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提出,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之后,这一词汇立刻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媒体關注的焦点。今年4月14~16日召开的“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更是将主题设定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区域内以及全球经济共享发展的愿景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是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内涵
“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它是在世界银行早期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共享式增长”等概念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发展主题。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概念不同,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普惠穷困群体,而且要对中产阶级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质上来说,包容性发展概念是一个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嬗变。因此,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模糊的地方。但是,就现在人们对包容性发展的认识而言,应该对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正确理解。首先,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并不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其实质包含两个层面:从公平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提倡的是所有个体分享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从效率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则暗含了通过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战略实施覆盖的范围出发,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一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和共享发展,更包括了全球不同地域的个体享有平等的经济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为什么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首先,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方针,实施了非平衡发展战略,通过战略性产业政策使生产要素向出口部门集聚,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沿海开放战略,加速释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由此创造了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的“中国奇迹”。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开始逐步突显出许多负面问题,比如收入分配格局失重、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差距扩大等结构性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特征。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支撑我国过去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技术后发红利”以及“体制变革红利”等正面因素正在衰退和消失,按照现有研究所表叫的经济发展现实规律,人均GDP刚刚超过4000美元的我国很有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由此,如何从非平衡和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包容性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其次,实现对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核心。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贸易体。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年,我国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将上升到16.9%,与美国的差距将缩小到1.4个百分点,我国与美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两个“极点”。虽然我国经济的人均相对总量还远远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是巨大的绝对经济规模使得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经济影响力开始逐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过去30多年,我国能够轻松享受全球化分工带来的“斯密增长”,但是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我国要保留现有的“分工存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创造新的生产份额了。可以预见,我国在仍然没有进入富裕国家行列的情况下将担负更多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责任,如何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主导实现包容性发展,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
如何实现国内经济包容性发展
针对我国现实面临的内外问题,以包容性发展作为战略导向,应该从多个层次改变过去的内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多个层次实现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内经济包容性发展要实现三类发展,即个人公平发展、部门协调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
第一,实现个人公平发展,即实现个人同等参与经济发展进程和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普惠共享,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合理的要素报酬机制;并大力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社保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则要从长远出发,让更多的人自由选择地更好加入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社会就业和人的自我实现。
第二,实现经济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即建立合乎要素结构和持续性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正确处理三次产业之间的關系,在实现工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形成结构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快攀升全球产业链,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即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机会均等和经济差距缩小。首先,要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分工格局,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同时,要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居民所享受的公共产品的差距,实现各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控制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协调。
如何实现对外经济包容性发展
对外经济包容性发展则要实现四类发展,即与发达国家共赢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协调发展、与资源型国家互补发展、与贫困国家对接发展。
第一,要调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關系,继续实现共赢发展。随着外部市场需求难以持续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扩大出口”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现行的贸易分工關系和经济交往方式都难以持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要实现和发达国家的共赢发展,就必须加强在技术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而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分工,通过扩大从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和加快形成国际技术联盟,构建新的互利发展模式。
第二,要积极与新兴市场国家开展紧密合作,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GDP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新兴经济体在世界GDP总量中的比重将突破一半,达到52%。我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在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上具有某些类似的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双方加强协作,争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携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模式,并加强低碳经济领域的合作,构筑协调发展的经济關系。
第三,要加快与资源型国家形成互补经济關系的长效机制,实现互补发展。从长期来看,全球资源短缺现象将成为常态,资源型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将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我国要逐步推进与资源型国家建立资源供应的长效机制,并加快“走出去”开发资源的步伐,最终形成与资源型国家的互补发展。第四,要将对外援助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实现与贫困国家的对接发展。要积极推进对外援助,并帮助贫困国家加强经济能力建设,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商品出口;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与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贫困国家之间的对接发展。
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提出,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之后,这一词汇立刻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媒体關注的焦点。今年4月14~16日召开的“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更是将主题设定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区域内以及全球经济共享发展的愿景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是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内涵
“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它是在世界银行早期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共享式增长”等概念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发展主题。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概念不同,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普惠穷困群体,而且要对中产阶级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质上来说,包容性发展概念是一个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嬗变。因此,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模糊的地方。但是,就现在人们对包容性发展的认识而言,应该对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正确理解。首先,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并不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其实质包含两个层面:从公平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提倡的是所有个体分享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从效率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则暗含了通过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战略实施覆盖的范围出发,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一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和共享发展,更包括了全球不同地域的个体享有平等的经济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为什么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首先,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方针,实施了非平衡发展战略,通过战略性产业政策使生产要素向出口部门集聚,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沿海开放战略,加速释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由此创造了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的“中国奇迹”。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开始逐步突显出许多负面问题,比如收入分配格局失重、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差距扩大等结构性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特征。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支撑我国过去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技术后发红利”以及“体制变革红利”等正面因素正在衰退和消失,按照现有研究所表叫的经济发展现实规律,人均GDP刚刚超过4000美元的我国很有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由此,如何从非平衡和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包容性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其次,实现对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核心。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贸易体。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年,我国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将上升到16.9%,与美国的差距将缩小到1.4个百分点,我国与美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两个“极点”。虽然我国经济的人均相对总量还远远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是巨大的绝对经济规模使得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经济影响力开始逐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过去30多年,我国能够轻松享受全球化分工带来的“斯密增长”,但是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我国要保留现有的“分工存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创造新的生产份额了。可以预见,我国在仍然没有进入富裕国家行列的情况下将担负更多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责任,如何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主导实现包容性发展,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
如何实现国内经济包容性发展
针对我国现实面临的内外问题,以包容性发展作为战略导向,应该从多个层次改变过去的内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多个层次实现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内经济包容性发展要实现三类发展,即个人公平发展、部门协调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
第一,实现个人公平发展,即实现个人同等参与经济发展进程和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普惠共享,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合理的要素报酬机制;并大力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社保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则要从长远出发,让更多的人自由选择地更好加入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社会就业和人的自我实现。
第二,实现经济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即建立合乎要素结构和持续性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正确处理三次产业之间的關系,在实现工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形成结构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快攀升全球产业链,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即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机会均等和经济差距缩小。首先,要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分工格局,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同时,要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居民所享受的公共产品的差距,实现各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控制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协调。
如何实现对外经济包容性发展
对外经济包容性发展则要实现四类发展,即与发达国家共赢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协调发展、与资源型国家互补发展、与贫困国家对接发展。
第一,要调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關系,继续实现共赢发展。随着外部市场需求难以持续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扩大出口”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现行的贸易分工關系和经济交往方式都难以持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要实现和发达国家的共赢发展,就必须加强在技术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而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分工,通过扩大从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和加快形成国际技术联盟,构建新的互利发展模式。
第二,要积极与新兴市场国家开展紧密合作,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GDP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新兴经济体在世界GDP总量中的比重将突破一半,达到52%。我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在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上具有某些类似的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双方加强协作,争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携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模式,并加强低碳经济领域的合作,构筑协调发展的经济關系。
第三,要加快与资源型国家形成互补经济關系的长效机制,实现互补发展。从长期来看,全球资源短缺现象将成为常态,资源型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将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我国要逐步推进与资源型国家建立资源供应的长效机制,并加快“走出去”开发资源的步伐,最终形成与资源型国家的互补发展。第四,要将对外援助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实现与贫困国家的对接发展。要积极推进对外援助,并帮助贫困国家加强经济能力建设,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商品出口;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与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贫困国家之间的对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