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名文艺工作者,应既可文,又善艺。无文的艺人,注定永远是一位工匠,只能照弧画圆,比葫画瓢。因而,提高文化素养与提高艺术水准同等重要。文是艺的土壤、艺的养料。
关键词 文人;艺人;画地为牢:诗在诗外
一、“文”与“艺”
何谓“文艺”,“文”即文化知识、文学素养;“艺”指艺术知识、专业技能,二者兼备才称得上是搞文艺的。不然,充其量只能称为“文人”或“艺人”。
“文人”自不多讲,这里只谈“艺人”。古时候搞艺术的通称“艺人”。那时的艺人,受历史特定环境的限制,文化层次一般不高,艺术技能仅仅靠一师一徒、口传心授、磨练而成。那时的人们,上不起学,谈不起文,历史的无奈,造就了一代苦难的艺术家。
文革期间,搞文艺的很吃香,被尊为“文艺工作者”。这种称谓将艺术工作者的文化素养要求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人们完全可以乘着这股东风着实填充一下自己空空如也的“文库”,为古人挽回些面子。只可惜那时一味地造反,停课停工闹革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自我完善的良机。那时的艺术是无文的艺术,苍白无力。
改革开放以后才知道,港台把搞艺术的称为“艺员”,仍然与文无缘。从那语无伦次的歌词,到莫名其妙的动作,不难看出这些艺员的缺憾。
现代人终于能将自己堂而皇之地称为搞艺术的,故而可以不为“文”所束缚,但歌词认不全,歌谱不会开,照样可以当这腕儿、那星,蒙住一片片的文化人。
当今的招生制度,对搞艺术的可谓格外关照,60%的文化成绩甚而更低,即可跨入同等高等学府那神秘的殿堂。温柔些说,这是对现实的无奈;粗暴些讲,这是对艺术的亵渎,这注定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智商不高、发育不全、营养不良的“残疾”专业。许多考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才“沿小巷过短桥”,速学艺术,最终“僻静安全”地走人那别人眼巴巴差半分都进不去的地方一“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搞艺术的天生就是那种四肢不发达、头脑更简单、谁想干都行的行当。这些学生进校后,不文不艺,不伦不类。
文与艺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偏又长期难以结合。无文化含量的艺术永远是低层次、无潜力、无后劲的。
拿音乐艺术来说吧,它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就特别高。假如你是一位音乐教师,首先要背课、写教案,把45分钟的上课过程用文字形式记述下来,不比写一篇文章轻松;然后需讲,口才、应变能力,皆是文化修养的直接体现,腹中无文,言之无物,想说说不出来,想讲讲不清楚;肯定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内涵、作品的曲式结构、创作手法、音乐情绪,都深深蕴藏在音乐之中,需你挖掘,需你剖析,讲出一片新天地;终究还要唱出来、奏出来,要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首先要分析作品、理解作晶、处理作品,进而完美地再现作品。肚里没有半瓶墨水,无论如何完不成这般复杂的“工程”;至于像作曲、配器、指挥、编导、即兴伴奏等创造性极强的劳动,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门儿都没有,那是“音乐工程师”的活儿。
一名文艺工作者,应既可文,又善艺。无文的艺人,注定永远是一位工匠,只能照弧画圆,比葫画瓢。因而,提高文化素养与提高艺术水准同等重要。文是艺的土壤、艺的养料。
欣悉国家将逐步提高艺术院校新生的文化层次,特别是现在的“青歌赛”,增加了文化素养的测试,这无疑将对艺术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画地为牢”
不要“画地为牢”、不要“设限”、不要封闭自己。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是学艺术的。”并引以为自豪。岂不知,正是这种称谓害了我们一生。“我是干什么的”,于是“我不是干什么的”;“我可以干什么”,于是“我不可以干什么。”
我们来看看,一个人是如何把自己一步一步关闭起来的。
“我是学艺术的”,于是,从此不再关心其它生活的常识,除了艺术几乎一无所知,本能地拒绝接触和接受其它的科学。根本不关心文学、科技、时事、新闻;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除了艺术还有什么。——把自己圈起来。
“我是学音乐的”,于是,从此不再关心其它的姊妹艺术。比如雕塑、摄影、舞蹈、戏剧、杂技,幼稚的认为那些东西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开始为自己筑墙。
