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酒\响炮和小车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ilov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夕,和妻子一起回到她的家乡,见识了原汁原味的乡村婚礼,着实让我耳目一新。
  乡村不大也不小,四十来户人家,两百多淳朴憨厚的乡民。村里平时是难得见到一两个年轻人的,随着春节临近,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结伴返乡,使往日寂静的乡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而有生气。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春节是他们回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他们结婚的“旺季”。二十刚出头的他们,此次回家过年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早早的成个家,算是做个“交代”。
  新郎和新娘有的是一起在外打工的伴儿,有的是同村或邻村以前的相好,还有的则是“突击性”请媒人摆过酒席的。回来见到了父母,同对方长辈一商量,就要赶在年前办完结婚喜事。村里的老人告诉我,这是现代版的乡村爱情,没有繁文缛节,没有花前月下,一切都是“速成”的。
  在这个不算现代的乡村,筹办婚礼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几件简单家具、几套棉絮、少许电器,便是婚礼的全部家当。家具是从镇里小厂拖回来的,还带着新刷的油漆味。棉絮也是从小摊上急急买回来的,七八十块钱的一套,罩着大红的外套,格外鲜艳。电器几千块钱可以全部办齐,洗衣机、冰箱、电视机暂时是不买不用的,因为婚礼一结束,一切都成了摆设。
  选好了宴请亲戚朋友的日子,杀猪宰鸡买鱼,再简单去集镇上买点新鲜菜就成。只有一样是特别讲究的,那就是摆宴席的喜酒。喜酒不是葡萄酒或一般度数的瓶装酒,而是清一色带点烈性的散装白酒。“喝酒不怪菜”,每一道菜都是现炒现上,菜的品种和味道如何无关紧要,酒一定要让客人喝好的。每张桌子上放上那么四五斤壶装的烈酒,就够你八个人或十个人一桌过足酒瘾的了。“露天餐厅”扯着几张长长的篷布,二十多张桌子一字排开。族长来了,村长来了,舅舅来了,伯伯叔叔来了,七大姑八大姨的也来了。红包是少不了,主人一一笑纳,然后要把送礼人的名单和数额张贴在门口的“红榜”上。
  请来的乐队是由村里爱好吹拉弹唱的“艺人”组成的,虽谈不上专业,但也算是乡村婚禮的一支“专业乐队”。在结婚进行曲的音乐伴奏下,客人们开始相互劝酒,一盏下杯,略有醉意。接着是新娘新郎敬酒,两杯下来,人已开始有点恍惚。等到主家父母敬酒时,这酒就开始浑身发热。若是家庭有点背景的,乡长镇长也会前来赏光,非要把人灌个半醉不可。酒过三巡,乡民们黧黑的脸上红得发亮。
  借着酒力,桌上的人开始亢奋起来,相互开着一些不着边际的玩笑。乐队为了捞点“外快”,就在舅舅、伯伯或者叔叔桌前说点让人“激动”的话,讨个“彩头”。不管主人家境如何,也不管儿女在外面混得怎样,这时主人出手都是大方的,儿女的终身大事,图的就是热闹、吉祥。一桌酒席下来,乐队“捞饱”了,演奏得也更上劲了。一首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今天我要嫁给你啦》等助兴的曲子,为乡村朴实的婚嫁增添了喜庆气氛。
  两点钟一过,响炮开始了。响炮也是土制的,放上几挂,几里外都听得到。新娘围着湾子转一圈,表示同她曾经生活过的父老乡亲们告别。每经过乡民们的门前,早已准备好了的鞭炮就响个不停。一路响起来,整个村子在这红色喜庆里显得热闹非凡。新郎是要撒点钱来表谢意的,十几二十几块钱的红包丢下去,孩子们拼命地去抢,把抢来的钱又赶紧去村里的小商店买了鞭炮炸个不停。
