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纳切克的“缪斯女神”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作曲家寄给同一位收信人的书信集,此人与古典音乐毫无关联,甚至不通音律。信件的内容除了情感交流以外,更多涉及的是生活琐事,提到作曲家本人创作经历的也仅是只言片语。我想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有此一问:这本书到底和音乐有多少关系?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莱奥什·雅纳切克因为《耶奴发》《卡塔·卡芭诺娃》《狡猾的小狐狸》《马克罗普洛斯事件》《死屋手记》等作品而名垂史册。即使不少中国乐迷对雅纳切克并不是很熟悉,或许也知道他和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一起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捷克作曲家。村上春树的畅销小说《1Q84》中反复提及的雅纳切克《小交响曲》,也令这位作曲家的名字在大众中稍有传播。
  雅纳切克是“老树开花”的典型代表,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写下了几乎所有的名作:除了前述歌剧中的后四部,还有《第一弦乐四重奏“克罗采奏鸣曲”》与《第二弦乐四重奏“私信”》(亦译为“情书”或“心言”)、管弦乐作品《小交响曲》和合唱作品《格里高利弥撒》。“只有威尔第和雅纳切克那样的高人才能在七十岁高龄后写出重磅之作”,这是英国古典音乐评论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对高龄歌剧作曲家的总结。
  这一切都从雅纳切克在1917年的一次偶遇开始。这位刚刚受到《耶奴发》首演成功鼓舞的作曲家,在温泉度假胜地卢哈乔维采遇到了他的“缪斯女神”卡米拉·斯托斯洛娃。那一年雅纳切克六十三岁,卡米拉二十五岁。两人柏拉图式的关系伴随雅纳切克终生。
  《雅纳切克私信集》收录了作曲家自1917年开始直至去世期间寄给卡米拉的书信,覆盖了他屡创杰作的最后十年时光。这些往来信件不仅记载了两人的感情发展,也直接构成了雅纳切克《第二弦乐四重奏“私信”》的创作灵感。
  但是想从这些书信中考据作曲家创作细枝末节的人们可能要失望了。卡米拉并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雅纳切克的原配妻子兹登卡如此形容她:“……她的来信拼写错误百出。在音乐方面,她更是无知,把莱奥什(雅纳切克)的作品称为‘你的那些音符’。”很显然,和卡米拉讲述创作思路或者想法并不恰当,因此书信里除了你侬我侬外,谈的最多的就是食物、房子、行程、身体健康状况等等琐事。雅纳切克在歌剧上最重要的革新“说话旋律”一字未提,与“克罗采”、《小交响曲》和《死屋手记》相关的记述也仅是一笔带过。
  除了雅纳切克的衣食住行以外,我们还能从这些书信里得到些什么?除了满载着对卡米拉的爱,雅纳切克在这些私信中对于那些“卡米拉题献作品”的描述应该算是音乐信息中最重要的了。《卡塔·卡芭诺娃》中的卡塔、《马克罗普洛斯事件》中的“冰美人”都有卡米拉的影子,当然还有“私信”四重奏,这些作品都是雅纳切克在信里提及最多的音乐作品。从作曲家和卡米拉提起这些作品的频率,读者可以获知这些作品的创作、首演过程以及和卡米拉的关系,并且还能感受到作曲家释放出来的和年龄不符的蓬勃爱意。
  这本书信集让我想起另一本十分相似的书——《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虽然都是作曲家写给爱人的信,甚至译者都是同一位,但是读来感觉却大相径庭。马勒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各类哲学思辨,在对阿尔玛的言谈中也显得自我而有魄力;而雅纳切克则更像一个过着平凡日子的小人物,他和卡米拉秘而不宣的爱情在经历了十足的苦恋后才得到对方的反馈,他用更淳朴的语言表达着喜悦与悲伤。
  译者庄加逊形容雅纳切克只是一位“记录者”,这些私信也只是他最后十余年中跟卡米拉感情的一个缩影,无关其他。而他的一生,或许也只是像这些书信一样,朴实而又琐碎。
其他文献
皇后、女巫、斗士、少不更事的孩子……  星期一晚上,北石道上的阿普尔比连锁餐厅照惯例上演“卡拉OK之夜”。正值4月,人们排着队争抢麦克风,唱起了老鹰乐队的《亡命之徒》(Desperado)。一阵喧哗之后,主持人高声宣布道,“今晚,我们周围充满了有天赋的大人物”。  堪萨斯的乡民们并不知晓,坐在后排桌边的正是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当今世界享有盛名的歌剧演唱家。不久前,她在大都会歌剧院几近完美地
期刊
《本杰明·布里顿:音乐的一生》  (Benjamin Britten:A Life for Music)  作者:奈尔·鲍威尔(Neil Powell)  Henry Holt and Company出版社,2013年出版  这本传记最早是为了配合布里顿百年纪念而出版的,现又重新发行。  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鲍威尔并不是专业音乐学者,愿意以更多描述性语句而非学术性的措辞来谈布里顿,故而读起来更为
期刊
