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一方面,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控制信息的难度,挑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到等消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以求各高校能克服其负面效应,主动应对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033-01
一、新媒体的概念,形式及特征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的“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首先,新媒体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次,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旧”来说的,正如报纸相对于图书是“新”,广播相对于报刊是“新”等。最后,新媒体在原有基础上借助数字信息技术,网络科技技术,最终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传播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形式,包括论坛,博客等互联网新媒体;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电视新媒体;也包括手机,QQ,飞信,微博,微信等通讯新媒体。这些不同形式的新媒体普遍得到大众的喜爱。对于新媒体的特征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普遍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便捷性、个性化、虚拟性等为最基本的特征。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不少专家曾提出:新媒体将是一把“双刃剑”。毋庸置疑,新媒体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给当代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消极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能自由并大量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无屏障的状态。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辨别信息内容的真伪,从而吸收了不好的思想观念,道理行为,最终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国内外反动势力利用新媒体在高校中传播来有偏向性的意识形态信息,攻击和诋毁我国的制度,法治等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想和信仰。敌对势力通过这种文化渗透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譬如,国外一些近代思潮如享乐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等在高校广泛传播。这些思想观念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使他们贪图享乐,崇尚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大学生随时时刻都可以接触网络,接收到这些不良的信息,并从中慢慢地的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新媒体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模糊,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这种潜移默化地认知方式剥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选择,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虚拟空间的强制性影响。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讲课、报告、开会等灌输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教授的地位,大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育形式单一且枯燥,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的情绪,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多样,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主动性更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遗憾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无须质疑,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三)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权和权威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都是通过教育工作者以授课,讲座,班会等方式。传统教育工作者比大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一直把握着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权,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每天都主动接收着海量性和多样性的信息内容,大多时候比教育工作者了解的信息更早,更多,更深,甚至出现教育工作者对前来询问的大学生所讲的事情闻所未闻的尴尬局面。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教育工作者仍遵循之前的教育模式,满足于当前的专业知识水平,忽视学习新媒体技术的意识,缺乏接收新鲜事物的主动性,慢慢地呈现出处于劣势的局面。由于教育工作者不再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一方面,他们所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另一方面,他们也很难把握和跟上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的主导权慢慢被弱化,树立的“百科全书”般的学者权威也慢慢被弱化。这些都是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消极影响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 汪馨兰,戴钢书. 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3] 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高校理论战线,2009(06).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033-01
一、新媒体的概念,形式及特征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的“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首先,新媒体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次,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旧”来说的,正如报纸相对于图书是“新”,广播相对于报刊是“新”等。最后,新媒体在原有基础上借助数字信息技术,网络科技技术,最终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传播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形式,包括论坛,博客等互联网新媒体;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电视新媒体;也包括手机,QQ,飞信,微博,微信等通讯新媒体。这些不同形式的新媒体普遍得到大众的喜爱。对于新媒体的特征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普遍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便捷性、个性化、虚拟性等为最基本的特征。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不少专家曾提出:新媒体将是一把“双刃剑”。毋庸置疑,新媒体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给当代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消极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能自由并大量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无屏障的状态。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辨别信息内容的真伪,从而吸收了不好的思想观念,道理行为,最终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国内外反动势力利用新媒体在高校中传播来有偏向性的意识形态信息,攻击和诋毁我国的制度,法治等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想和信仰。敌对势力通过这种文化渗透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譬如,国外一些近代思潮如享乐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等在高校广泛传播。这些思想观念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使他们贪图享乐,崇尚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大学生随时时刻都可以接触网络,接收到这些不良的信息,并从中慢慢地的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新媒体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模糊,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这种潜移默化地认知方式剥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选择,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虚拟空间的强制性影响。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讲课、报告、开会等灌输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教授的地位,大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育形式单一且枯燥,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的情绪,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多样,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主动性更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遗憾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无须质疑,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三)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权和权威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都是通过教育工作者以授课,讲座,班会等方式。传统教育工作者比大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一直把握着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权,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每天都主动接收着海量性和多样性的信息内容,大多时候比教育工作者了解的信息更早,更多,更深,甚至出现教育工作者对前来询问的大学生所讲的事情闻所未闻的尴尬局面。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教育工作者仍遵循之前的教育模式,满足于当前的专业知识水平,忽视学习新媒体技术的意识,缺乏接收新鲜事物的主动性,慢慢地呈现出处于劣势的局面。由于教育工作者不再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一方面,他们所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另一方面,他们也很难把握和跟上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的主导权慢慢被弱化,树立的“百科全书”般的学者权威也慢慢被弱化。这些都是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消极影响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 汪馨兰,戴钢书. 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3] 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高校理论战线,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