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在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力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生活化实验导入、生活化情境教学、生活化材料选择、生活化课外活动、生活化实践作业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促进生活化思维发展的初中科学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发展;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確规定科学课程应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学习的目的是提高科学素养,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即提升生活化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其领悟到知识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学会自主探索与发现,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生活化实验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导入教学是开启教学这一新乐章的前奏,对于乐章的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生活化的导入设计,可以瞬间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期待感,使其满怀期待迎接教学活动,为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铺垫。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这一内容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实验:A、将筷子插入水中,发现筷子“断折”;B、往碗中加水,原本看不见的硬币随着水面上升又看见了:C、透过一块不太平整的玻璃看一条直线,发现直线变弯了等生活化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来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在这些现象中,光还沿直线传播吗?光的传播路径发生改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启发以及对旧知的了解,同学们能比较轻松地感悟:当介质发生变化时,光的传播途径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发生折射,很顺利把开展”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内化为学生的需求,激发探究的热情和效率,进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生活化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法是新时代各大中小学校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同学们营造真实的体验环境,帮助其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去直观的感受科学现象,使其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与发散。结合现实生活来构建教学情境,可以给同学们身临其境之感,调动他们的感知能力与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思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女锻炼与提升[1]。例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一张纸”、“一把刻度尺”等生活中的物体制造点声音出来,再让学生一边齐唱校歌,一边用手触摸喉咙声带位置,感受声带的振动。通过创设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点?”让他们在情境中自行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同学们在探索中发现“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使其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科学规律,探寻到声音的源头,为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对科学学习有更大的激情,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初中科学知识的活力与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课堂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三、生活化材料选择,提高实验兴趣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不仅限定了实验器材,而且规定了实验的操作步骤,极大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力,也削减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选取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该实验探究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进行《氧化和燃烧》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材料如苹果、棉花、水、酒精、酒精灯、火柴、镊子、铁片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氧化与燃烧实验的探索。如在进行“氧化”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刀将苹果分割成两半,将其放置在空气中,引导学生对苹果进行观察,看一看切开的苹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直接的观察,很轻易便能看出苹果在空气中变黄,继而引出“氧化反应”这一现象。针对“燃烧”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沾了水与沾了酒精的棉花隔铁片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两个棉花球燃烧情况。通过对两种棉球的对比可以看出酒精棉球更易发生燃烧,进而探索出“燃烧”所需条件。选用生活材料开展实验,能使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四、生活化课外活动,提高创新思维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主阵地,那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就是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助推器”,更是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生长点。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来进行家庭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平衡》的有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兴趣活动课,开展挑战性活动:如何利用一个支架、一带刻度的均匀木条,一把量程为5牛的弹簧测力计测出一瓶2.5升的大可乐的重力?请阐述实验方案并记录数据,比一比,哪组同学测量最准确?并引导学生分析测量不够准确的主要因素?
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所学科学知识、技能有了用武之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积极思考,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五、生活化实践作业,锻炼生活思维
传统作业只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记忆和巩固,对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意义不大。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来进行生活化作业的设置,即能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不可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植物的营养繁殖后,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开展“扦插”、“嫁接”等实践活动,要求把各个环节进行拍照并上传到班级钉钉群。一段时间后,把扦插、嫁接成功的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不成功的同学,利用其拍摄的各阶段照片,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实践作业,学生对扦插、嫁接的要求:为什么要选择有芽的枝条?为什么留少量叶?下端要削成什么形状?为什么?嫁接时为什么必须让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相帖?什么是形成层?等问题都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同学们的学习体验得到了拓展,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从课堂之上,同时也使其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散,提升其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初中高效科学课堂构建的重要保障。通过上述方式对初中科学教学进行优化,一改传统教学的沉闷,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凸显,帮助其更进一步彰显出自身的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促进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发展,对初中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舒立广.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13:87-88.
