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如何使初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生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的常用的办法有:
1.1运用实验。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例如:要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有经验的老师曾创设过这样的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口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蛋置于瓶口处,他们会惊疑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而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他们不但立即引起了深厚的兴趣,而且激发起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1.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例如:在进行惯性、摩擦、压强等概念的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习所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这种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也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要注意,事例要恰当和典型,语言要简练生动,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学生熟知的事例,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惘然,不可捉摸。
此外运用图表、幻灯、电影、电视、参观等等,也可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2.进行思维加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情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习参与思维活动,则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三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对于物理量,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得到它的量度公式,进而分析、比较它的量度公式与物理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电阻这个概念的教学,学生从实验中直接取得的是几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电阻这一概念呢?首先研究一组数据,从对这一组数据的分析、整理中可以得出:对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客观存在的电流I之比,是一个与U和I都无关的恒量R,不同的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如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恒量,不同物质这恒量的值不同,这个恒量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再让学生悟出这个不同的恒量R,它一定表征着导体的某种固有特性,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相同的电压下,恒量R值大电流小,恒量R值小的电流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于是引出电阻这一概念。最后,让学生试用文字及数学式R=U /I作出正确的表达。
在概念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对比是认识几种事物的质或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分清有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对比蒸发与沸腾、串联与并联、交流电与直流电、热量与比热等。
3.运用
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会更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特别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运用己有的初步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扩大认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运用和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例如:学习“惯性”和“摩擦”以后,向学生提问:如果锤头从木把上脱落,用什么办法可以把锤头装牢?道理如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一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在学了电阻的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讨论:通过某导体的电流为1安时,测得它的电阻为2欧,现在若让它通过2安的电流,则其电阻为多大?有的学生认为电阻与电流成反比,是1欧在学习电功率的概念以后,还可提问:通过一个导体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3倍时,电流的功率为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会回签“3倍”,如此等等。问题都出在对电阻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有的是不会正确的分析运用。因此,对前者可启发学生:导体的电阻是否随着通过的电流的改变而改变?让学生回到讨论电阻这个概念的定义去解决。对后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将通过某一导体的电流增大时,两端的电压变不变?怎么变?为什么?这样通过讨论和分析,便于学生总结教训,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运用概念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训练。当然,问题的选取应着重突出典型性、灵活性和启发性。
最后,在概念教学中应指出,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包括物理概念在内,都一个过程,都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物理概念教学也要注意它的阶段性,不能一开始就企图讲深讲透,那样效果会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应该做到即使每个阶段具有十分明确的、适度的要求,又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逐步加深扩展,切不要使之僵化。
1.创设学生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的常用的办法有:
1.1运用实验。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例如:要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有经验的老师曾创设过这样的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口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蛋置于瓶口处,他们会惊疑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而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他们不但立即引起了深厚的兴趣,而且激发起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1.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例如:在进行惯性、摩擦、压强等概念的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习所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这种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也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要注意,事例要恰当和典型,语言要简练生动,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学生熟知的事例,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惘然,不可捉摸。
此外运用图表、幻灯、电影、电视、参观等等,也可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2.进行思维加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情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习参与思维活动,则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三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对于物理量,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得到它的量度公式,进而分析、比较它的量度公式与物理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电阻这个概念的教学,学生从实验中直接取得的是几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电阻这一概念呢?首先研究一组数据,从对这一组数据的分析、整理中可以得出:对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客观存在的电流I之比,是一个与U和I都无关的恒量R,不同的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如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恒量,不同物质这恒量的值不同,这个恒量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再让学生悟出这个不同的恒量R,它一定表征着导体的某种固有特性,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相同的电压下,恒量R值大电流小,恒量R值小的电流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于是引出电阻这一概念。最后,让学生试用文字及数学式R=U /I作出正确的表达。
在概念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对比是认识几种事物的质或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分清有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对比蒸发与沸腾、串联与并联、交流电与直流电、热量与比热等。
3.运用
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会更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特别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运用己有的初步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扩大认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运用和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例如:学习“惯性”和“摩擦”以后,向学生提问:如果锤头从木把上脱落,用什么办法可以把锤头装牢?道理如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一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在学了电阻的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讨论:通过某导体的电流为1安时,测得它的电阻为2欧,现在若让它通过2安的电流,则其电阻为多大?有的学生认为电阻与电流成反比,是1欧在学习电功率的概念以后,还可提问:通过一个导体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3倍时,电流的功率为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会回签“3倍”,如此等等。问题都出在对电阻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有的是不会正确的分析运用。因此,对前者可启发学生:导体的电阻是否随着通过的电流的改变而改变?让学生回到讨论电阻这个概念的定义去解决。对后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将通过某一导体的电流增大时,两端的电压变不变?怎么变?为什么?这样通过讨论和分析,便于学生总结教训,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运用概念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训练。当然,问题的选取应着重突出典型性、灵活性和启发性。
最后,在概念教学中应指出,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包括物理概念在内,都一个过程,都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物理概念教学也要注意它的阶段性,不能一开始就企图讲深讲透,那样效果会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应该做到即使每个阶段具有十分明确的、适度的要求,又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逐步加深扩展,切不要使之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