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答题调查表明:高考语文试卷第Ⅱ卷,散文阅读题,考生答题准确率一直不高,其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散文语言制约了考生对散文的理解。
施莱尔马赫指出:“语言有两个要素,音乐和逻辑的,诗人应使用前者,并迫使后者引出个体性的形象来。”(戈罗齐:《美学的历史》)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里已暗示语言有两类。一是科学语言,其特性是概括性和明确性;二是文学语言,其特性是形象性、个体性和模糊性。每一个符号拥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内涵深邃、丰富,散文语言是文学语言,它有的是暗示的、象征的,意义也不是明指的,需要在体味中得到。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揣摩散文语言呢?
首先,培养学生对日常实用语言的理解力,然后以此为基础去理解散文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克布森说,诗歌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意思是,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变形,所以理解散文语言要从日常实用语言开始,并穿透它的外壳,理解内在的丰富含意。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选的散文《门》一文的第3、4自然段中“门有各种各样”,“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等语言简朴、实在、明了,一看就懂,可以从这些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进去,进而领会其内涵。
其次,教给学生句子分析法。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句子懂了,读懂文章也就不难。单句,分析主干,弄清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确定语意重点。如对《门》一文“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一句含义的理解,先划出主干“人不是马群”。由此得出以下几层意义①人不是马,即人不是动物,是有感情的;②人不是马群,即人有独立人格。再结合语境,可得出正确答案: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复句,弄清结构层次,明确句子关系,偏正类复句(转折、因果、条件、假设)正句一般是语意的主旨所在。如:“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这样一句转折关系的复句,其表达式意重点是为了说明自己没有种花的闲情逸致。另外,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强调的重点则与一般句子不同,倒装的部分总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如,孙犁《荷花池》中水生嫂问水生的一句话:“怎么了,你?”这样的句式,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体贴关心,也更写出了水生嫂似乎有点觉察事情的不同寻常。
再次,要注意文章作者对语义的表达。语义的表达有两个层面,一是表达的较为形象具体,二是表达的较抽象概括。出于表达目的的需要,作者有时要把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这过程中,作者经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化虚为实。200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老牛“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用比喻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有时又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化实为虚。还是在《一幅烟雨牛鹭图》一文中,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后来又发表议论“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说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表明作者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揣摩。语境有解释功能,具体讲,补充或限定话语中的信息量,排除信息中的歧义,如《门》一文理解“开门”、“关门”含义,应抓住文章开头一句“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引句有引起下文和统领全篇作用,据此理解“开门”、“关门”的含义,就不至于离题。又如,2003年高考语文选的《乡土情结》一文,有这样一道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答此题,应考虑文中“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是童年”一句,顺藤摸瓜,不难得出结论,这童年的烙印便是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此外,根据语境还可推出其不言之意。“一种语言的词话有限的,因而可供利用的意义也是有限的,并且往往不够具体。然而人们的交际需要是无限的,需要传递的信息也是无限的,而且必须是具体的。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我们从有限之中获得无限,从不具体之中获得具体呢?是人的智慧,是人脑对词话意义进行处理的能力。我们把这种处理过程称为推断。”(金定元《语意,信息和文化》)当然,这个推断,离不开披文入情,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散文《绵绵土》,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其因是什么呢?联系上下文,便知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总之,用心揣摩散文语言,是破解散文意韵的入口,对散文语言仔细体会品味,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葛苏杭,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施莱尔马赫指出:“语言有两个要素,音乐和逻辑的,诗人应使用前者,并迫使后者引出个体性的形象来。”(戈罗齐:《美学的历史》)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里已暗示语言有两类。一是科学语言,其特性是概括性和明确性;二是文学语言,其特性是形象性、个体性和模糊性。每一个符号拥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内涵深邃、丰富,散文语言是文学语言,它有的是暗示的、象征的,意义也不是明指的,需要在体味中得到。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揣摩散文语言呢?
首先,培养学生对日常实用语言的理解力,然后以此为基础去理解散文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克布森说,诗歌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意思是,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变形,所以理解散文语言要从日常实用语言开始,并穿透它的外壳,理解内在的丰富含意。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选的散文《门》一文的第3、4自然段中“门有各种各样”,“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等语言简朴、实在、明了,一看就懂,可以从这些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进去,进而领会其内涵。
其次,教给学生句子分析法。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句子懂了,读懂文章也就不难。单句,分析主干,弄清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确定语意重点。如对《门》一文“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一句含义的理解,先划出主干“人不是马群”。由此得出以下几层意义①人不是马,即人不是动物,是有感情的;②人不是马群,即人有独立人格。再结合语境,可得出正确答案: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复句,弄清结构层次,明确句子关系,偏正类复句(转折、因果、条件、假设)正句一般是语意的主旨所在。如:“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这样一句转折关系的复句,其表达式意重点是为了说明自己没有种花的闲情逸致。另外,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强调的重点则与一般句子不同,倒装的部分总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如,孙犁《荷花池》中水生嫂问水生的一句话:“怎么了,你?”这样的句式,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体贴关心,也更写出了水生嫂似乎有点觉察事情的不同寻常。
再次,要注意文章作者对语义的表达。语义的表达有两个层面,一是表达的较为形象具体,二是表达的较抽象概括。出于表达目的的需要,作者有时要把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这过程中,作者经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化虚为实。200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老牛“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用比喻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有时又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化实为虚。还是在《一幅烟雨牛鹭图》一文中,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后来又发表议论“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说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表明作者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揣摩。语境有解释功能,具体讲,补充或限定话语中的信息量,排除信息中的歧义,如《门》一文理解“开门”、“关门”含义,应抓住文章开头一句“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引句有引起下文和统领全篇作用,据此理解“开门”、“关门”的含义,就不至于离题。又如,2003年高考语文选的《乡土情结》一文,有这样一道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答此题,应考虑文中“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是童年”一句,顺藤摸瓜,不难得出结论,这童年的烙印便是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此外,根据语境还可推出其不言之意。“一种语言的词话有限的,因而可供利用的意义也是有限的,并且往往不够具体。然而人们的交际需要是无限的,需要传递的信息也是无限的,而且必须是具体的。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我们从有限之中获得无限,从不具体之中获得具体呢?是人的智慧,是人脑对词话意义进行处理的能力。我们把这种处理过程称为推断。”(金定元《语意,信息和文化》)当然,这个推断,离不开披文入情,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散文《绵绵土》,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其因是什么呢?联系上下文,便知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总之,用心揣摩散文语言,是破解散文意韵的入口,对散文语言仔细体会品味,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葛苏杭,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