“我是学声乐的”(只是用做比喻,不要对号入座),于是,从此不再关心其它的音乐门类,比如器乐、理论、舞蹈、钢琴,不懂得艺术融会贯通的道理。
“我是学美声的”,于是,从此不再关心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正宗的,其它的都瞧不起,“那不是艺术”。
“我是唱高音的”,于是,从此不再关心中音和低音。
不要再说了,除了知道一点点自己所谓的“专业”,还知道些什么?一步步地把自己圈在一个很狭窄的领域,慢慢变成了一只“井底之蛙”。
三、“诗在诗外”
“诗在诗外”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一个人的诗写得漂亮,一定是他的综合能力很强,各方面的修养很好。第一个“诗”是说他的专业很棒,第二个“诗”是说他的综合素养很棒。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一定是有卓越的综合能力。
“艺不压身”是说你要多才多艺,不是说你一门心思地只做一件事情,而对相关的事情一概不关心。没有什么知识你将来用不上,不要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许许多多的大明星都是半路出家,如果他们一开始就给自己“画地为牢”,“我是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那他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公认刘欢唱得最好,却没有上过一天音乐学院,至今还是一个教法语的老师,他的《西洋音乐史》课堂上永远爆满;
阎维文的演唱声情并茂、字字动听,最一开始却是跳舞蹈的,跳了8年,成绩平平,但是酷爱唱歌,于是中国多了一个歌唱家,少了一个舞蹈演员;
戴玉强最早是搞建筑的,爱好唱歌放弃了当领导的机会,一直追求到了帕瓦罗蒂的门下;
三宝的曲子写得很棒,上音乐学院却是学指挥的,毕业分配到交响乐团当指挥,愣是不喜欢,于是放弃。当一个以作曲为生的“自由音乐人”;
赵本山原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是中国第一小品专业户,没有上过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可是在喜剧表演上无人能及。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唱过二人转、演过电影、电视剧,还当过导演。
关键词 文人;艺人;画地为牢:诗在诗外
一、“文”与“艺”
何谓“文艺”,“文”即文化知识、文学素养;“艺”指艺术知识、专业技能,二者兼备才称得上是搞文艺的。不然,充其量只能称为“文人”或“艺人”。
“文人”自不多讲,这里只谈“艺人”。古时候搞艺术的通称“艺人”。那时的艺人,受历史特定环境的限制,文化层次一般不高,艺术技能仅仅靠一师一徒、口传心授、磨练而成。那时的人们,上不起学,谈不起文,历史的无奈,造就了一代苦难的艺术家。
文革期间,搞文艺的很吃香,被尊为“文艺工作者”。这种称谓将艺术工作者的文化素养要求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人们完全可以乘着这股东风着实填充一下自己空空如也的“文库”,为古人挽回些面子。只可惜那时一味地造反,停课停工闹革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自我完善的良机。那时的艺术是无文的艺术,苍白无力。
改革开放以后才知道,港台把搞艺术的称为“艺员”,仍然与文无缘。从那语无伦次的歌词,到莫名其妙的动作,不难看出这些艺员的缺憾。
现代人终于能将自己堂而皇之地称为搞艺术的,故而可以不为“文”所束缚,但歌词认不全,歌谱不会开,照样可以当这腕儿、那星,蒙住一片片的文化人。
当今的招生制度,对搞艺术的可谓格外关照,60%的文化成绩甚而更低,即可跨入同等高等学府那神秘的殿堂。温柔些说,这是对现实的无奈;粗暴些讲,这是对艺术的亵渎,这注定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智商不高、发育不全、营养不良的“残疾”专业。许多考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才“沿小巷过短桥”,速学艺术,最终“僻静安全”地走人那别人眼巴巴差半分都进不去的地方一“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搞艺术的天生就是那种四肢不发达、头脑更简单、谁想干都行的行当。这些学生进校后,不文不艺,不伦不类。
文与艺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偏又长期难以结合。无文化含量的艺术永远是低层次、无潜力、无后劲的。
