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
中国科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协助主持世界银行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综合资源立法的前期研究”;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专家咨询团工作期间,组织完成有关环境、信息系统、安全卫生等八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参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水利部主持的《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有关生态经济建设部分编制工作。参加完成的“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若干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成果获中国科学院1999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3年4月,我们中心成立刚一个多月,当时正值北京“非典”肆虐,急需空气净化设备。4月23日,我们紧急组织清华同方、中科凯澜等高新技术企业,全力研发具有持续杀灭病原菌及病毒的新型空气净化器。仅用1周时间,产品样机就研制完成,2周后,样机通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3周后即向小汤山医院、海淀医院等非典指定医院捐赠了50台设备。徐云主任首先向记者回忆了中关村国际环保促进中心成立之初的情形,“这是我们所建立的产业动态联盟第一次显现出它的力量。”
产业动态联盟,1+1+1>>3
2002年底,当时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的徐云——这位6年前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毕业的博士生,凭借自己对中国环境能源问题和环保科技与资本、市场需求的深刻体察,萌生了一个设想:何不凭借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优势,搭建一个技术、资金、管理、信息等资源共享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国际与国内、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市场之间的融资渠道,推进环保与新能源(节能)科技的研发与推广?
该设想得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全力支持。2003年3月17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起成立了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的环保领域新型促进平台——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成立了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促进中心),徐云博士出任主任和董事长。围绕节能环保,徐云博士开始向记者介绍产业动态联盟。
“现在的全球竞争,是多元化资源有效整合产生超强生产力的竞争。我国的节能环保问题实际上是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综合问题。节能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集成多方面的资源,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以及产业化组织形态与高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尤其是需要采取创新的组织形式,有效促进技术——资本——市场的充分结合,最重要的创新应是联盟、协作。产业动态联盟通过核心能力的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反应,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在合作竞争中表现出风险不守恒规律,能够很好地规避项目风险。产业动态联盟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发挥‘1+1+1远远大于3’的极大优势。”
比如,围绕具体的节能环保项目或工程,促进中心可以将解决该项目或工程节能环保问题所涉及到的技术提供商、资金提供商和市场运作方联合起来,作为共同招标体,联合完成该项目或工程。这种联盟是动态的,针对不同的项目,联盟成员的组合也会不同。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联盟成员也会因技术落后而与联盟自然脱离。
多个产业动态联盟竞显身手
促进中心成立仅两个月,就联合制造出能为战胜“非典”作出贡献的新型空气净化器。初战告捷,让徐云博士看到了“多兵种联合作战”奇效:节能环保本身涉及多个学科,其研发需要足够的风险资金,推广应用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多领域、多部门的产学研联合作业势在必行。在徐云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几年间,产业动态联盟越来越强地显示出它的效果。
2003年11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等,成立了“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该联盟2004年承担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城市污泥在建材领域应用研究科技计划》的中试项目,完成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1500吨污泥的干化处理,并利用干化的污泥渣完成了烧制3000吨水泥的中试目标,该联盟研发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承担中关村科技园区重大创新项目——“城市污泥新型干燥系统”,污泥热干化处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较好的方式一,国际上较普遍采用。由于国外进口的干化处置设备成本及后期运营费用均较高,目前我国只有很少城市和地区采用国外设备。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发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将大大降低应用成本,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006年之10月完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状况调查报告》,2007年5月建设部批准主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标准》工作。
2004年9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单位,发起成立“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2006年该联盟和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联合主编的《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规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室内空气卫生质量要求》(DB11/409—2007),通过专家评审,已于2007年1月11日发布,3月15日实施。该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必将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有效促进清新空气产业的发展,并保障人民的健康。专家们认为“这个标准虽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但在全国是第一个。”2003年,由促进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单位共同编制了《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应用技术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审查通过,并于10月1日在全国开始实施。2004年3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总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污水治理项目联合体”,参与北京柳荫公园“柳荫湖水体水质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利用城市管网污水,将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在满足湖体景观用水之外,剩余部分还用于园林绿化、道路喷洒等。该工程已于2005年8月通过验收,对北京乃至全国的城区小流域污染水体治理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性。2007年3月,促进中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组织实施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不仅解决了入园企业环境区域限批的难题,同时还为园区绿化、洗车及景观用水等提供了可靠的中水,提高了污水的再利用程度与范围,改善了园区的生态环境。 2005年5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节能协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关村新能源技术(热泵)应用联盟”。2006年12月,该联盟实施的“清河宝晟里住宅小区再生水热泵系统示范工程(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和“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项目(总供冷、供热建筑面积约41.3万平方米)”均已竣工。
