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艺术系学生教学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对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进行实践性的思考,将此方式在毕业设计指导上进行实验性尝试。通过针毕设指导和教学,对发散性思维在独立院校课程教学上的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发散思维 互动教学 实用性 创新型
一、独立学院艺术系学生学习的特点
1.1 文化基础特点
独立学院艺术系学生思维活跃、创意大胆,综合设计水平与公立大学学生基本持平。独立学院艺术系学生文化基础主要特点归纳为两方面,首先设计能力较强,图纸表达能力稍有欠缺。学生手绘基础参差不齐,此特点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中尤为突出,很多学生想法独特,创意点层出不穷,但落实到手绘表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产生很大落差。其次动手制作能力好,但方案陈述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制作工艺技能很高,最终成品效果极佳,但语言表述能力不强,逻辑思维欠缺,影响整体毕设表现。
1.2 性格特点
独立学院艺术系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与人沟通,不拘泥小节,处事大胆,学生性格追求自由与自我。这种对自我个性的追求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单纯的不能雷同上一代人为标准,希望建立形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原创。其思想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前卫的一面。学生在怀有远大理想与追求的同时,缺少的是务实与深入的思考;同时对未来茫然无知,亦有不满现状却又安于现状的现象。
二、发散思维在艺术系教学运用
2.1 教学规律总结
在专业教学过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发散思维的分析、比较、综合、选择的能力。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思维可以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脱离不开实际,发散性思维是有规划性的扩展。所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并且进行延伸。
2.2 教学应用总结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具体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扩展,首先是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例如在金属首饰课程草图构思阶段,首先设定课程主题,以竞赛投稿方式模拟课程,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各自制定项目方案,最终制定最优计划着手制作。
其次是变通性和新颖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例如:教学过程中讲求多角度分析问题,将一个知识点拆解成多个模块进行讲解,让同学理解后将自己见解与知识模块重组进行重组,形成自己的专有体系。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这是艺术类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新颖性是指一个人提出的观点和产生的想法的创新性,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将首饰的创新点划分为材质、工艺和佩戴方式上的革新,在部分中强调整体意识,强化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大胆试验。
最后是多感官性,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例如,教学中本人强调试验教学,将教学和与课后互动结合,对材料进行随意的切割、重组、叠加,在生活中吸纳创作灵感,不拘泥于原有创意表达。
三、发散性思维教学策略在毕业设计中实践运用
3.1 课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并重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因此,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而注重课题的教学性能使知识承上启下,—方面强化原有知识,另—方面保证了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原有知识,提高自己。
艺术类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在毕业设计的创作的过程中,作品的创新性始终成为其毕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例如:首饰设计毕业生林霞作品《果之秘》,将寿山石雕刻和金属首饰相结合,通过寿山石独特的纹路和色泽来表现水果内在形态肌理,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审美观念和生产技术相结合,保留传统手工艺特征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艺术形态,结合金属工艺相关知识帮助其解决非金属材质镶嵌问题。
3.2 课题的选择和学生专业能力差异并重
学生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课题的指导和选择上应有层次性。艺术系学生的毕业设计属于自主选题模式,因此在课题拟定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方式的辅导计划,结合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差异有重点的进行指导,延续学生思维主线,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脉络,尽可能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能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辅导模式上采用团队互动式教学,学生提出个人设计构思,以团队形式协助其完善,将创意团队阵营搭建在毕业指导平台之上,通过团队间互动和灵感激发,制定最优创意方案着手制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全局,帮助同学认清主题,把握创作主干,缕清设计脉络,层层环节紧扣主题。
例如首饰设计毕业学生雷正阳创作的蕾丝系列首饰作品,在最初的创意构思阶段,整个毕设设计系列针对现代的金属材料特性,研究制作金属编制表现其柔软的特性。针对此问题,团队展开讨论,通过材质间的对比强化首饰立体构架和体量感,最终敲定软质蕾丝和硬质金属编织搭配来创作整套首饰作品,但在后期的制作中,雷正阳同学对蕾丝的编制进行多次尝试,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遇到了创作瓶颈,通过其自身多次试验和市场调研之后,最终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效果。
3.3 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的角色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首饰设计方向的学生工艺性极强,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整合设计思维,也要将学生工艺可行性进行全局分析,协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例如学生王芮的毕业设计中,其造型设计塑造难度偏大。因此通过跨界学习,听取雕塑老师从雕塑翻制工艺层面对其进行引导,将学科进行串联,所学雕塑翻模工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首饰设计毕业设计的创作,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最终模型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散性思维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日常教学和毕设指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新时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转换自己的身份,从传统单纯的讲授转变成为统筹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本文以学生小的创意点为线索,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启迪性引导教学,将学生细小创意线索整合梳理脉络,形成系统项目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四年级学生就业需求,使整个毕设指导过程中更加贴合社会需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加的灵活。通过运用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让教与授不再受传统教学的限制,打破课堂教学瓶颈,凸显独立院校学生优势。
