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发展上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所以他们的可塑性也十分优越。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更需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建设更加高效的课堂。对此,笔者将以教育心理学为切入点,分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方法,希望可以给教师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实际运用
引言: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对象,以探究运动规律和交互作用为目标的系统性学科,其自身所发挥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辅助性特点,能够让教师准确分析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素质化教育本身就强调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引导和心理的良性教育。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也理应得到更加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
一、教育心理学现实意义
首先,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研究学生的基本特征,让教师分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改善自身个性化教学的方针,提高课堂建设的侧重性和针对性。其次,教育心理学可以让教师以一定的方法和理论去推断学生的内心活动,分析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学生开导和疏通,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意识和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养成的习惯,很有可能会贯穿他们一声的成长,所以,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顺应小学生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二、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結合学生心理特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跨度是较为明显的,几乎涵盖了他们六岁到十二岁的成长生活,也涉及到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上是存在区别的,特别是就农村地区来讲,大多数小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并且在行为发展时也没有得到持续性的良性引导 他们并不能准确分清事物的对与错,是非观念的发展十分不成熟。譬如,一些学生会把自己帮同学隐瞒错误的行为是讲义气的表现,一些学生也会把不学习当做凸显自己个性的途径,还有一部分学生会混淆鲁莽和勇敢的界限。所以,教师就需要面对一些在自己看来十分幼稚且天真的儿童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年龄阶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分析他们的行为,切记不要盲目地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在课堂建设的时候,教师要设置生动的教学情景,带动学生的情绪,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推动小组合作,促进主体的交流[1]。
(二)结合现实生活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但他们的注意力又时常会被一些比较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他们提取实践中的信息和元素,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课堂的发展能够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先从生活化的情景入手,在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从生活中选择相应的实体物质,可以是钟表,可以是楼房,可以是火车,也可以是篮球或者是足球,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物体的形态,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也就是说,教师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是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推动他们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2]。
(三)结合教育心理学规律
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无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如何,他们都会有积极向上,发愤图强,渴望外界肯定的内在动机。所以,教师也应当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期待,拓展自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激发出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实践的时候,教师要多多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观察他们,把握好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也能理解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另外,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平台和空间,多多举办趣味性的知识或者是技能竞赛,可以是文学演讲,可以是科技发明等等,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也会获得充足的动力,能够通过公开场合的表现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懂得迎难而上的道理,小学阶段的学生尽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经验确实不足,需要教师不断引导。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之于小学课堂来讲是正确的选择,能够从内在层面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笔者通过特征的分析,生活的总结以及理论的运用这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心理学在小学中的应用方法,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育心理学也必然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它的价值会逐渐在各个学科建设中凸显出来。对此,教师也需要做好准备,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明丽.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J]. 现代交际, 2020, 000(003):213-214.
[2]吴哲.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9, 000(009):P.228-22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实际运用
引言: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对象,以探究运动规律和交互作用为目标的系统性学科,其自身所发挥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辅助性特点,能够让教师准确分析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素质化教育本身就强调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引导和心理的良性教育。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也理应得到更加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
一、教育心理学现实意义
首先,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研究学生的基本特征,让教师分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改善自身个性化教学的方针,提高课堂建设的侧重性和针对性。其次,教育心理学可以让教师以一定的方法和理论去推断学生的内心活动,分析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学生开导和疏通,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意识和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养成的习惯,很有可能会贯穿他们一声的成长,所以,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顺应小学生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二、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結合学生心理特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跨度是较为明显的,几乎涵盖了他们六岁到十二岁的成长生活,也涉及到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上是存在区别的,特别是就农村地区来讲,大多数小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并且在行为发展时也没有得到持续性的良性引导 他们并不能准确分清事物的对与错,是非观念的发展十分不成熟。譬如,一些学生会把自己帮同学隐瞒错误的行为是讲义气的表现,一些学生也会把不学习当做凸显自己个性的途径,还有一部分学生会混淆鲁莽和勇敢的界限。所以,教师就需要面对一些在自己看来十分幼稚且天真的儿童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年龄阶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分析他们的行为,切记不要盲目地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在课堂建设的时候,教师要设置生动的教学情景,带动学生的情绪,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推动小组合作,促进主体的交流[1]。
(二)结合现实生活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但他们的注意力又时常会被一些比较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他们提取实践中的信息和元素,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课堂的发展能够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先从生活化的情景入手,在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从生活中选择相应的实体物质,可以是钟表,可以是楼房,可以是火车,也可以是篮球或者是足球,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物体的形态,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也就是说,教师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是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推动他们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2]。
(三)结合教育心理学规律
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无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如何,他们都会有积极向上,发愤图强,渴望外界肯定的内在动机。所以,教师也应当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期待,拓展自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激发出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实践的时候,教师要多多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观察他们,把握好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也能理解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另外,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平台和空间,多多举办趣味性的知识或者是技能竞赛,可以是文学演讲,可以是科技发明等等,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也会获得充足的动力,能够通过公开场合的表现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懂得迎难而上的道理,小学阶段的学生尽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经验确实不足,需要教师不断引导。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之于小学课堂来讲是正确的选择,能够从内在层面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笔者通过特征的分析,生活的总结以及理论的运用这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心理学在小学中的应用方法,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育心理学也必然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它的价值会逐渐在各个学科建设中凸显出来。对此,教师也需要做好准备,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明丽.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J]. 现代交际, 2020, 000(003):213-214.
[2]吴哲.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9, 000(009):P.22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