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学中我们需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培养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仅仅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与美术技法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联系生活变换方式,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美术教学;合理有效;兴趣;方法;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2-0154-01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的确如果能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药”,使每一个学生都热情主动,活力四射,擦出思维的火花,就能赢得课堂的精彩和成功、启迪学生内心的灵动,抚育学生做到破茧成蝶,展翅于梦想的花海。
课改中提到“改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生活、享受生活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所在。就美术课程而言,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培养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仅仅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与美术技法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联系生活变换方式,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1.在生活中孕育兴趣
“兴趣是創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捕捉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思考寻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非常有利于课程的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在《水墨游戏》的教学中,我以孩子对动画片的喜爱为切入点,给他们播放国画题材的《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让他们在欢娱的氛围中接受传统国画美术的熏陶,之后,当我跟他们讲解片中的画面都是水墨画时,马上有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想起来了,中央电视台好多广告也都是这样的水墨动画。”学生的记忆一下子被动画激活,生活中的美术,美术中的生活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生动地理解和记忆,增添更多的喜爱和动力。
在后来的实践中,我继续将教学结合生活,用实际的生活引导增加学生的兴趣:如让学生留意观察喜欢的事物,然后在课堂上让大家按照所看所思描画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跟学生讲解了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他们知道了设计一座大楼,一辆汽车,绘制地图,连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每天使用的文具,以及任何有形象的物体都离不开美术。为增添兴趣,我还给孩子们讲罗丹、达芬奇、齐白石等艺术大师的故事,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不仅有政治家、企业家可以有所成就,从事艺术行业也可以在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赢得财富和尊敬。当他们知道了这些,对于美术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及浓厚的兴趣。
2.在方法中促进发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欣赏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策略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尽可能多地去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作灵感。
以欣赏评述课为例,我们的学生只知道课本当中选取的都是优秀的作品,但是真正优秀在哪里,他们并不了解。如《画家笔下的动物和植物》一课列举了很多图例,徐悲鸿的《奔马》、梵高的《向日葵》等,这时候我们就要教给孩子欣赏的角度和方式,首先,分析所属画种奔马-国画,向日葵-油画,画风中国画讲究“心象艺术”,西方绘画讲究“镜像艺术”;其次,创作时间及寓意《奔马》创作在我们共和国即将成立之际,寓意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向日葵》是一种表达太阳的另类植物,1888年创作于巴黎;最后,赏析作品,《奔马》以中国画大写意线条与西方的明暗技法巧妙结合,显得既有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又有强烈的立体效果。而梵高的《向日葵》,作品笔触浑厚有力,色彩对比单纯强烈,在这之中又表现出了画家的一些智慧和灵气。通过这样的欣赏引导,慢慢的学生就会自己品鉴绘画作品,从而懂得不同画种评价方式不同,并不能简单的认为画是越像越好,要知道好的作品一定有撼动心灵的力量,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3.在评价中培养个性
好的教学要做到“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方面应多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自我认识及学生的自信心。评价既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机会。评价要创新不能千篇一律的看作品,更不能泛泛的鼓励和赞扬,类似“好”、“很好”、“非常好”,“好”在哪里?如此妄评既不能让答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以期提高;也不能让听者明白自己的程度,以期完善。因此要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机制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评构图,看色彩,找创新,培养审美能力。创作有一个思考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表现出来,在绘画示范时,学生的作品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的赞赏和展示,有意识的树立创新观念。艺术需要想象创新,需要张扬个性,谁说天空一定就是蓝的,艺术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更没有唯一,换言之我们的评价是开放的,是多元的。
一线的美术教学让我们明白,其实教育就像赶路一样,并非越快越好,把握住方向更重要。适当的停下脚步,看看前方,脚下的步子才能更坚定,路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美术教学;合理有效;兴趣;方法;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2-0154-01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的确如果能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药”,使每一个学生都热情主动,活力四射,擦出思维的火花,就能赢得课堂的精彩和成功、启迪学生内心的灵动,抚育学生做到破茧成蝶,展翅于梦想的花海。
课改中提到“改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生活、享受生活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所在。就美术课程而言,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培养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仅仅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与美术技法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联系生活变换方式,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1.在生活中孕育兴趣
“兴趣是創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捕捉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思考寻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非常有利于课程的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在《水墨游戏》的教学中,我以孩子对动画片的喜爱为切入点,给他们播放国画题材的《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让他们在欢娱的氛围中接受传统国画美术的熏陶,之后,当我跟他们讲解片中的画面都是水墨画时,马上有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想起来了,中央电视台好多广告也都是这样的水墨动画。”学生的记忆一下子被动画激活,生活中的美术,美术中的生活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生动地理解和记忆,增添更多的喜爱和动力。
在后来的实践中,我继续将教学结合生活,用实际的生活引导增加学生的兴趣:如让学生留意观察喜欢的事物,然后在课堂上让大家按照所看所思描画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跟学生讲解了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他们知道了设计一座大楼,一辆汽车,绘制地图,连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每天使用的文具,以及任何有形象的物体都离不开美术。为增添兴趣,我还给孩子们讲罗丹、达芬奇、齐白石等艺术大师的故事,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不仅有政治家、企业家可以有所成就,从事艺术行业也可以在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赢得财富和尊敬。当他们知道了这些,对于美术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及浓厚的兴趣。
2.在方法中促进发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欣赏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策略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尽可能多地去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作灵感。
以欣赏评述课为例,我们的学生只知道课本当中选取的都是优秀的作品,但是真正优秀在哪里,他们并不了解。如《画家笔下的动物和植物》一课列举了很多图例,徐悲鸿的《奔马》、梵高的《向日葵》等,这时候我们就要教给孩子欣赏的角度和方式,首先,分析所属画种奔马-国画,向日葵-油画,画风中国画讲究“心象艺术”,西方绘画讲究“镜像艺术”;其次,创作时间及寓意《奔马》创作在我们共和国即将成立之际,寓意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向日葵》是一种表达太阳的另类植物,1888年创作于巴黎;最后,赏析作品,《奔马》以中国画大写意线条与西方的明暗技法巧妙结合,显得既有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又有强烈的立体效果。而梵高的《向日葵》,作品笔触浑厚有力,色彩对比单纯强烈,在这之中又表现出了画家的一些智慧和灵气。通过这样的欣赏引导,慢慢的学生就会自己品鉴绘画作品,从而懂得不同画种评价方式不同,并不能简单的认为画是越像越好,要知道好的作品一定有撼动心灵的力量,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3.在评价中培养个性
好的教学要做到“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方面应多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自我认识及学生的自信心。评价既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机会。评价要创新不能千篇一律的看作品,更不能泛泛的鼓励和赞扬,类似“好”、“很好”、“非常好”,“好”在哪里?如此妄评既不能让答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以期提高;也不能让听者明白自己的程度,以期完善。因此要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机制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评构图,看色彩,找创新,培养审美能力。创作有一个思考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表现出来,在绘画示范时,学生的作品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的赞赏和展示,有意识的树立创新观念。艺术需要想象创新,需要张扬个性,谁说天空一定就是蓝的,艺术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更没有唯一,换言之我们的评价是开放的,是多元的。
一线的美术教学让我们明白,其实教育就像赶路一样,并非越快越好,把握住方向更重要。适当的停下脚步,看看前方,脚下的步子才能更坚定,路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