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不能“喊”着唱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享誉国际的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签约环球音乐,成为首位与环球签订长期合约的华人歌唱家。她的最新专辑——舒伯特《夜与梦》(Night and Dreams)由Decca发行,于2014年11月率先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出版,收录了十八首舒伯特艺术歌曲,包括听众最为熟知的《小夜曲》和《圣母颂》等。
  身为目前国内最具声望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张立萍2001年由加拿大归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至今,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早在1989年,她的音乐才华就被首次来华的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发现,并多次受约合作。2004年3月,张立萍成为首位以第一女主角身份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中国人,饰演了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引起了巨大轰动。她还在世界各大顶级歌剧院,如英国皇家歌剧院、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法国巴黎歌剧院、意大利帕尔玛歌剧院及中国国家大剧院等担纲主演,诠释过多个不同角色,《蝴蝶夫人》《波希米亚人》《图兰朵》《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奥赛罗》《游吟诗人》等几十部歌剧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2012年,张立萍在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主演的《蝴蝶夫人》备受赞誉,被英国皇家歌剧院以最新技术录制下来,制作成3D电影,在世界多地的影院上映。2010年3月,张立萍受音乐剧之父韦伯先生力邀,参加其新剧《剧院魅影》续集《真爱不死》在伦敦的首演,并录制了中文版主题歌,由环球音乐发行。
  歌剧舞台上的明珠为何对艺术歌曲一见倾心呢?我们在北京对张立萍进行了采访。
  来自舒伯特的内心安宁
  长期以来对德文艺术歌曲的热爱,让张立萍萌生了录制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念头。“德奥艺术歌曲中有很多哲学内涵与宗教道理,包括对人生的指导、对爱情的描述、对自然的歌颂等等,这些曲中词让人在烦躁的工作之余,得到心灵的平静。”张立萍说自己回国这么多年,平时回到家总想听听这些东西,“感受诗人、音乐家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那种虔诚的心灵的安静,这是现在我们很需要的东西”。她特别喜欢这些歌与诗,尤其是艺术歌曲这种体裁,诗与音乐的结合,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追求了。早在学生时代,张立萍就唱过很多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此前也在北京开过舒伯特作品的独唱音乐会。如今选择在这个阶段录制这些作品,是希望把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所有人分享。
  “舒伯特是一位非常戏剧性的作曲家,我觉得‘歌曲之王’这个评价对他来说都有些低了,因为除了艺术歌曲以外,他的其他作品也非常伟大。”舒伯特在张立萍心中的地位很独特。他的很多作品都有强烈的情绪,令人震撼的压抑的爆发,但是她这张专辑基本都是歌唱爱情、艺术与生命的柔和的作品,是比较单纯,甚至有些乡土气息的,情调大致都和《夜与梦》一样,是她比较喜欢的一类作品。“我并不是不喜欢《死神与少女》《魔王》《冬之旅》,但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我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东西,人在每个阶段对艺术、爱情和生命中的所有东西都有一个理解,最后我们追求的其实是内心的安宁。在经历了很戏剧性的人生大起大落之后,需要有一个环境和氛围,安静一下自己浮躁的心,告诉自己想要什么。”