关键词:发散思维 互动教学 实用性 创新型
一、独立学院艺术系学生学习的特点
1.1 文化基础特点
独立学院艺术系学生思维活跃、创意大胆,综合设计水平与公立大学学生基本持平。独立学院艺术系学生文化基础主要特点归纳为两方面,首先设计能力较强,图纸表达能力稍有欠缺。学生手绘基础参差不齐,此特点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中尤为突出,很多学生想法独特,创意点层出不穷,但落实到手绘表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产生很大落差。其次动手制作能力好,但方案陈述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制作工艺技能很高,最终成品效果极佳,但语言表述能力不强,逻辑思维欠缺,影响整体毕设表现。
1.2 性格特点
独立学院艺术系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与人沟通,不拘泥小节,处事大胆,学生性格追求自由与自我。这种对自我个性的追求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单纯的不能雷同上一代人为标准,希望建立形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原创。其思想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前卫的一面。学生在怀有远大理想与追求的同时,缺少的是务实与深入的思考;同时对未来茫然无知,亦有不满现状却又安于现状的现象。
二、发散思维在艺术系教学运用
2.1 教学规律总结
在专业教学过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发散思维的分析、比较、综合、选择的能力。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思维可以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脱离不开实际,发散性思维是有规划性的扩展。所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并且进行延伸。
2.2 教学应用总结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具体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扩展,首先是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例如在金属首饰课程草图构思阶段,首先设定课程主题,以竞赛投稿方式模拟课程,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各自制定项目方案,最终制定最优计划着手制作。
其次是变通性和新颖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例如:教学过程中讲求多角度分析问题,将一个知识点拆解成多个模块进行讲解,让同学理解后将自己见解与知识模块重组进行重组,形成自己的专有体系。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这是艺术类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新颖性是指一个人提出的观点和产生的想法的创新性,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将首饰的创新点划分为材质、工艺和佩戴方式上的革新,在部分中强调整体意识,强化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大胆试验。
最后是多感官性,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例如,教学中本人强调试验教学,将教学和与课后互动结合,对材料进行随意的切割、重组、叠加,在生活中吸纳创作灵感,不拘泥于原有创意表达。
三、发散性思维教学策略在毕业设计中实践运用
3.1 课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并重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因此,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而注重课题的教学性能使知识承上启下,—方面强化原有知识,另—方面保证了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原有知识,提高自己。
艺术类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在毕业设计的创作的过程中,作品的创新性始终成为其毕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例如:首饰设计毕业生林霞作品《果之秘》,将寿山石雕刻和金属首饰相结合,通过寿山石独特的纹路和色泽来表现水果内在形态肌理,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审美观念和生产技术相结合,保留传统手工艺特征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艺术形态,结合金属工艺相关知识帮助其解决非金属材质镶嵌问题。
3.2 课题的选择和学生专业能力差异并重
学生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课题的指导和选择上应有层次性。艺术系学生的毕业设计属于自主选题模式,因此在课题拟定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方式的辅导计划,结合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差异有重点的进行指导,延续学生思维主线,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脉络,尽可能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能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辅导模式上采用团队互动式教学,学生提出个人设计构思,以团队形式协助其完善,将创意团队阵营搭建在毕业指导平台之上,通过团队间互动和灵感激发,制定最优创意方案着手制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全局,帮助同学认清主题,把握创作主干,缕清设计脉络,层层环节紧扣主题。
例如首饰设计毕业学生雷正阳创作的蕾丝系列首饰作品,在最初的创意构思阶段,整个毕设设计系列针对现代的金属材料特性,研究制作金属编制表现其柔软的特性。针对此问题,团队展开讨论,通过材质间的对比强化首饰立体构架和体量感,最终敲定软质蕾丝和硬质金属编织搭配来创作整套首饰作品,但在后期的制作中,雷正阳同学对蕾丝的编制进行多次尝试,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遇到了创作瓶颈,通过其自身多次试验和市场调研之后,最终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效果。
3.3 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的角色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首饰设计方向的学生工艺性极强,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整合设计思维,也要将学生工艺可行性进行全局分析,协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例如学生王芮的毕业设计中,其造型设计塑造难度偏大。因此通过跨界学习,听取雕塑老师从雕塑翻制工艺层面对其进行引导,将学科进行串联,所学雕塑翻模工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首饰设计毕业设计的创作,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最终模型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散性思维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日常教学和毕设指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新时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转换自己的身份,从传统单纯的讲授转变成为统筹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本文以学生小的创意点为线索,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启迪性引导教学,将学生细小创意线索整合梳理脉络,形成系统项目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四年级学生就业需求,使整个毕设指导过程中更加贴合社会需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加的灵活。通过运用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让教与授不再受传统教学的限制,打破课堂教学瓶颈,凸显独立院校学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