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布里顿:音乐的一生》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kagel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杰明·布里顿:音乐的一生》
  (Benjamin Britten:A Life for Music)
  作者:奈尔·鲍威尔(Neil Powell)
  Henry Holt and Company出版社,2013年出版
  这本传记最早是为了配合布里顿百年纪念而出版的,现又重新发行。
  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鲍威尔并不是专业音乐学者,愿意以更多描述性语句而非学术性的措辞来谈布里顿,故而读起来更为亲切可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布里顿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物,如歌唱家皮尔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都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
  鲍威尔的素材来源除了外界的评论以外,还有布里顿自己的书信与回忆录,同时也不回避一些批评的、反面的声音,如大指挥家比彻姆对歌剧《比利·巴德》的奚落反而衬托出幽默的语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所提供的资料既翔实地覆盖了布里顿几乎所有作品,也着重分析了几部歌剧的背景情况与内容。
  本书的配图和索引也做得很用心,唯一的小缺点在于注解不够详尽,但总的来说,在所有新出版的布里顿读物里,它绝对可以是第一选择。
  《你就是音乐——音乐揭示如何做人》
  (You are the Music——How Music reveal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作者:维多利亚·威廉姆森(Victoria Williamson)Icon Books出版社,2014年出版(提供Kindle版本)
  你是否知道:当一个男子向他的意中人弹吉他,到第二次时最有可能求爱成功?音乐到底会不会让人的脑容量变得更大?还有,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到底真的记住了二百五十部交响曲的每一个音符与一百部歌剧的每一个唱词吗?这些有趣的话题,都是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想在《你就是音乐》中为我们呈现的。套用一句西方谚语“从摇篮到坟墓”,其实音乐一直与每一个人相随。
  威廉姆森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了莫扎特对宝宝智商的推动力,并以此衍伸开去,依据人类大脑某一部分是由音乐情感所控制的理论,探讨了哪一类音乐可以对精神疾患有一定的缓解或治疗作用。即便是纯然的心理暗示,作者也支持我们适当地使用“音乐的错觉”营造各类效果,如在跑步机上听音乐有助于步速与耐力的提高,遇到烦心事时音乐能起到转移作用等等。
  总之,这并不是单调的心理学入门,更是宽泛而有趣的音乐心理百事通。
  《埃里克·萨蒂:音乐、艺术和文学》
  (Erik Satie:Music,Art and Literature)编者:卡罗琳娜·波特(Caroline Potter)Ashgate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被称作奇才的作曲家萨蒂一贯以清简到极致的谱面与音响效果示诸世人,但其音符背后却蕴藏着巨大且活跃的思想容量。此书是一本最新的论文集,用最新的学术成果证明了萨蒂之简约永不过时。学者奥列格就对萨蒂的逻辑思维方式很感兴趣;两位作者(编者和作曲家斯坎普顿)以对谈的形式剖析了萨蒂的芭蕾作品《游行》,探讨了他的作品为何在战后大受欢迎,也发掘出萨蒂与肖邦之间的内在联系:“那是同一类型的温柔和风趣,兴许这是人们最希望从自己朋友身上看到的。它的效果借委婉取得,而非靠一味的打压或者恫吓。”两人的谈话中甚至还提到了萨蒂与女画家苏珊·瓦拉东(Suzanne Valadon)的短暂恋情——他们一致认为这对于萨蒂来说是一个创伤(Trauma);汉隆女士研究了萨蒂和漫画、喜剧之间的关系,非常有趣。书的末尾是长达八十页的实打实的萨蒂作品目录。
  最复杂的,有时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往往会是最复杂的。这本萨蒂音乐论文集亦不出此规律外。
其他文献
万众瞩目的美国第六十九届托尼奖的提名名单于当地时间2015年4月28日揭晓。两位金球奖明星得主“单身毒妈”玛丽·露易斯·帕克(Mary Louise Parker)和银幕硬汉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为大家宣读了这份万众瞩目的名单。  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收获了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剧导演、男女主角等十二项提名,毫无争议地成为今年
期刊