2007年6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等23家科研院所、国内高校发起成立了“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联盟本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开展节能与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结合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及BOT或准BOT等服务模式,促进节能与环保机制转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联盟还将就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领域展开科技攻关,推广环保和节能的成熟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动有关技术标准的制定。该联盟分别配合国务院办公厅、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参与了“国办机关节约型办公区”和“人民大会堂节能改造与环境质量改善”示范工程的建设。
目前,根据环保能源产业投资巨大、经济回报慢等特点,为促进环保与节能技术的交流、研究和推广工作,促进中心正在积极倡导和发起成立“中关村国际环保基金会”。促进中心希望通过该基金会在国际范围内筹集基金、遴选先进环保、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中外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科技—资本—市场”联动
从2003年3月创立至今的近5年间,促进中心之所以能够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大量工作,产业动态联盟这种组织创新模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徐云博士将其归结为:产业动态联盟,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了“科技一资本一市场”联动的创新型产业化服务体系,促使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导向型”走向“创新导向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所面临的节能环保难题。
具体而言,徐云博士总结了以下几条主要经验:第一,促进中心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公益性特点。促进中心是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支持成立的一个独立法人。因此,一方面,中心能够完全按照现代企业运作的方式来运营;另一方面,作为沟通企业和政府、沟通企业与企业的中立机构和产业联盟牵头机构,促进中心又能够很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在牵头组织产业联盟及后来的联盟工作中,具备科学性、公正性和公益性。
第二,促进中心组织的产业动态联盟形式灵活、反应敏捷。产业动态联盟为把握某一个特定的节能、环保市场机会而进行结合。市场机会一旦出现,联盟便立即提供“规划方案编制一适宜技术筛选一组织全面实施一协助项目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综合服务。同时,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联盟中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企业又可以再次组合。
第三,联盟能够集思广益,创造新型市场。通过联盟的集体智慧,帮助中小企业洞悉市场先机,创造新型市场,并引导企业培育并发展相关产业。
第四,联盟能够实现竞争力互补效应。联盟成员分布比较广泛,突出了不同行业产业链及成员间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原则,“官—产—学—研—市”结合,形成竞争优势。
第五,联盟成员间既相互约束又相对独立,各联盟成员通过合同、契约、协议等方式,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但不存在隶属关系,保持了成员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活力。
通过文化意识传播推动全民参与节能环保
徐云博士指出,节能减排的社会基础是全民参与,全社会节能环保的水平取决于全民节能环保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反映了人们对节能环保问题的认识水平和为此采取行动的自觉程度。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推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而节能环保政策的制订出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传播普及先进的节能环保知识和理念,也是我们中心应尽的职责。”
2004年7月,促进中心编辑出版了《绿色新概念——21世纪经济与环境发展大趋势》一书,介绍有关循环型社会、绿色GDP等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
同年,与空军蓝天儿童艺术团等联合推出大型儿童环保科幻歌舞剧“哪吒与金翅鸟”,宣传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环境理念;
2005年7月,由促进中心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一书,被业内人士誉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及时雨”;
2006年3月,由促进中心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谁能驱动中国——国际能源危机与中国方略》;
2006年4月,促进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联合编辑出版《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由促进中心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农村能源与环保战略》;
2007年7月,促进中心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联合编辑出版《水系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此外,为了提高民族干部的节能环保意识、节能环保管理水平,2005年12月,促进中心与中央民族干部管理学院、芬兰SYKLI环境学院等共同组织了首次“中国民族地区民族领导干部芬兰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通过专家授课、参观环境企业等形式,使10多个民族的干部,了解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环保技术及先进的环保理念,提高了民族地区干部节能环保管理水平。
徐云博士最后总结:“我们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机构,坚持‘传播先进的环境科学意识,推广事宜的循环经济技术,提供同步的集成商务服务,解决现实的环保能源问题’的宗旨,按照‘产业研究、资源整合、创投促进、联盟推进、工程示范、市场推广’的工作原则,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宜国情的产业联合促进模式,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中国科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协助主持世界银行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综合资源立法的前期研究”;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专家咨询团工作期间,组织完成有关环境、信息系统、安全卫生等八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参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水利部主持的《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有关生态经济建设部分编制工作。参加完成的“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若干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成果获中国科学院1999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3年4月,我们中心成立刚一个多月,当时正值北京“非典”肆虐,急需空气净化设备。4月23日,我们紧急组织清华同方、中科凯澜等高新技术企业,全力研发具有持续杀灭病原菌及病毒的新型空气净化器。仅用1周时间,产品样机就研制完成,2周后,样机通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3周后即向小汤山医院、海淀医院等非典指定医院捐赠了50台设备。徐云主任首先向记者回忆了中关村国际环保促进中心成立之初的情形,“这是我们所建立的产业动态联盟第一次显现出它的力量。”
产业动态联盟,1+1+1>>3
2002年底,当时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的徐云——这位6年前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毕业的博士生,凭借自己对中国环境能源问题和环保科技与资本、市场需求的深刻体察,萌生了一个设想:何不凭借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优势,搭建一个技术、资金、管理、信息等资源共享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国际与国内、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市场之间的融资渠道,推进环保与新能源(节能)科技的研发与推广?
