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教育也在走向未来,基于“未来教室”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应运而生。面对纷至沓来的碎片化信息和新兴的网络技术手段,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而合理地巧用新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采集数据,共享远程课堂,着力打造灵动开放的历史课堂,回归教育的本质,助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未来教室;初中历史教育;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19-03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顺应了互联网 时代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渐到来,各类移动多媒体网络终端使我们进一步习惯于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学习和生活。如百度阅读等电子阅读,懒人听讲座、百度作业帮、纳米盒等学习软件的运用,网上远程课程的学习等等。苏州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坚持“以建为主”和“以用为本”双促进、双推动,2013年6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用创新示范区”正式在苏州挂牌,以全面打造未来教室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强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管理。
目前关于“未来教室”存在多种定义,但都强调了未来教室是利用网络媒体和新兴技术手段创建的一个能促进教与学的智能化环境,应该是教学与信息化从整合走向融合创新的载体。与以往课堂上使用的PPT教学、白板教学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智能教学更多地使学科教学从课堂走向学生生活,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应该走向何方?是拘泥于课堂上的“丰富多彩”,还是走向历史大教育的核心?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历史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德立魂是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走向未来的历史教育应坚守原则,向传统致敬,向未来前进,破茧成蝶。
一、利用新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形神共聚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网络资源与高速的信息传输,逐步打破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局限,课堂由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比重进一步降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重在与学生对话交流,帮助他们自主建构个性化的知识。
苏州目前采用的“未来教室”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主要包括电子双板教学平台与学生应答两大系统。“双板”不仅具备随时随处板书、课堂笔记保存的功能,利用双板,还可以将问题贯穿于展示的学习资源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可以围绕主题,利用双板一面呈现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系列问题,一面展示长征时期的形势图,教师或学生在讲解中随时标注时间、地点、事件等等,学生可以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找到长征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的艰辛与坚持。
利用双板展示还可以图文并茂,更好地实现意义的关联。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利用双板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将15世纪、19世纪的中英两国进行比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探究中外发展差距的原因:英国在400年期间发生了什么,才有如此大的变化?英国到底是如何壮大的?这样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深入的思考。
学生从互联网等途径获得丰富的、碎片化的历史信息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的“定向点”,然后围绕“定向点”设计学习情境,挖掘学习资源,建构学习策略。教师在课堂上重在引导与提示,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将学生获得的信息有机“糅合”起来,形成符合逻辑的知识链条。还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利用双板,一面播放编辑后的英国革命的视频资料,一面呈现以时间为线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找出重要事件及意义,小组讨论,做成时间轴。利用未来教室的应答系统,每个小组将答案上传至教师平台,师生共同进行评析。这样,便实现了师生及时的互动交流与信息传递,形成了较为深刻的知识理解。
二、整合网络资源,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可以说信手拈来,其中的可信度及采用度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筛选与鉴别。教师要考虑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与重点等等,不必求多,而应求精,为教学服务。要特别关注对思维能力培养有帮助的史料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发挥未来教室“交互性”的教学优势。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君主立宪制也是本课的难点,但课文并没有具体说明,学生在百度上可以找到这一概念的解释,但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知的封建制度与君主立宪制进行对比分析,引用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谚语或格言,如英国人的谚语:“穷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中国君主的信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重新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发现制度的差异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未来教室的智能环境具有网络化、延伸化的特点,对历史教学设计提出了开放性、探究性的要求。教师在学习资源与历史问题的择选与设计时,必须将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联,帮助学生进行开放、多元、可持续的探究。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进行史料的收集,看看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实行了这一制度,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推进了哪些形式的政治体制,试着找出其中的异同。这是课堂教学内涵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也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共享远程课堂,提升历史教育魅力
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利用技术途径和贴切的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更要注重在这一过程中運用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与意义的建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未来教室环境中,可以更好地重现历史的情境。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战争形势图、反法西斯联盟的盟约内容、雅尔塔会议的协议条款等等,和学生一起重温并分析二战取胜的经过和原因;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广岛长崎原子弹投射视频片段,感受战争的残酷;联系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行为,进一步探讨二战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点燃。
未来教室有远程课堂同步的功能,不局限于本课堂的师生,多个课堂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同步上课、同步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平板将意见反馈到教师的主屏上,教师可以筛选一些进行点评;也可以在课后的线上讨论时将意见反馈到相应的讨论群中,师生共议;还可以将本课的某些片断或者重点内容做成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学习,并且与师生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在这样的教学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教学也更加民主开放,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实时监控数据,助力评价方式的转变
未来教室的应答系统能及时呈现出课堂测试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的数据,及时进行相应的补救或者深化,调整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教学的进度。