享誉国际的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签约环球音乐,成为首位与环球签订长期合约的华人歌唱家。她的最新专辑——舒伯特《夜与梦》(Night and Dreams)由Decca发行,于2014年11月率先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出版,收录了十八首舒伯特艺术歌曲,包括听众最为熟知的《小夜曲》和《圣母颂》等。  身为目前国内最具声望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张立萍2001年由加拿大归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至今,现任中央音乐学
期刊
1957年是爱德华·埃尔加诞辰一百周年。自这一年起,学界和评论界开始渐渐重新评价他的音乐作品,彻彻底底地再释埃尔加,当然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进程。虽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被人们真正遗忘——比如他的两首交响乐、两首协奏曲、《谜语变奏曲》《为弦乐而写的引子与快板》和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The Dream of Gerontius)常常出现在节目单上,但是这些作品却很少能入英国之外指挥家或演奏家的法眼。 
期刊
除科达伊之外,另一个对我音乐生活有决定性,或者说是像夜空中的灯塔般间接而非直接影响到我的人就是贝拉·巴托克。尽管我已尽己所能地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但他从未在学校里教过我,也从未给我打过分,所以我并不把他列为我的老师。  从本质上来讲,他伴随了我的一生。  起初,他仅仅是个名字,一个从我孩童时代就听说的名字。这个让人敬畏的名字,曾在大人之间引起激烈争议;这个飘于空气中的名字,就像即将袭来的暴雨,瞬间
期刊
该如何创作一部音乐剧的音乐?这也许是当下中国音乐剧界最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为音乐剧创作音乐并不容易,这不该是作曲家一拍脑袋就去创作的,也不是仅仅依靠一腔热血或者天赋灵感就能创作好的。世上各类成功的音乐剧,均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随之而来的创作方式。作曲家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搭建所谓的“音乐大厦”,绝非仅仅追求音乐的好听。可惜的是,当下中国的很多作曲家还停留在“写单曲”的创作思维中,对该如何创作音乐
期刊
2015年1月23日下午,联合国和平大使、国际钢琴巨星郎朗携新书《跟郎朗学钢琴》亮相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新书签售会,有近六百名琴童及家长到达现场。这次由上海音乐出版社重磅推出的《跟郎朗学钢琴》系列共有五个分册,每册包括八个单元、二十四首作品,侧重钢琴弹奏的阶段性关键技术。其中,每首作品都有郎朗亲自撰写的启发性评语和详细的演奏指导,包括演奏的指法和音乐表情等,尤其是后面两册,关于如何把握作品的风格
期刊
1915年,赵元任先生在一战期间创作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于由康奈尔大学留学生编辑的《科学》杂志创刊号上,成为当今公认的第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钢琴曲,由此也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开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钢琴音乐的语言与风格在西方音乐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衍变与发展,从调性音乐到多调性、无调性,从十二音音乐到机遇音乐……钢琴音乐创作始终在“当下”的语境下诉说着“当代”的音乐语言。舞
期刊
早年  我是罗伯特·舒曼,1810年出生在萨克森邦的茨维考(Zwickau)小镇,父亲是奥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母亲是约翰娜·施纳贝尔。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从有记忆开始,我最熟悉、最喜爱的地方就是爸爸的书店。我喜欢安静地坐在角落,翻阅各式各样的书,闻书页间的淡淡墨香。七岁起,爸爸请茨维考高中的音乐老师昆奇(Kuntzsch)先生教我学习音乐。
期刊
2015年伊始,天津交响乐团对外公布了一项宏伟的计划——“贝多芬、马勒交响乐全集”系列音乐会(简称“贝马”系列音乐会)。依照这个目标,乐团要在2015年与2016年以十一场音乐会的形式将贝多芬与马勒这两位交响巨人的全部交响曲演奏一遍。与众不同的是,音乐会将以每场同步的形式演奏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即“贝一”与“马一”“贝三”与“马三”等以此类推。因此,这无疑是一个之前从未有人实践过的宏大工程。  天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