  在演唱这些歌曲时,张立萍常常揣摩舒伯特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他那么年轻写了这么多歌曲,我们都知道他写《摇篮曲》是为了有一顿饭吃,他的生活很苦,但他写出的作品却是那么美好、明亮,也时时带着一种忧伤。我们听他的《冬夜》和《暮春》这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都能从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这些都预示着一种宿命。舒伯特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很成熟,对人生的回顾让人感叹,好像抓住了你内心很柔软的地方,让你不停地去听。”张立萍试图从舒伯特的生活轨迹了解到作曲家写作时的心态,也尽力在歌声中诠释她自己的感受。“我们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大,理解他想讲述的东西是不太容易,但我们都是人,情感上的感受是一样的。舒伯特如此年轻却有着那样成熟的心态,是为生活所迫,这使得他对人生有强烈的无奈和挣扎。可我们依然是积极的,我们热爱生活,向往着爱情,我们热爱着生命和大自然。”环球音乐把专辑中的艺术歌曲用诗歌的方式进行了中文翻译,以便中国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这张艺术歌曲专辑的发行,还填补了一个空白。“玛格丽特·普莱斯、凯瑟琳·芭特尔等外国歌唱家都出过舒伯特专辑,但中国人此前却从未涉足过这个领域,我很高兴自己能先跨出这一步。”张立萍很期待听众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反映。“因为它不同于中国听众一般的审美,中国听众也许更喜欢那些唱得感人肺腑的歌曲,因此,对于这类作品在市场上的发行,我们还是有些忐忑的,但这个事情必须要做。”
  张立萍特意将新专辑的录音地点选在了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她曾多次在那里举办音乐会,对音乐厅的效果非常满意。她还邀请多年的合作伙伴、和她在音乐上极有默契的钢琴家张佳林担任钢琴伴奏,并通过环球音乐邀请到德国知名制作人兼录音师约翰·穆勒操刀专辑的制作。穆勒曾为包括指挥家蒂勒曼在内的众多国际艺术家制作唱片,这位出了名的严格的录音师对张立萍在德语发音和音准上的要求极为苛刻,他在艺术上的掌控力令张立萍感到敬佩。“坦白地讲,录音的过程确实很艰难,大家都了解德国人的严谨,而且这涉及到他们的音乐、文化与语言,他们就更有发言权了。约翰对发音的要求苛刻到我几乎没有办法唱下去,而我们又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录制多首作品,所以有一天我唱了九个小时。”
  中国艺术歌曲的定义和走向
  2014年12月27日,张立萍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乐语、弦歌、心声——张立萍中国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携手钢琴家张佳林和竖琴演奏家孙诗萌,呈现《踏雪寻梅》《杏花天影》《送别》《绒花》《橄榄树》以及歌剧《西施》选段等百年中国声乐作品。
  “音乐会上半场的曲目都属于室内乐,有中国各时期的优秀艺术歌曲代表作,有美好的诗谱写成的曲。下半场为流行歌曲和影视歌曲改编的作品,比较通俗,可以充分调动现场气氛。”考虑到可能有人不太了解艺术歌曲,张立萍选择了很多大家熟悉的曲子,“为了让流行歌曲变得更有艺术性,我们都进行了新的编配,包括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在艺术性与时代感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作为中国歌唱家,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对张立萍而言义不容辞。“我曾经多次在独唱会的上半场唱中国歌曲,下半场唱外国歌曲,观众都反馈说,‘哎呀,还是下半场唱得好’。这其实不能怪他们,因为下半场的作品可能的确好听一些。”因此,这次音乐会张立萍决定上下半场都唱中国作品,大家可以横向比较。此外,音乐会中加入了几首被艺术化的流行歌曲,拉近了观众与中国艺术歌曲的距离。“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打动过人心。我希望以美声的方式诠释出来,看看能否给大家带来一些别样的感受。有些时候,人们认为美声高高在上,而流行歌曲则比较自然,更能令人感动。这次我就想拿这些歌曲做些尝试,告诉大家其实我们美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些令人感动的流行歌曲,美声同样可以深深唱到听众的心里去。”
  如何定义“中国艺术歌曲”?张立萍认为现在是一个需要澄清的时候了,因为“中国艺术歌曲”一直概念不清。“在国外,艺术歌曲的定义是很清楚的,就是诗歌与器乐的关系,在中国是没有的,我们要理清思路。”艺术歌曲与诗歌密不可分,又可以各自成为一派。“钢琴部分可以自成一体,成为一个独立作品,作用是烘托诗词所要表达的气氛和背景,而我们中国人对于艺术歌曲的概念可能是歌曲加伴奏。所以我期待有更多像国外那样的艺术歌曲出现,而不仅仅是加了伴奏的歌曲。”
  张立萍回忆起她刚刚从国外回来要开独唱会(Recital)时遇到的困惑。“其实Recital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唱艺术歌曲的独唱会,在国外没有人会在台上一首接一首地唱咏叹调。我想安排唱一组肖松、一组柏辽兹,主办方却问我为什么没有普契尼、威尔第。在国外,Recital是要一组艺术歌曲全部唱完的,也许某个歌唱家返场时为了调节一下气氛,会唱一首咏叹调。但在中国,我唱了很多年的上半场艺术歌曲、下半场歌剧咏叹调,为什么?因为中国观众不太适应听你唱全场的舒伯特艺术歌曲,他们看节目单时更关注《为艺术,为爱情》这样耳熟能详的咏叹调。”张立萍希望人们知道艺术歌曲是一个很值得聆听的体裁,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觉得艺术歌曲的市场随着大家对声乐艺术的了解开始慢慢成熟了,我觉得我现在可以真正做整场艺术歌曲的独唱会,把Recital的意义真正定义下来了,它就是室内乐与艺术歌曲。”
