 独立意识 个性 特长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建立创客教育的思维方式,营造创客教育的新环境
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其截然的不同,传统教育中强调“服从意识”,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志趣;而创客教育中强调“独立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而创造思维的有效形式主要有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等。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电影;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信息技术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这时我们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讲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上下课的铃声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只有形成了创客教育的思维方式,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出创客教育的氛围。那么教师才能正确对待学生好动、好问、顽皮、好奇的问题,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活动和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和谐。
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传统教育中,往往容易错误地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学生服从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教师讲、写、做,学生听、记、看,课堂教学往往氛围沉闷,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权。在创客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组织、二是引导启发,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体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创客教育虽然强调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但也应重视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学生自己。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探索,不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思维创新及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创造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应受到欢迎。在实践操作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还要讲究方法,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这个目标,而创造思维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创新思维是一种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又不受其局限和束缚的反常规的求新求异思维,它极具创造性、突破性,是将知识引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关键因素,而发散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为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产生的想法往往较多,通过比较可以从中优化方法、过程、手段,便于创新、突破。因此,目前在信息教学中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失为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信息技术的特点却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中掌握了基础的信息技术,有的学生在市级竞赛中获过奖,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采用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和知识应用阶段,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应用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方法去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每个章节的初始教学。当全体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運用学到的技能去完成指定的任务。
四、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信息,而信息技术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出发,联系生活学习信息技术,把生活的问题信息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另一方面要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总之,就是要将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品德情感提升的过程向生活世界回归,让知识的获得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走出纯知识、单技能的怪圈,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学会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处处有信息,感受信息技术之价值所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创客教育”具备了可能的载体,也已经在不少学科中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样,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创造性教育的教学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了,我们也正在尝试和摸索中,以上只是一些浅薄想法,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李云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吉林教育,2009(35).
(2)张桂智,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J〕,山东教育,2010,(02).
(3)蔡彦伟,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效率的探究〔N〕,学知报,2010.
关键字:创客教育 独立意识 个性 特长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建立创客教育的思维方式,营造创客教育的新环境
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其截然的不同,传统教育中强调“服从意识”,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志趣;而创客教育中强调“独立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而创造思维的有效形式主要有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等。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电影;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信息技术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这时我们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讲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上下课的铃声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只有形成了创客教育的思维方式,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出创客教育的氛围。那么教师才能正确对待学生好动、好问、顽皮、好奇的问题,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活动和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和谐。
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传统教育中,往往容易错误地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学生服从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教师讲、写、做,学生听、记、看,课堂教学往往氛围沉闷,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权。在创客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组织、二是引导启发,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体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创客教育虽然强调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但也应重视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学生自己。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探索,不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思维创新及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创造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应受到欢迎。在实践操作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还要讲究方法,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这个目标,而创造思维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创新思维是一种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又不受其局限和束缚的反常规的求新求异思维,它极具创造性、突破性,是将知识引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关键因素,而发散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为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产生的想法往往较多,通过比较可以从中优化方法、过程、手段,便于创新、突破。因此,目前在信息教学中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失为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信息技术的特点却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中掌握了基础的信息技术,有的学生在市级竞赛中获过奖,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采用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和知识应用阶段,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应用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方法去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每个章节的初始教学。当全体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運用学到的技能去完成指定的任务。
四、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信息,而信息技术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出发,联系生活学习信息技术,把生活的问题信息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另一方面要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总之,就是要将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品德情感提升的过程向生活世界回归,让知识的获得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走出纯知识、单技能的怪圈,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学会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处处有信息,感受信息技术之价值所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创客教育”具备了可能的载体,也已经在不少学科中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样,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创造性教育的教学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了,我们也正在尝试和摸索中,以上只是一些浅薄想法,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李云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吉林教育,2009(35).
(2)张桂智,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J〕,山东教育,2010,(02).
(3)蔡彦伟,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效率的探究〔N〕,学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