  乡下结婚十分讲究场面,来捧场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越有面子。一场婚宴,两个人牵手,全村人喜庆,很有和谐的意味。
  烈酒喝了,欢送的鞭炮也炸响了,只等接新娘的小车开进来。小车多半是租来的,“奥迪”、“本田”、“别克”,少的五六辆,多的十几二十辆,全都贴有大红的喜字,扎着大红绸缎。车队一路威风地经过满是灰尘的土路,一直开到新娘家门口。“接新娘的车来了!”一群男女老小一边喊着,一边前呼后拥地向新娘家奔去。锣鼓敲起来了,鞭炮再一次炸响,整个小院人头攒动。在跨出门坎的那一刻,只见新娘嚎啕大哭起来,紧紧牵着母亲的手不放。母亲抽出手来不停地为即将出嫁的女儿擦拭眼泪,擦着擦着,自己也禁不住哭出声来。就这样,母女俩相拥而泣,哭上半来个时辰。喜泣的泪水,动人的场景,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婆也跟着流眼泪。
  新娘哭的内容一般是没有照顾好父母,希望父母多多保重,母亲的哭诉,则是说女儿在外打工四五年,吃了不少苦,要女儿今后“常回家看看”。只有新郎默不作声,或许为迎娶新娘喜煞了,西装革履,手捧一束鲜花,不知道如何表达喜悦。新娘在伴娘的扶携下,双手紧提着拖着地的婚纱,猫着腰钻进小车。小车司机过来讨喜钱,新郎大方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据说这是不重也不少的一笔钱。仅是租车费用,少说也要两三千。接过红包,小车一溜烟地开走了,卷起一阵灰尘。孩子追起了小车,不一会,小车就把人丢得老远。这时的父母早已哭成了泪人,在亲戚朋友邻居的安慰下望着小车渐行渐远的背影发呆。
  我听说,乡村从农历初一到大年二十七八,打工仔打工妹们的结婚仪式就这么热闹而简单地连续进行着。所在的乡村,十几天里嫁出去娶进来的新娘就有七八个,烈酒、响炮和小车,为他们的淳朴的婚礼作了最真实的见证。
  回来作客的几天里,见识了这质朴的人文,质朴的婚礼,质朴的村民,以及不随世沉浮的原始民风,让我赏心悦目,感慨良多。沉浸在迎娶的热闹鞭炮声中,呼吸着乡下清新的空气,感受着田园风光的自然和秀美,分享着传统节日的喜悦,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一对对新人祈祷和祝福。
  短暂的欢乐之后,等待他们的,又将是彼此天各一方长长的思念。在走进现代都市的每一个角落,烈酒、响炮和小车是虎年永久的回忆,也是一生难得的记忆。他们所能期待的,也许只有来年春节的再次相逢。
其他文献
陈老君已年过古稀,由煤油灯伴随其暗夜至今。终觉安然。  忽然安上电灯,他老眼昏花,刺目头晕,稍闭眼静养,微启睫毛,一惊、一恐,愕然不敢正视了。  往日靠炕头的煤油灯,看不到地上臭虫老鼠这些贪婪者们的行迹,尽管能听到响动,但毕竟不知道龌龊之行。  墙角的一只红薯大的老鼠正在不遗余力地啃着一颗大山药,而其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老君的举动。老鼠身上的几只臭虫,也在寻觅所需,吮吸老鼠身上的血液。可见各得其所,
期刊
从爷爷到我这辈,已是三代单传。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兄弟的爹过得很憋屈。比如,遇上挖沟修路的活,分给爹的一定是最重的。但是,爹却笑着对支书袁叔说:“您放心,我一定干好,保您满意。”比如,我家种的麦子,年年都会被地邻王婶多割去一垄,娘要找王婶理论,爹一把揪住娘说:“找啥找,谁吃不是吃?多吃你一垄,能把你饿死?”还有一回,邻居家翻新房子,硬朝我们宅基地里盖了一尺,两个姐姐骂邻居欺负人,爹却慌忙劝住两个
期刊
