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在教育教学方面实现流畅衔接,使得儿童能够顺利走出幼儿园,开启小学知识世界的大门。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发展历程当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在幼小衔接过程当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适应方面的不良问题,降低了实际的衔接效果,也给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心理要素出发,认真剖析幼小衔接过程当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适应表现,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幼小衔接;心理适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149-01
小学语文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程。而在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把侧重点放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和基础知识传播等方面,以便扎实学习基础,为高难度知识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妥善处理幼小衔接中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所以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在适应新学习生活过程当中的心理表现,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小学语文幼小衔接中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
在语言学习方面,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既存在关联同时又有一定的差异,要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让儿童顺利从幼儿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就必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心理问题是影响小学语文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分析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的具体问题表现,为针对性策略的提出指明方向。第一,胆怯心理。胆怯心理是小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心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受到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不敢在课上发言,不敢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担忧自己的回答,会受批评或嘲笑。而自卑心理的存在,也影响到学生对全新学习环境的适应,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抵触心理。抵触心理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态度消极,不愿意参与到多彩的语文活动当中,也不愿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导致课程学习消极被动,甚至是阻碍教师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三,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不自信,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也不认可自己有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能力,而这样的自卑又会转化成为强大的学习障碍,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阻力。
2.小学语文幼小衔接中心理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由于学生不能够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使得多数学生出现了胆怯心理,也因此在课堂学习当中丧失主动性,而是在课程学习当中始终有害怕和担忧的消极情绪,成为了他们成长进步当中的障碍。帮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促进胆怯的转化,教师需要将心理辅导渗透到语文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克服胆怯,勇往直前。教师在具体的心理辅导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大量和胆怯心理相关的故事,运用生动直观的案例,帮助学生认清胆怯心理的危害,为学生主动克服不良心理,打好基础。另外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战胜恐惧和去掉胆怯最为关键的策略是要勇于面对,于是教师要经常性的让胆怯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在一次次的面对当中提高适应能力,积累战胜胆怯的能量。
(2)开展趣味教学,消除学生消极抵触心理
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常常存在着消极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到较为枯燥和单调的语文课程学习当中,仍旧存在着贪玩的心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提高语文教学趣味性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消除抵触心理。例如,在教学《东方明珠》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趣味性,教师可以选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展示东方明珠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让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和生动直观的材料进行对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消除抵触情绪。
(3)组织教学活动,纠正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为学生重建自信最佳的策略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成功学习体验,并让学生在成就感的累积过程当中,深化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從内心深处认可自己,从而保证自信心的成功建立。对此,语文教师要经常性的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互动交流过程当中彼此学习,在丰富成功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消除自卑,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例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并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让学生被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吸引,并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和幼儿园阶段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适应能力,必须把做好幼小衔接作为重中之重,并适当减缓教学坡度,掌握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推动幼小顺利过渡。教师事先要对学生的心理适应表现进行了解,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和过渡。
参考文献
[1]高晗.基于幼小衔接的第一学段语文深度学习内容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9-10
[2]王妮妮.幼小衔接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47-148
关键词:小学语文;幼小衔接;心理适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149-01
小学语文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程。而在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把侧重点放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和基础知识传播等方面,以便扎实学习基础,为高难度知识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妥善处理幼小衔接中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所以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在适应新学习生活过程当中的心理表现,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小学语文幼小衔接中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
在语言学习方面,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既存在关联同时又有一定的差异,要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让儿童顺利从幼儿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就必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心理问题是影响小学语文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分析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的具体问题表现,为针对性策略的提出指明方向。第一,胆怯心理。胆怯心理是小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心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受到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不敢在课上发言,不敢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担忧自己的回答,会受批评或嘲笑。而自卑心理的存在,也影响到学生对全新学习环境的适应,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抵触心理。抵触心理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态度消极,不愿意参与到多彩的语文活动当中,也不愿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导致课程学习消极被动,甚至是阻碍教师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三,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不自信,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也不认可自己有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能力,而这样的自卑又会转化成为强大的学习障碍,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阻力。
2.小学语文幼小衔接中心理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由于学生不能够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使得多数学生出现了胆怯心理,也因此在课堂学习当中丧失主动性,而是在课程学习当中始终有害怕和担忧的消极情绪,成为了他们成长进步当中的障碍。帮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促进胆怯的转化,教师需要将心理辅导渗透到语文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克服胆怯,勇往直前。教师在具体的心理辅导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大量和胆怯心理相关的故事,运用生动直观的案例,帮助学生认清胆怯心理的危害,为学生主动克服不良心理,打好基础。另外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战胜恐惧和去掉胆怯最为关键的策略是要勇于面对,于是教师要经常性的让胆怯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在一次次的面对当中提高适应能力,积累战胜胆怯的能量。
(2)开展趣味教学,消除学生消极抵触心理
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常常存在着消极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到较为枯燥和单调的语文课程学习当中,仍旧存在着贪玩的心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提高语文教学趣味性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消除抵触心理。例如,在教学《东方明珠》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趣味性,教师可以选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展示东方明珠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让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和生动直观的材料进行对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消除抵触情绪。
(3)组织教学活动,纠正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为学生重建自信最佳的策略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成功学习体验,并让学生在成就感的累积过程当中,深化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從内心深处认可自己,从而保证自信心的成功建立。对此,语文教师要经常性的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互动交流过程当中彼此学习,在丰富成功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消除自卑,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例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并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让学生被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吸引,并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和幼儿园阶段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适应能力,必须把做好幼小衔接作为重中之重,并适当减缓教学坡度,掌握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推动幼小顺利过渡。教师事先要对学生的心理适应表现进行了解,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和过渡。
参考文献
[1]高晗.基于幼小衔接的第一学段语文深度学习内容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9-10
[2]王妮妮.幼小衔接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