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只是作文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韩愈《答尉迟生书》
  一、从“文”看“人”
  1.缘起
  本次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很温馨——《一件幸福的事》。
  命题时考虑此题没有审题障碍,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可经历一次愉悦的情绪体验,使得考场里原本紧张的气氛也因之漫开缕缕甜蜜。而老师们在批阅评判作文的过程中也能看到孩子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分享孩子们的成长体验。可以预见,这次作文应该是一次从学生写作到老师评阅全过程都很开心的事情。
  这是我们的初衷。
  然而,真正开始评卷后,我们的心情从最初满怀喜悦的期待,渐渐变得闷闷不乐,甚至产生了略有些沉重的忧虑。因为,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别样”的幸福、“另味”的幸福。在一些孩子心里,幸福是什么呢?幸福就是生日时收到礼物;幸福就是爸爸终于答应给买iPhone或iPad;幸福就是考差了有朋友在身边陪伴安慰……这些选材倒也能算得上是“幸福”,只是让人觉得材料的雷同和平庸,立意的肤浅,这不能不让我们多少有些失望。而当我们看到以下三篇作文时,我们不禁深深叹惋:
  第一篇写的是“我”因为爸爸的权利之便,冒名清华大学学生,有幸乘军机到现场亲眼目睹了“神八”升天,感到自己很幸福。
  第二篇写的是“我”放学以后接到妈妈的短信,说还在昌平开会不能赶回家做饭了,但到家时却意外看到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活着了,原来是妈妈想到要给孩子做饭,会议没结束就提前离开回来了,“我”为妈妈如此爱自己而感到很幸福。
  第三篇写的是“我”的爸爸是清华大学老师,是“清华园里一闪而过的身影”。本学期没有排课,但是爸爸每天在家里认真备课,有一天为了准备一个教案,通宵达旦地工作,“我”第二天早上起床上学时,爸爸才忙完睡下。妈妈说爸爸躺在床上一边睡一边傻乐,由此我明白了幸福就是投入平凡的工作,并感受到“清华园里每一个一闪而过的身影都留下了幸福”。
  从文字表达和写作技法上来说,三篇作文都叙事具体,详略得当,心理描写细致,语言水平不相上下。但是很明显,前两篇作文的立意远远输给了第三篇。我们不由得想到:将来三个孩子长大了,究竟谁的幸福指数更高呢?一个利用特权为孩子谋私的爸爸,一个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妈妈,能引领孩子走向幸福吗?
  2.现状
  我们不是小题大做,也并非在杞人忧天,事实上,不仅仅是这次期中考试作文引起了我们的忧思,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感到,许多学生的作文都能文从字顺,都会细节描写,都会安排详略,都会注意结构,但是,剥开这些形式的外壳,看其内在的情志和思想,很多作文的立意是那么肤浅和苍白,甚至有的出现了严重的价值观错误。虽然只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但是孩子们的心灵高度与精神境界已然拉开了差距。
  从一学期几次年级作文中就能看到这种现象:
  一是立意普通,显而易见,缺乏深度思考。
  如《冲突》一题,大部分学生写的是与同学吵架打架或是街头两车相撞,立意落在遇事要理智要冷静,另一部分学生写的是顶撞父母老师后内疚自责,立意落在感恩。
  而在极少数年级顶尖范文中我们看到,有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到了社会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隔阂以及因之产生的矛盾。有个孩子反观自我,思考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自我之间的矛盾纠结,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明白要接受完整的自己;还有个孩子关注到家庭成员之间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难免产生摩擦,认识到信仰有异,幸福无异。两相比较,我们就看到了孩子们思想深度的差距。
  再如《长大的感觉真好》,很多孩子理解的“长大”或是自己主动做了家务得到父母夸奖,或是能不要家长接送独自上下学了,或是帮别人做了件事被感谢就觉得自己长大了。而有的孩子对“长大”的理解就很到位,观照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个孩子表达出自己通过阅读名著心灵获得提升的感受:
  读完《红楼梦》,深觉受益匪浅。然而在以前,是无论如何不会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的,也不会明白当时是怎样一种社会背景。
  长大真好,我仿佛是一条小鱼,从一个水洼游向了大海,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自我。
  心灵的成长才是真正的“长大”啊!