该设想得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全力支持。2003年3月17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起成立了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的环保领域新型促进平台——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成立了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促进中心),徐云博士出任主任和董事长。围绕节能环保,徐云博士开始向记者介绍产业动态联盟。
“现在的全球竞争,是多元化资源有效整合产生超强生产力的竞争。我国的节能环保问题实际上是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综合问题。节能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集成多方面的资源,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以及产业化组织形态与高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尤其是需要采取创新的组织形式,有效促进技术——资本——市场的充分结合,最重要的创新应是联盟、协作。产业动态联盟通过核心能力的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反应,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在合作竞争中表现出风险不守恒规律,能够很好地规避项目风险。产业动态联盟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发挥‘1+1+1远远大于3’的极大优势。”
比如,围绕具体的节能环保项目或工程,促进中心可以将解决该项目或工程节能环保问题所涉及到的技术提供商、资金提供商和市场运作方联合起来,作为共同招标体,联合完成该项目或工程。这种联盟是动态的,针对不同的项目,联盟成员的组合也会不同。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联盟成员也会因技术落后而与联盟自然脱离。
多个产业动态联盟竞显身手
促进中心成立仅两个月,就联合制造出能为战胜“非典”作出贡献的新型空气净化器。初战告捷,让徐云博士看到了“多兵种联合作战”奇效:节能环保本身涉及多个学科,其研发需要足够的风险资金,推广应用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多领域、多部门的产学研联合作业势在必行。在徐云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几年间,产业动态联盟越来越强地显示出它的效果。
2003年11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等,成立了“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该联盟2004年承担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城市污泥在建材领域应用研究科技计划》的中试项目,完成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1500吨污泥的干化处理,并利用干化的污泥渣完成了烧制3000吨水泥的中试目标,该联盟研发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承担中关村科技园区重大创新项目——“城市污泥新型干燥系统”,污泥热干化处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较好的方式一,国际上较普遍采用。由于国外进口的干化处置设备成本及后期运营费用均较高,目前我国只有很少城市和地区采用国外设备。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发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将大大降低应用成本,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006年之10月完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状况调查报告》,2007年5月建设部批准主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标准》工作。
2004年9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单位,发起成立“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2006年该联盟和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联合主编的《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规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室内空气卫生质量要求》(DB11/409—2007),通过专家评审,已于2007年1月11日发布,3月15日实施。该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必将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有效促进清新空气产业的发展,并保障人民的健康。专家们认为“这个标准虽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但在全国是第一个。”2003年,由促进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单位共同编制了《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应用技术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审查通过,并于10月1日在全国开始实施。2004年3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总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污水治理项目联合体”,参与北京柳荫公园“柳荫湖水体水质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利用城市管网污水,将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在满足湖体景观用水之外,剩余部分还用于园林绿化、道路喷洒等。该工程已于2005年8月通过验收,对北京乃至全国的城区小流域污染水体治理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性。2007年3月,促进中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组织实施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不仅解决了入园企业环境区域限批的难题,同时还为园区绿化、洗车及景观用水等提供了可靠的中水,提高了污水的再利用程度与范围,改善了园区的生态环境。 2005年5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节能协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关村新能源技术(热泵)应用联盟”。2006年12月,该联盟实施的“清河宝晟里住宅小区再生水热泵系统示范工程(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和“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项目(总供冷、供热建筑面积约41.3万平方米)”均已竣工。