我待不住了。我已经不适应居住在这里。我对父亲说我还是回去。父亲说我疯了咋办?我说我再来。他说你到哪里找我,你可要找到我。我很疑惑,可是,我还是点了点头。父亲摘出钥匙串里的一把钥匙交给我。父亲欲说什么。他没说。他也没看我。我和他站得很近。他粗重的气息喷到了我的脸上,那气息很有力量。我渐渐地远去,先是火车,再是汽车。我看不见他的身影了,可他的形象在我的脑子里活动。他望着我。我回到家不久,感到不对劲儿,
期刊
坐等伊人,在第五棵树  三更的露水打湿了我冰凉的发稍  远处的更鼓传来了些许的寂寥  那个屹立风中的男子是我  还是我正屹立风中?    打开折叠已久的童梦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还记得那年冬天  那场雪落了满身、满头  我去你那里练舞,你为我开的门  初次,我们没有太多的话语  在那个角落  是我们第一次的邂逅  还是前世就已相约    第二次看见你,在六堰,在那个酒店  你含着笑,问我来自何
期刊
一只水罐     这只水罐。它不是一个隐喻,它不是  它在汉水的肩上,在布满  楚韵秦腔的泥土里,它顺着峰峦的起伏  隐身,它和星星一起失眠,它在  一个个水滴里,经久不息。它不停地  在收集——天空的云朵,岩缝里的光线  荆棘丛中的阴凉,山风和小溪的踪迹。  在收集月亮的归期、夜露和盐粒。直到  蓄满时光里的宁静和福祉;直到——  将我们打开,在远处枯萎的目光里  听到回声。这只水罐,它庞大得没
期刊
1971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在湖北枣阳县城关旅社的“大通铺”上,我认识了刘齐心。当时我们刚从“广阔天地”里被招收到东风公司五分部铁路连当工人。从交谈中得知,我们是武汉市第二十中学的校友,他高我一届,也比我在“广阔天地”里多锻炼了一年,使我自然地视之为兄长。  到东风公司工作以后,刘齐心凭着敦厚稳重的处事,凭着和工友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地滚打拼搏,很快就成为我们铁路连兄弟们心中的“偶像”。1973
期刊
我喜欢我现在居住的小区,大家都是亲如一家的东风人,认不认识,电梯里碰到了都会点头微笑,孩子们在一起,不管熟不熟悉,大人都会将美味的零食给他们一齐分享。这里听不到吵嘴打架的嘈杂之声,只有相互礼让的文明之音。没有脏乱污浊的卫生死角,只有整洁的路面,宁静的花香。上下班的时候,人群中那最熟悉不过的蓝色工作服及商用车的新款灰色工作服所组成的图形,总能让我驻足欣赏,心里温暖而快乐。  最近,小区开了一家超市,
期刊
五月,茉莉花开了……  洁白芬芳的茉莉花,香飘四溢,翠绿的叶片衬托着洁白柔嫩的花瓣儿,在推开窗的那一刻映入眼帘,多美啊!  每日的眷顾与期盼,终于迎来了花开的时候。这如少女般贞洁美丽的茉莉花,在阳光下闪着洁白的光晕,随着微风轻轻起舞,送来阵阵清香。  记得去年五月,一个细雨纷飞的清晨,遇到花农那一整车郁郁葱葱的花,便禁不住对那美丽花儿的欣赏,有海棠、芦荟、月季……让我怦然心动的却是那盆淡雅清秀的茉
期刊
那是一个我曾经喜欢过的人。他瘦瘦的,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穿窄边的破旧牛仔裤和宽大的白布衬衫。  他曾经寄给我一张照片,他坐在一片青草地上,在一棵巨大的桂花树下。初秋,满地落英和树上的残花,云淡风清,流动着恍惚的气息。  其实我很少见到他,以前是在校园里的路上,我低着头,漫不经心地踢着石子。黄昏的校园被最后一抹晚霞涂上了一层绯红,各种的花香混在一起,让人有微微熏醉的感觉。他会大声喊我的名字,或者
期刊
7月27日是铸造二厂高温检修的第二天,早上8点已是热浪滚滚,香樟树纹丝不动,列队站在树下进行安全喊话的四车间维修工个个眉头挂着汗珠。车间副主任黄俊斌正在点名:“柳立斌、范卓新、彭仕武、张琳……”随着一声“到”,黄主任不由得诧异地问道:“张林,你怎么来加班了,你父亲不是今天动手术吗?”  “我父親今天做的手术时间比较长,医生说最少要9个小时。姐姐在医院,我在那也只能在外面等着,等抢完这项活我再过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