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品德与生活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喜爱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要根据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中,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一、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品德与生活》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课文中设置了许多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我也想当升旗手》一课时,怎样激发学生想当升旗手的愿望呢?我是这样做的:(1)课前调查,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环境中什么地方悬挂着国旗?国旗有什么特征?国旗是什么时间、是怎样升起来的?同学们通过调查,对国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2)组织多种课堂活动,形成爱国行为。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说一说每周一全校师生在教学楼前举行的是什么仪式?你们是怎么做的?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解放军叔叔真精神”,“他们的动作很整齐”,“升旗手的动作真漂亮”。这时我又随机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我长大了想当解放军。“我长大了穿军装,像他们那样雄赳赳气昂昂。”“我现在就想当升旗手”。全班同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此时再让学生在《红旗飘飘》的歌声中动手制作国旗,然后师生互评,选出升旗手,最后让同学们怀着对国旗的无限热爱,对伟大祖国无比崇敬的心情举行一次庄重的升旗仪式,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学习兴趣深厚。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首先播放父母对孩子抚养、学习等方面的录像,接着把收集到的小衣物等孩提时代的东西交给学生,以此引发学生对爸爸妈妈关心自己成长的回忆,然后在爱心卡上写下自己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这一活动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亲情和人格的养成过程,从而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又如在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时,课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家长,了解孩子迟到的原因。课中我不是一味地讲教材中“盼盼迟到”一事,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实话实说”,让学生自己讲一讲迟到的经历,特别是让学生描述一下迟到后是物心理活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迟到的办法。通过“实话实说”活动的开展,端正了儿童惜时、守时、做事认真,求上进的生活態度,激发了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良好情感。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坐、立、走的录像,再请特约嘉宾--民警叔叔现场表演各种队列和规范的坐、立、走的姿势。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讨论分析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练习模仿、个别指导、小组比赛、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又如教《我换牙了》一课,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呢?在课堂中教师先出示牙模型,请同学上来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同学朗诵儿歌“小牙刷,手中拿,顺着牙缝上下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洁白我欢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掌握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增强了趣味性。
四、体验生活过程,巩固学习兴趣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一、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品德与生活》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课文中设置了许多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我也想当升旗手》一课时,怎样激发学生想当升旗手的愿望呢?我是这样做的:(1)课前调查,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环境中什么地方悬挂着国旗?国旗有什么特征?国旗是什么时间、是怎样升起来的?同学们通过调查,对国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2)组织多种课堂活动,形成爱国行为。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说一说每周一全校师生在教学楼前举行的是什么仪式?你们是怎么做的?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解放军叔叔真精神”,“他们的动作很整齐”,“升旗手的动作真漂亮”。这时我又随机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我长大了想当解放军。“我长大了穿军装,像他们那样雄赳赳气昂昂。”“我现在就想当升旗手”。全班同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此时再让学生在《红旗飘飘》的歌声中动手制作国旗,然后师生互评,选出升旗手,最后让同学们怀着对国旗的无限热爱,对伟大祖国无比崇敬的心情举行一次庄重的升旗仪式,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学习兴趣深厚。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首先播放父母对孩子抚养、学习等方面的录像,接着把收集到的小衣物等孩提时代的东西交给学生,以此引发学生对爸爸妈妈关心自己成长的回忆,然后在爱心卡上写下自己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这一活动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亲情和人格的养成过程,从而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又如在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时,课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家长,了解孩子迟到的原因。课中我不是一味地讲教材中“盼盼迟到”一事,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实话实说”,让学生自己讲一讲迟到的经历,特别是让学生描述一下迟到后是物心理活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迟到的办法。通过“实话实说”活动的开展,端正了儿童惜时、守时、做事认真,求上进的生活態度,激发了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良好情感。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坐、立、走的录像,再请特约嘉宾--民警叔叔现场表演各种队列和规范的坐、立、走的姿势。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讨论分析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练习模仿、个别指导、小组比赛、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又如教《我换牙了》一课,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呢?在课堂中教师先出示牙模型,请同学上来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同学朗诵儿歌“小牙刷,手中拿,顺着牙缝上下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洁白我欢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掌握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增强了趣味性。
四、体验生活过程,巩固学习兴趣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