2007年6月,促进中心联合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等23家科研院所、国内高校发起成立了“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联盟本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开展节能与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结合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及BOT或准BOT等服务模式,促进节能与环保机制转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联盟还将就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领域展开科技攻关,推广环保和节能的成熟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动有关技术标准的制定。该联盟分别配合国务院办公厅、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参与了“国办机关节约型办公区”和“人民大会堂节能改造与环境质量改善”示范工程的建设。
目前,根据环保能源产业投资巨大、经济回报慢等特点,为促进环保与节能技术的交流、研究和推广工作,促进中心正在积极倡导和发起成立“中关村国际环保基金会”。促进中心希望通过该基金会在国际范围内筹集基金、遴选先进环保、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中外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科技—资本—市场”联动
从2003年3月创立至今的近5年间,促进中心之所以能够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大量工作,产业动态联盟这种组织创新模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徐云博士将其归结为:产业动态联盟,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了“科技一资本一市场”联动的创新型产业化服务体系,促使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导向型”走向“创新导向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所面临的节能环保难题。
具体而言,徐云博士总结了以下几条主要经验:第一,促进中心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公益性特点。促进中心是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支持成立的一个独立法人。因此,一方面,中心能够完全按照现代企业运作的方式来运营;另一方面,作为沟通企业和政府、沟通企业与企业的中立机构和产业联盟牵头机构,促进中心又能够很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在牵头组织产业联盟及后来的联盟工作中,具备科学性、公正性和公益性。
第二,促进中心组织的产业动态联盟形式灵活、反应敏捷。产业动态联盟为把握某一个特定的节能、环保市场机会而进行结合。市场机会一旦出现,联盟便立即提供“规划方案编制一适宜技术筛选一组织全面实施一协助项目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综合服务。同时,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联盟中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企业又可以再次组合。
第三,联盟能够集思广益,创造新型市场。通过联盟的集体智慧,帮助中小企业洞悉市场先机,创造新型市场,并引导企业培育并发展相关产业。
第四,联盟能够实现竞争力互补效应。联盟成员分布比较广泛,突出了不同行业产业链及成员间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原则,“官—产—学—研—市”结合,形成竞争优势。
第五,联盟成员间既相互约束又相对独立,各联盟成员通过合同、契约、协议等方式,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但不存在隶属关系,保持了成员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活力。
通过文化意识传播推动全民参与节能环保
徐云博士指出,节能减排的社会基础是全民参与,全社会节能环保的水平取决于全民节能环保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反映了人们对节能环保问题的认识水平和为此采取行动的自觉程度。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推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而节能环保政策的制订出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传播普及先进的节能环保知识和理念,也是我们中心应尽的职责。”
2004年7月,促进中心编辑出版了《绿色新概念——21世纪经济与环境发展大趋势》一书,介绍有关循环型社会、绿色GDP等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
同年,与空军蓝天儿童艺术团等联合推出大型儿童环保科幻歌舞剧“哪吒与金翅鸟”,宣传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环境理念;
2005年7月,由促进中心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一书,被业内人士誉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及时雨”;
2006年3月,由促进中心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谁能驱动中国——国际能源危机与中国方略》;
2006年4月,促进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联合编辑出版《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由促进中心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农村能源与环保战略》;
2007年7月,促进中心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联合编辑出版《水系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此外,为了提高民族干部的节能环保意识、节能环保管理水平,2005年12月,促进中心与中央民族干部管理学院、芬兰SYKLI环境学院等共同组织了首次“中国民族地区民族领导干部芬兰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通过专家授课、参观环境企业等形式,使10多个民族的干部,了解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环保技术及先进的环保理念,提高了民族地区干部节能环保管理水平。
徐云博士最后总结:“我们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机构,坚持‘传播先进的环境科学意识,推广事宜的循环经济技术,提供同步的集成商务服务,解决现实的环保能源问题’的宗旨,按照‘产业研究、资源整合、创投促进、联盟推进、工程示范、市场推广’的工作原则,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宜国情的产业联合促进模式,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