未来教室的录播功能能够记录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所有对话与活动,这些不仅可以成为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行为改进的依据,也促成了学生学业评价的改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进行自我观察,评判预设与生成的效果,然后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及时调整。这些也可以作为集体教研的一个素材,通过共同观察,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可以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不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进步情况与贡献力等等。历史课堂上,教师不是历史事件的搬运工,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走向未来的陪伴者与导游,如果仍然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很可能会将历史教育引向歧途。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未来教室;初中历史教育;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19-03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顺应了互联网 时代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渐到来,各类移动多媒体网络终端使我们进一步习惯于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学习和生活。如百度阅读等电子阅读,懒人听讲座、百度作业帮、纳米盒等学习软件的运用,网上远程课程的学习等等。苏州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坚持“以建为主”和“以用为本”双促进、双推动,2013年6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用创新示范区”正式在苏州挂牌,以全面打造未来教室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强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管理。
目前关于“未来教室”存在多种定义,但都强调了未来教室是利用网络媒体和新兴技术手段创建的一个能促进教与学的智能化环境,应该是教学与信息化从整合走向融合创新的载体。与以往课堂上使用的PPT教学、白板教学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智能教学更多地使学科教学从课堂走向学生生活,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应该走向何方?是拘泥于课堂上的“丰富多彩”,还是走向历史大教育的核心?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历史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德立魂是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走向未来的历史教育应坚守原则,向传统致敬,向未来前进,破茧成蝶。
一、利用新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形神共聚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网络资源与高速的信息传输,逐步打破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局限,课堂由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比重进一步降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重在与学生对话交流,帮助他们自主建构个性化的知识。
苏州目前采用的“未来教室”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主要包括电子双板教学平台与学生应答两大系统。“双板”不仅具备随时随处板书、课堂笔记保存的功能,利用双板,还可以将问题贯穿于展示的学习资源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可以围绕主题,利用双板一面呈现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系列问题,一面展示长征时期的形势图,教师或学生在讲解中随时标注时间、地点、事件等等,学生可以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找到长征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的艰辛与坚持。
利用双板展示还可以图文并茂,更好地实现意义的关联。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利用双板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将15世纪、19世纪的中英两国进行比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探究中外发展差距的原因:英国在400年期间发生了什么,才有如此大的变化?英国到底是如何壮大的?这样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深入的思考。
学生从互联网等途径获得丰富的、碎片化的历史信息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的“定向点”,然后围绕“定向点”设计学习情境,挖掘学习资源,建构学习策略。教师在课堂上重在引导与提示,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将学生获得的信息有机“糅合”起来,形成符合逻辑的知识链条。还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利用双板,一面播放编辑后的英国革命的视频资料,一面呈现以时间为线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找出重要事件及意义,小组讨论,做成时间轴。利用未来教室的应答系统,每个小组将答案上传至教师平台,师生共同进行评析。这样,便实现了师生及时的互动交流与信息传递,形成了较为深刻的知识理解。
二、整合网络资源,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可以说信手拈来,其中的可信度及采用度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筛选与鉴别。教师要考虑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与重点等等,不必求多,而应求精,为教学服务。要特别关注对思维能力培养有帮助的史料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发挥未来教室“交互性”的教学优势。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君主立宪制也是本课的难点,但课文并没有具体说明,学生在百度上可以找到这一概念的解释,但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知的封建制度与君主立宪制进行对比分析,引用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谚语或格言,如英国人的谚语:“穷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中国君主的信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重新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发现制度的差异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未来教室的智能环境具有网络化、延伸化的特点,对历史教学设计提出了开放性、探究性的要求。教师在学习资源与历史问题的择选与设计时,必须将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联,帮助学生进行开放、多元、可持续的探究。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进行史料的收集,看看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实行了这一制度,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推进了哪些形式的政治体制,试着找出其中的异同。这是课堂教学内涵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也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共享远程课堂,提升历史教育魅力
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利用技术途径和贴切的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更要注重在这一过程中運用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与意义的建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未来教室环境中,可以更好地重现历史的情境。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战争形势图、反法西斯联盟的盟约内容、雅尔塔会议的协议条款等等,和学生一起重温并分析二战取胜的经过和原因;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广岛长崎原子弹投射视频片段,感受战争的残酷;联系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行为,进一步探讨二战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点燃。
未来教室有远程课堂同步的功能,不局限于本课堂的师生,多个课堂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同步上课、同步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平板将意见反馈到教师的主屏上,教师可以筛选一些进行点评;也可以在课后的线上讨论时将意见反馈到相应的讨论群中,师生共议;还可以将本课的某些片断或者重点内容做成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学习,并且与师生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在这样的教学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教学也更加民主开放,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实时监控数据,助力评价方式的转变
未来教室的应答系统能及时呈现出课堂测试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的数据,及时进行相应的补救或者深化,调整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教学的进度。
未来教室的录播功能能够记录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所有对话与活动,这些不仅可以成为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行为改进的依据,也促成了学生学业评价的改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进行自我观察,评判预设与生成的效果,然后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及时调整。这些也可以作为集体教研的一个素材,通过共同观察,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可以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不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进步情况与贡献力等等。历史课堂上,教师不是历史事件的搬运工,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走向未来的陪伴者与导游,如果仍然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很可能会将历史教育引向歧途。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