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脚步,多媒体资源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它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课堂真实感和实效。多媒体资源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辅助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以昂扬的姿态参与课堂学习,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运用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脚步,多媒体资源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它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课堂真实感和实效。多媒体资源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辅助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以昂扬的姿态参与课堂学习,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资源利用声像等特点,向学生提供鲜明、清晰地视觉画面和优美动听的声音,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在课前收集大榕树树冠非常巨大、景色迷人风景秀丽的资料和录像,编辑成展现大榕树整体和不同角度的枝、根、叶的优美课件,利用这些课件让久居北方的孩子直观领略了难以用语言描绘的南方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释疑解难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恰巧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便于逐步解决问题。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大榕树的句:“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为“抖动”,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颤动”一词,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到“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见,应用多媒体资源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生发兴趣,而是经历学习的思维过程,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创设情景,培养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而多媒体则是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饶有情趣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单调沉闷的学习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变得趣味盎然,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语感训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例如:教学《秋游》一课,由于学生对秋天缺少理性的认识,感性的体验,所以教学中,首先立足文本,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而基本特征;接着借助多媒体可见展示秋天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作物的成长情况,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观察中思考,明白“黄了”“红了”“白了”表示这些作物在秋天成熟了,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喜爱秋天的情感。 然后,顺势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说说秋天还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秋天来了,当人们忙着收获的时候,祖国的北疆已经是迎来了第一场雪。”这样加深学生对秋天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积累。
再如《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对“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使得学生明白“迎上去”就是面对面地有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后面撵上去;“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学生在观察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提高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创设情境,创新思维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开展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新思维。而多媒体进入课堂,是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如教《小儿垂钓》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做莓苔草映身”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初始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凑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展现出来,有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轻轻的湖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吹乱了,衣衫也被风吹乱了,露出可爱的红肚兜…… 由此看出,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眼善于捕捉机会,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吸引学生,创造新的兴奋点,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光荣街学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运用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脚步,多媒体资源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它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课堂真实感和实效。多媒体资源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辅助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以昂扬的姿态参与课堂学习,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资源利用声像等特点,向学生提供鲜明、清晰地视觉画面和优美动听的声音,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在课前收集大榕树树冠非常巨大、景色迷人风景秀丽的资料和录像,编辑成展现大榕树整体和不同角度的枝、根、叶的优美课件,利用这些课件让久居北方的孩子直观领略了难以用语言描绘的南方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释疑解难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恰巧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便于逐步解决问题。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大榕树的句:“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为“抖动”,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颤动”一词,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到“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见,应用多媒体资源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生发兴趣,而是经历学习的思维过程,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创设情景,培养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而多媒体则是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饶有情趣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单调沉闷的学习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变得趣味盎然,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语感训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例如:教学《秋游》一课,由于学生对秋天缺少理性的认识,感性的体验,所以教学中,首先立足文本,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而基本特征;接着借助多媒体可见展示秋天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作物的成长情况,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观察中思考,明白“黄了”“红了”“白了”表示这些作物在秋天成熟了,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喜爱秋天的情感。 然后,顺势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说说秋天还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秋天来了,当人们忙着收获的时候,祖国的北疆已经是迎来了第一场雪。”这样加深学生对秋天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积累。
再如《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对“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使得学生明白“迎上去”就是面对面地有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后面撵上去;“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学生在观察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提高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创设情境,创新思维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开展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新思维。而多媒体进入课堂,是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如教《小儿垂钓》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做莓苔草映身”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初始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凑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展现出来,有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轻轻的湖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吹乱了,衣衫也被风吹乱了,露出可爱的红肚兜…… 由此看出,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眼善于捕捉机会,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吸引学生,创造新的兴奋点,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光荣街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