  二是立意低下,沦于庸俗化。
  如《一件幸福的事》中,有孩子这样写道:
  当细细切好的肘子肉摆上了餐桌,我和爸爸的馋虫立马被勾了出来。看着爸爸贪婪的样子,妈妈打趣说:“看你那样,就跟肘子一样!”爸爸也不管那套,伸出手一把抓过一张大饼,用筷子夹肘子,边夹边说:“最好吃的肘子,一定是半肥半瘦,还要加点蒜末和辣椒!”看着爸爸的吃相,我也不禁食欲大开,狼吞虎咽起来。吃肘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笔者原本以为孩子是要接着一家人一起吃饭来写亲情或是写知足常乐,但是直到文章的结尾,都没有找到这样的细节,这才突然发现,原来孩子的幸福真的就是那“半肥半瘦”的肘子肉带来的。没有办法否认,吃一顿自己爱吃的东西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但是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北京孩子来说,如果感受最深的幸福就是吃自己爱吃的东西而没有其他的寄托的话,这样的幸福,恐怕真的太肤浅了。
  不过,这样的立意虽不登大雅之堂,但毕竟无害,而后面的一种立意,恐怕就更值得我们反思了。
  三是立意错误,价值观、是非观扭曲颠倒。
  如《冲突》一题中有这样一篇:
  班中逐渐安静下来,人们开始埋头写作业——只是刚才那冲突总在我脑海中回放。两个父亲,好若两颗定时炸弹,如此的冲动,稍有触及,便会引爆。紫罩衫和绿坎肩,就像两股极其健硕的气流,在狭窄的过道中间,以强劲的话语和粗暴的震摄,在敌意地、无情地对峙着。竟然是如此地野蛮!而这两股气流之下,是他们的孩子——正因为这野蛮气流的庇佑,他们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位置,或许也是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孩子们的细小的,或者其他的利益,变成了他们的目标——而这一切的意义,便是要他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好。   这虽然是一场冲突,却让我看到了两个深爱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尽管他们用了一个并不理智的方法,但他们诠释了父爱的意义——一个座位,竟让两个父亲冒险而打架。
  这便是父亲的爱啊!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的结尾的议论抒情部分。这篇文章讲述在周末补习学校的教室里两个父亲为了给孩子占座位而发生的冲突,在冲突过程中两个父亲都表现出了不理智,但是文中两个父亲以“私德”损“公德”的行为,却被孩子当成了“父爱”并歌颂,在这种“伪父爱”的影响教育下,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呢?年幼的孩子不能正确判断,还沉浸在被父爱感动的情绪里,我们不能不想起上个世纪鲁迅先生的那声呐喊“救救孩子”。
  面对着这样的现状,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教文育人”的重要,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真正落实,至关重要。也只有培育出大写的“人”,才会成就大气的“文”。
  二、育“人”成“文”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写作是学生表达情感态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只有关注了心灵,提升了心智,引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可能引导孩子作出大文章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作文立意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作文命题时考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一个好的命题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许多孩子的心灵在一次次写作中接受洗礼,走向成熟。以北京历年中考作文题目为例:2007年的《动力来自____》,2008年的《____ 并没有结束》,2009年的《向前,向前,向前!》,2010年的《凝聚》,2011年的《日积月累》……实际上都是对孩子成长的引导,都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话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们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关注与思考,引导着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与成熟。
  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在为学生命制作文题目的时候,除了考虑到对孩子写作技巧进行训练之外,要更多地考虑对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怎样的引导,这样的一个题目会引出孩子们的哪些立意,力图用作文题目本身引导孩子的思考与发现,最终引导孩子写作立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提升。比如《一件幸福的事》这个题目,就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对于幸福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评估学生现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孩子对幸福的理解由浅入深,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孩子有话可说,从命题意图上来讲是一个很不错的题目。
  2.在批阅、讲评作文的过程中做到“眼里有文,心中有人”
  “眼里有文,心中有人”应当成为我们批阅作文时的一种心态。一方面,我们要看文章的语言、章法、结构,更重要的,我们要看到写文章的人,看到写文章的孩子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心态与情感,以及文章中流露出的孩子们正在形成的价值取向,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