  演唱歌剧和研习艺术歌曲是歌唱家内心的两个世界。“歌剧有人物,我们在诠释人物时会得到很多帮助,人物心理可以有很多表现方式,比如形体与舞台背景上的。相较而言,室内乐和艺术歌曲更难,你要诠释的内容,没有任何东西能帮你,喜怒哀乐完全靠你的歌声表现,就像乐器一样。”张立萍对此有亲身感受,很多时候,演员要通过唱歌剧来“养”自己唱艺术歌曲,因为艺术歌曲不是那么快就能被观众接受的。“你没有一定的阅历和基础,在诠释作品时一定不准确。而歌剧则不同,即便你稚嫩,因为有现场气氛、周围人物和整个大环境的帮助,相对于艺术歌曲,诠释起来要容易得多。”
  环球音乐计划为张立萍出版的下一张专辑即是《中国艺术歌曲》,而配合专辑出版发行的一些演出也在计划之中。
  成熟的艺术家要有全面的知识
  作为优秀歌唱家的张立萍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的主任,教学是她事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这么多年来就在做一件事情——歌唱,这是我引以为傲的。自从我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以来,艺术歌曲是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不安心于唱艺术歌曲,这和中国的大环境有关,这个情况我个人很难扭转。就好像我开音乐会,人们总让我唱大歌剧,你唱个艺术歌曲,他觉得不过瘾。你让孩子们唱室内乐小作品,那很难唱,你不可以声嘶力竭,因为你喊的同时会掩盖很多东西,大家听着也不舒服。唱这些小东西是需要在声音上有讲究的,这时很多问题就来了。我们在精雕细琢时会发现很多东西太粗糙了,而唱咏叹调时,粗糙可以用我们的情绪掩盖过去。”
  张立萍表示,现在的艺术环境很浮躁,歌唱也是,大家静不下心来真正地去聆听和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孩子知识面真的比较窄,不像国外,学艺术的同时需要学很多其他东西。我们的学生除了练琴就是练琴,那么你在诠释一个你不了解的文化时,肯定是有差距的,这就使得他们更畏惧,更不想去学。”而大环境也加重了这种状况。“当别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唱,无论好坏,都得到观众的鼓掌与欢呼的时候,你让孩子唱一个小歌曲,观众没听懂就唱完下去了,他能有多大的耐心、多长的信心坚持做这件事情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张立萍认为,做学问需要耐心和沉淀。“也许现在的孩子还不太懂,我当年也一样,我唱艺术歌曲时看到别人在唱咏叹调,就去问老师我能不能也唱咏叹调。老师说,‘不行,以你的水平,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唱艺术歌曲’。我现在也这样对我的学生说,即便你不喜欢,你也要学习,它将是你走向成熟所必需的组成部分。”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不可能只是单一的技术好,需要有全面的知识,才能有自己的诠释和自己的风格。
  多年来在欧美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张立萍感到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有天分的同时,更要为之付出努力。“现在的年轻人想要走捷径,一步成功,但是世界上真的没有捷径可走,捷径只是暂时的,只有沉静下来,站的高度才会不一样。”
  中央音乐学院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教学体系,配备了所有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还有大量的选修课,只要学生想学,他们有很多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张立萍发现,学生一旦错了就很难改。“我经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作品时先不要听录音。国外学生的钢琴能力比国内学生强,学习时,和声在钢琴上一弹就全出来了,在这方面,国内学生要弱一些。我不反对他们先听一遍录音,但听完后必须丢掉音乐去读谱。就我自己来说,我从读谱中得到的好处非常多,你自己会有一个认识,有本能去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一旦你借鉴别人的录音,你脑子里就全是别人的音响了,很容易去复制别人。而没了自己的想法,便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7日,这场“中美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上演。音乐会云集了美国“罗马大奖”获得者梁雷先生、哈佛大学作曲教师理查德·鲍顿(Richard Beaudion)先生以及上海新生一代青年作曲家与学子们的室内乐新作,所有的作品都是中国首演。音乐会聚焦于目前热议的两个主题——中国和环保,通过对中国古曲、古诗、古词的追忆,以及简洁的乐器编制、节俭的灯光素材等笔法,绿色低碳的理念
期刊