2015年5月7日,这场“中美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上演。音乐会云集了美国“罗马大奖”获得者梁雷先生、哈佛大学作曲教师理查德·鲍顿(Richard Beaudion)先生以及上海新生一代青年作曲家与学子们的室内乐新作,所有的作品都是中国首演。音乐会聚焦于目前热议的两个主题——中国和环保,通过对中国古曲、古诗、古词的追忆,以及简洁的乐器编制、节俭的灯光素材等笔法,绿色低碳的理念
期刊
如今,中国的交响乐团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蓬勃发展。据基金会2015年最新统计,全国共有六十二家职业交响乐团,非职业交响乐团更是达到了几百家。我历时三年,采访了十余家职业交响乐团的指挥和乐团管理者,这些交响乐人畅谈了各自乐团的历史、发展、现状、特色,也谈了面临的处境和困难。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支乐团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各种艰辛、困苦,也收获了荣誉和口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中国交
期刊
2015年7月,一支朝气蓬勃的交响乐团即将首次踏足中国,由北至南展开一次跨越七个城市的巡演之旅。红色裤子、星条旗帆布鞋,还有无尽的活力和朝气,这支全部由十六至十九岁的美国青年组成的交响乐团犹如一股从美国吹来的清风,洋溢着美式的阳光与自信。随团演出的是指挥家夏尔·迪图瓦以及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卡内基音乐厅还特地委约谭盾为乐团创作了一部新作品《森林:风与鸟的密语》。  在乐团启程前往中国前,我特地采访了
期刊
对海顿而言,旋律“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是创作中最困难的部分”。对莫扎特而言,旋律是“音乐的精髓,一个好的旋律作曲家会让我想到一匹优质赛马,而一个对位法作曲家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匹驿马”。当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逐步转向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音乐时,他仍坚持认为,“旋律是制度变迁中的唯一幸存者”。连更为大胆激进的现代派作曲家勋伯格也承认,“没有什么比被称作一个更优秀的‘柴科夫斯基’更令我向往的了。人们将会熟悉我的
期刊
在我知道的人中,名“安宁”的有几位,但是钢琴家安宁却只有一个。他对我来说,不远也不近。说不远,是因为六七年前在三联书店引进出版音乐评论家焦元溥的钢琴家访谈录《游艺黑白》一书,安宁是少数几位被列其中的华裔钢琴家,其师承及谈吐风格予我印象深刻。只是从我知道安宁至今,仍无缘领教他的音乐魅力,这倒使我与他的距离越来越“不近”了。  2014年12月一到,便有两位朋友向我提起了安宁。一位是国家大剧院的工作人
期刊
铃木镇一(Shinichi Suzuki)教授是闻名世界的小提琴教育家,他对小提琴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一套独创的教学体系。他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弦乐教学,对其他乐器的教学,乃至整个音乐教育领域都颇有影响。  威廉·斯达尔(William Starr)教授是享有国际声誉的铃木教育家,也是美国铃木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斯达尔教授著有多本关于铃木教学法及其教学理念的著作,《小提琴家铃木》就是
期刊
唐乔司·爱琳达达(Don Jose M. Alindada),根据1944年上海菲律宾乐师协会(Shanghai Filipino Musician Union)会议的一份警察局档案,推测他生于1905年。唐乔司·爱琳达达领导的舞厅伴奏乐队,曾经先后使用过“爱琳达达乐队”和“唐乔司乐队”两个名字。这两个乐队频现于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上海的中文报刊与档案材料中,可见唐乔司在此期间活跃并闻名于上
期刊
2013年,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打击乐留学生一举夺得了德国万宝龙(Mont Blanc)青年音乐家大奖和DAAD音乐奖第一名,其才能令世人为之一震。2014年10月,这个年轻的姑娘回到了家乡,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了一场打击乐独奏音乐会。当晚,她出神入化的演奏令人激动不已,槌下的马林巴、小军鼓、爵士鼓、大鼓及锣、镲、钹、木鱼等乐器纷彩齐出,各种难以想象的音色组合及技巧变化,令一首首生动的乐曲“活灵
期刊
皇后、女巫、斗士、少不更事的孩子……  星期一晚上,北石道上的阿普尔比连锁餐厅照惯例上演“卡拉OK之夜”。正值4月,人们排着队争抢麦克风,唱起了老鹰乐队的《亡命之徒》(Desperado)。一阵喧哗之后,主持人高声宣布道,“今晚,我们周围充满了有天赋的大人物”。  堪萨斯的乡民们并不知晓,坐在后排桌边的正是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当今世界享有盛名的歌剧演唱家。不久前,她在大都会歌剧院几近完美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