[2]方艳云.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J].科教导刊(下旬),2019,18:146-147.
[3]徐建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6-27.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发展;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確规定科学课程应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学习的目的是提高科学素养,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即提升生活化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其领悟到知识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学会自主探索与发现,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生活化实验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导入教学是开启教学这一新乐章的前奏,对于乐章的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生活化的导入设计,可以瞬间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期待感,使其满怀期待迎接教学活动,为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铺垫。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这一内容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实验:A、将筷子插入水中,发现筷子“断折”;B、往碗中加水,原本看不见的硬币随着水面上升又看见了:C、透过一块不太平整的玻璃看一条直线,发现直线变弯了等生活化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来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在这些现象中,光还沿直线传播吗?光的传播路径发生改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启发以及对旧知的了解,同学们能比较轻松地感悟:当介质发生变化时,光的传播途径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发生折射,很顺利把开展”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内化为学生的需求,激发探究的热情和效率,进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生活化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法是新时代各大中小学校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同学们营造真实的体验环境,帮助其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去直观的感受科学现象,使其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与发散。结合现实生活来构建教学情境,可以给同学们身临其境之感,调动他们的感知能力与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思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女锻炼与提升[1]。例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一张纸”、“一把刻度尺”等生活中的物体制造点声音出来,再让学生一边齐唱校歌,一边用手触摸喉咙声带位置,感受声带的振动。通过创设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点?”让他们在情境中自行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同学们在探索中发现“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使其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科学规律,探寻到声音的源头,为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对科学学习有更大的激情,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初中科学知识的活力与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课堂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三、生活化材料选择,提高实验兴趣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不仅限定了实验器材,而且规定了实验的操作步骤,极大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力,也削减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选取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该实验探究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进行《氧化和燃烧》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材料如苹果、棉花、水、酒精、酒精灯、火柴、镊子、铁片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氧化与燃烧实验的探索。如在进行“氧化”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刀将苹果分割成两半,将其放置在空气中,引导学生对苹果进行观察,看一看切开的苹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直接的观察,很轻易便能看出苹果在空气中变黄,继而引出“氧化反应”这一现象。针对“燃烧”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沾了水与沾了酒精的棉花隔铁片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两个棉花球燃烧情况。通过对两种棉球的对比可以看出酒精棉球更易发生燃烧,进而探索出“燃烧”所需条件。选用生活材料开展实验,能使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四、生活化课外活动,提高创新思维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主阵地,那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就是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助推器”,更是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生长点。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来进行家庭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平衡》的有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兴趣活动课,开展挑战性活动:如何利用一个支架、一带刻度的均匀木条,一把量程为5牛的弹簧测力计测出一瓶2.5升的大可乐的重力?请阐述实验方案并记录数据,比一比,哪组同学测量最准确?并引导学生分析测量不够准确的主要因素?
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所学科学知识、技能有了用武之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积极思考,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五、生活化实践作业,锻炼生活思维
传统作业只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记忆和巩固,对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意义不大。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来进行生活化作业的设置,即能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不可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植物的营养繁殖后,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开展“扦插”、“嫁接”等实践活动,要求把各个环节进行拍照并上传到班级钉钉群。一段时间后,把扦插、嫁接成功的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不成功的同学,利用其拍摄的各阶段照片,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实践作业,学生对扦插、嫁接的要求:为什么要选择有芽的枝条?为什么留少量叶?下端要削成什么形状?为什么?嫁接时为什么必须让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相帖?什么是形成层?等问题都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同学们的学习体验得到了拓展,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从课堂之上,同时也使其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散,提升其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初中高效科学课堂构建的重要保障。通过上述方式对初中科学教学进行优化,一改传统教学的沉闷,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凸显,帮助其更进一步彰显出自身的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促进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发展,对初中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舒立广.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13:87-88.
[2]方艳云.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J].科教导刊(下旬),2019,18:146-147.
[3]徐建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