如今,中国的交响乐团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蓬勃发展。据基金会2015年最新统计,全国共有六十二家职业交响乐团,非职业交响乐团更是达到了几百家。我历时三年,采访了十余家职业交响乐团的指挥和乐团管理者,这些交响乐人畅谈了各自乐团的历史、发展、现状、特色,也谈了面临的处境和困难。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支乐团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各种艰辛、困苦,也收获了荣誉和口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中国交
期刊
2015年7月,一支朝气蓬勃的交响乐团即将首次踏足中国,由北至南展开一次跨越七个城市的巡演之旅。红色裤子、星条旗帆布鞋,还有无尽的活力和朝气,这支全部由十六至十九岁的美国青年组成的交响乐团犹如一股从美国吹来的清风,洋溢着美式的阳光与自信。随团演出的是指挥家夏尔·迪图瓦以及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卡内基音乐厅还特地委约谭盾为乐团创作了一部新作品《森林:风与鸟的密语》。  在乐团启程前往中国前,我特地采访了
期刊
对海顿而言,旋律“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是创作中最困难的部分”。对莫扎特而言,旋律是“音乐的精髓,一个好的旋律作曲家会让我想到一匹优质赛马,而一个对位法作曲家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匹驿马”。当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逐步转向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音乐时,他仍坚持认为,“旋律是制度变迁中的唯一幸存者”。连更为大胆激进的现代派作曲家勋伯格也承认,“没有什么比被称作一个更优秀的‘柴科夫斯基’更令我向往的了。人们将会熟悉我的
期刊
在我知道的人中,名“安宁”的有几位,但是钢琴家安宁却只有一个。他对我来说,不远也不近。说不远,是因为六七年前在三联书店引进出版音乐评论家焦元溥的钢琴家访谈录《游艺黑白》一书,安宁是少数几位被列其中的华裔钢琴家,其师承及谈吐风格予我印象深刻。只是从我知道安宁至今,仍无缘领教他的音乐魅力,这倒使我与他的距离越来越“不近”了。  2014年12月一到,便有两位朋友向我提起了安宁。一位是国家大剧院的工作人
期刊
铃木镇一(Shinichi Suzuki)教授是闻名世界的小提琴教育家,他对小提琴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一套独创的教学体系。他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弦乐教学,对其他乐器的教学,乃至整个音乐教育领域都颇有影响。  威廉·斯达尔(William Starr)教授是享有国际声誉的铃木教育家,也是美国铃木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斯达尔教授著有多本关于铃木教学法及其教学理念的著作,《小提琴家铃木》就是
期刊
唐乔司·爱琳达达(Don Jose M. Alindada),根据1944年上海菲律宾乐师协会(Shanghai Filipino Musician Union)会议的一份警察局档案,推测他生于1905年。唐乔司·爱琳达达领导的舞厅伴奏乐队,曾经先后使用过“爱琳达达乐队”和“唐乔司乐队”两个名字。这两个乐队频现于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上海的中文报刊与档案材料中,可见唐乔司在此期间活跃并闻名于上
期刊
2013年,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打击乐留学生一举夺得了德国万宝龙(Mont Blanc)青年音乐家大奖和DAAD音乐奖第一名,其才能令世人为之一震。2014年10月,这个年轻的姑娘回到了家乡,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了一场打击乐独奏音乐会。当晚,她出神入化的演奏令人激动不已,槌下的马林巴、小军鼓、爵士鼓、大鼓及锣、镲、钹、木鱼等乐器纷彩齐出,各种难以想象的音色组合及技巧变化,令一首首生动的乐曲“活灵
期刊
皇后、女巫、斗士、少不更事的孩子……  星期一晚上,北石道上的阿普尔比连锁餐厅照惯例上演“卡拉OK之夜”。正值4月,人们排着队争抢麦克风,唱起了老鹰乐队的《亡命之徒》(Desperado)。一阵喧哗之后,主持人高声宣布道,“今晚,我们周围充满了有天赋的大人物”。  堪萨斯的乡民们并不知晓,坐在后排桌边的正是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当今世界享有盛名的歌剧演唱家。不久前,她在大都会歌剧院几近完美地
期刊
《本杰明·布里顿:音乐的一生》  (Benjamin Britten:A Life for Music)  作者:奈尔·鲍威尔(Neil Powell)  Henry Holt and Company出版社,2013年出版  这本传记最早是为了配合布里顿百年纪念而出版的,现又重新发行。  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鲍威尔并不是专业音乐学者,愿意以更多描述性语句而非学术性的措辞来谈布里顿,故而读起来更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