  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等次的时候,应自然而然地考虑到孩子在作文中的立意,甚至将立意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第一要素。另外除了等次评价作为一种导向之外,描述性评价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即使是在大作文的批阅过程中,我们是否也能在评语中体现出除了语言、章法、技巧之外的评价话语呢?特别是对文章立意,是否也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评价加以引导?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讲评作文更是如此,针对语言、章法、技巧的讲解,可以提高作文中“作”的功夫(当然,“作”的功夫也是必需的),却很难真正从质上提升作文的水准,正如周敦颐所说的“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呼?文辞,艺也;道德,实也”,文辞上的东西更多的是“车轮上的装饰”,情感态度价值观支撑起来的立意才是文章的精神。因此,在每次讲评作文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应当注意从立意的角度为孩子们区分文品的优劣,引导孩子们由作文入手学会思考,由思考入手写好作文。就如前文提到的那篇写父亲投入工作的幸福的文章,从文笔上来讲绝不是最好的,但是仍然被当作了一篇最重要的范文,正是因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是一般的孩子所不具备的,其中所体现的幸福感也是一般的孩子甚至成人所缺少的。
  另外,我们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也倡导孩子们的自评、互评,在孩子们的自评互评过程中,我们也关注孩子对写作立意的评价,以及孩子们看到同伴的立意后的反思,这本身就是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习得过程。如果我们把这种反思落在实处,比如让学生把对同样问题的思考落在笔头,习得的效果将会很不错。
  3.利用周记、随笔等自由写作形式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拓深学生的思考深度
  学生在写周记、随笔的时候,进入到一种相对自由的写作状态,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最易流露,我们也最易从中发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状,因此,根据周记、随笔与学生进行的口头的或是书面的交流是我们提升学生的写作立意的重要契机。
  这种交流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感觉到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偏差或是孩子们存在困惑的时候将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引向正轨。
  比如今年“九·一八”的时候,有个孩子的周记里表现出了她对纪念“九·一八”的不满。孩子天真地认为,既然人们怀抱“铸剑为犁”的美好愿望,那么就应当忘记屈辱的历史和往日的仇恨,不应当再纪念“九·一八”。孩子的想法有合理之处,“铸剑为犁”“执干戈舞”也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孩子还不懂得纪念与历史的含义。因此,我们在周记中与孩子进行了交流,引导孩子明白:纪念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耻辱,是为了让国人自身知耻而后勇。自强,是民族不可缺的精神,缺了这种知耻后勇的自强,“铸剑为犁”就只是镜花水月。也只有认识到并且铭记着战争的残酷,人们才会懂得远离战争的意义。这样的一种引导,可以使孩子跳出自己单向的思维线索,更全面地看现象、看问题。孩子的思想可以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成熟起来。
  二是在发现孩子的随笔中表现出立意的深刻性的时候,也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固化这种思维方式,将孩子偶然的发现变成一种必然的思考习惯,从而提升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一个孩子在参观了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园中的故居后,发现先生的住宅并没有被好好保护,但是当她得知梁思成的女儿说“父亲要保护的是北京城而不是自己住过的地方”的时候非常感动,于是完成了一篇随笔。孩子的随笔中体现了她的“动情点”,但是思考还比较模糊。这也是我们和孩子交流,提升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固化孩子优秀立意的机会。于是我们引导孩子重新看梁思成女儿的话,重新想她看到的破败的故居,从而超脱了对故居的那种惋惜,而更感动于梁思成先生和他女儿的大心胸、大气度。这就帮助孩子认清了自己受到触动的根源,使得孩子重新反思了感动,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洗礼。
  总之,在随笔中的交流,最主要的就是以我们的思想高度来观照孩子的思想高度,引领孩子们的思想高度。
  4.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读促写,适时地向作文立意迁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比较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的,关键是要以读促写,要不失时机地向写作迁移。通过同题材文本的阅读比较,来引导孩子关注不同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参与到不同作者的争辩中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成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可以让孩子在对这些诗词的阅读、背诵的基础上去比较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人的观点,去思考不同人不同的情感和心胸。
  再比如,同样是被贬谪的遭遇,柳宗元和刘禹锡就有不同的心境,后来的苏轼又有更不同的心境,把这些人放在一起比较,对孩子心胸的培养也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那些名家的名篇名作往往都以其思想之深刻,情感之真挚取胜。读名家名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读“心”的过程。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民本精神,老杜的忧国忧民,苏子的豁达心胸,甚至屈原的殉国,司马迁的忍辱……这一切,都是对学生心灵的熏陶与滋养,当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的心灵去贴近先贤圣哲的心灵的时候,学生的心灵也会因此而变得高贵,作文的立意和文章的水准也自然会上一个层次了。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真正把自己的心贴在名家的心上,在阅读中养成大心胸、大气魄,再将这气魄与自己的写作结合在一起,长期坚持后,孩子的写作立意一定会有显著的提升。