拿音乐艺术来说吧,它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就特别高。假如你是一位音乐教师,首先要背课、写教案,把45分钟的上课过程用文字形式记述下来,不比写一篇文章轻松;然后需讲,口才、应变能力,皆是文化修养的直接体现,腹中无文,言之无物,想说说不出来,想讲讲不清楚;肯定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内涵、作品的曲式结构、创作手法、音乐情绪,都深深蕴藏在音乐之中,需你挖掘,需你剖析,讲出一片新天地;终究还要唱出来、奏出来,要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首先要分析作品、理解作晶、处理作品,进而完美地再现作品。肚里没有半瓶墨水,无论如何完不成这般复杂的“工程”;至于像作曲、配器、指挥、编导、即兴伴奏等创造性极强的劳动,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门儿都没有,那是“音乐工程师”的活儿。
一名文艺工作者,应既可文,又善艺。无文的艺人,注定永远是一位工匠,只能照弧画圆,比葫画瓢。因而,提高文化素养与提高艺术水准同等重要。文是艺的土壤、艺的养料。
欣悉国家将逐步提高艺术院校新生的文化层次,特别是现在的“青歌赛”,增加了文化素养的测试,这无疑将对艺术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画地为牢”
不要“画地为牢”、不要“设限”、不要封闭自己。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是学艺术的。”并引以为自豪。岂不知,正是这种称谓害了我们一生。“我是干什么的”,于是“我不是干什么的”;“我可以干什么”,于是“我不可以干什么。”
我们来看看,一个人是如何把自己一步一步关闭起来的。
“我是学艺术的”,于是,从此不再关心其它生活的常识,除了艺术几乎一无所知,本能地拒绝接触和接受其它的科学。根本不关心文学、科技、时事、新闻;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除了艺术还有什么。——把自己圈起来。
“我是学音乐的”,于是,从此不再关心其它的姊妹艺术。比如雕塑、摄影、舞蹈、戏剧、杂技,幼稚的认为那些东西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开始为自己筑墙。
“我是学声乐的”(只是用做比喻,不要对号入座),于是,从此不再关心其它的音乐门类,比如器乐、理论、舞蹈、钢琴,不懂得艺术融会贯通的道理。
“我是学美声的”,于是,从此不再关心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正宗的,其它的都瞧不起,“那不是艺术”。
“我是唱高音的”,于是,从此不再关心中音和低音。
不要再说了,除了知道一点点自己所谓的“专业”,还知道些什么?一步步地把自己圈在一个很狭窄的领域,慢慢变成了一只“井底之蛙”。
三、“诗在诗外”
“诗在诗外”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一个人的诗写得漂亮,一定是他的综合能力很强,各方面的修养很好。第一个“诗”是说他的专业很棒,第二个“诗”是说他的综合素养很棒。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一定是有卓越的综合能力。
“艺不压身”是说你要多才多艺,不是说你一门心思地只做一件事情,而对相关的事情一概不关心。没有什么知识你将来用不上,不要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许许多多的大明星都是半路出家,如果他们一开始就给自己“画地为牢”,“我是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那他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公认刘欢唱得最好,却没有上过一天音乐学院,至今还是一个教法语的老师,他的《西洋音乐史》课堂上永远爆满;
阎维文的演唱声情并茂、字字动听,最一开始却是跳舞蹈的,跳了8年,成绩平平,但是酷爱唱歌,于是中国多了一个歌唱家,少了一个舞蹈演员;
戴玉强最早是搞建筑的,爱好唱歌放弃了当领导的机会,一直追求到了帕瓦罗蒂的门下;
三宝的曲子写得很棒,上音乐学院却是学指挥的,毕业分配到交响乐团当指挥,愣是不喜欢,于是放弃。当一个以作曲为生的“自由音乐人”;
赵本山原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是中国第一小品专业户,没有上过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可是在喜剧表演上无人能及。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唱过二人转、演过电影、电视剧,还当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