  三、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时候,一定要引导真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避免由于重视立意而“变味”成空洞口号与刻意拔高。“养气”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写文也是如此。孩子们只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真实的提升的时候,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从一篇篇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种鲜明的性格,一个个鲜活的人,反过来,当一个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立意逐渐高远的时候,我们相信,他会在语文学习上得到人文与科学的双丰收。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作文,真的不只是作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马赞)
其他文献
校史资源是学校传统文化的发展足迹,表现为学校既往的实物存在、办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直接反应某种思想和精神的师生风采等。校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存在,还会在现时及将来的办学中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和效益。现代学校呼唤确立新的资源观,不光包括人财物资源观、时空资源观,还包括信息资源观。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校史资源即是学校前人所从事的行为的信息和所表达的声音的信息,就像不能忘记乃至不敢忘记前人的训诫一样,我们也不
编者按: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北京市“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以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项目自2012年实施以来,已有北京市的16个区县的44所学校参与研究。项目以
代言“妇”字号,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呱呱是我们甘肃天水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被称为‘秦州第一美食’,以香、辣、绵、软著称,相传呱呱扎根秦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直播间里有喜欢我们天水呱呱的老铁们可以给主播加个关注、点点赞哦。”在天水盈麦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盈麦香”)的直播间里,美女主播范范正在直播,在她面前桌子上的几个碗里,装着制作呱呱的原料荞麦,身后摆放着美食呱呱荣获的各种奖牌。直
如果说专业的培训打开了我们的思维定式,那么历时三星期的课例研究学习,则给了我们一个尽情挥洒的舞台!在获得研究成果之外,我们点燃了希望,充满了热情,增长了智慧。我们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之上,为此而更加竭尽全力。  一、面对陌生的课例研究,我们积极准备着  1.知识的准备  在课例研究学习之前,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些问题。什么是课例研究?为什么要做课例研究?怎么做课例研究?为此,我们听了上海教育科学院周卫教
编者按: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逐步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科课
编者按:  有这样一所县级市普通高中学校,她的资历较浅,只有十年校史;她的生源一般,学生基础薄弱。可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却芝麻开花节节高,连续七年被安丘市教育局评为“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她就是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学府。始建于2002年的青云学府就像一只振翅高飞的鸿鹄,从亮丽的市北区凌空而起,在安丘教育历史上画下了优美的一笔。  他们是如何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大的教育教学成果?如何从众多名
教师工作是平凡的,就在这“平凡”之中许多教师难于发现自身的价值。但任何人都是一颗金子,只不过它被散落在不为人知,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培训就是要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我价值,成就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对校本培训的理解是“淘金”,我们把校本培训看成是“淘金行动”。    一、重新认识自我    教师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角色定位。当我们把平凡看成平淡、平庸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等措施,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高度重视,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学校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学校于2009年6月
2009年,我们有幸参与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推广计划”项目,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生活史研究方法和个案研究方法,深度挖掘一批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剖析其成长过程和影响因素,归纳并提炼出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北京八中的化学特级教师郑忠斌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之一。刚接到研究任务时,项目组的老师就介绍说,郑忠斌为人低调谦逊,在教育教学和青年教师培养上有很高的造诣,所教学生在高考和竞赛中的成绩均名列市区前茅
编者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被提出来,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黑纸白字表达的是良好的愿望,但当这样的初衷以“量化”的任务形式加以固定时,总会让人心生隐忧,担心这样的课外阅读要求会给已不堪重负的学生增加额外的压力,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阅读,这件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