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些人的人品不错,对人也无恶意,可就是说话直硬,不讲分寸,每每出言不逊,引起对方反感,甚至形成矛盾对抗,破坏了人际关系,自己后悔不已。下面略举几例:
●有位新到任的领导在欢迎会上见台下有人交头接耳,秩序不太好、他就生气地站起来,指着下面大声说:“是听你说,还是听我说,太不像话,要说上来说,简直是乌合之众!”这样一句发火的话,虽然制止了台下讲话,但口出此言,贬斥听众,首次亮相就给人留下个没有水平的第一印象,此后群众对他敬而远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消除不良影响。事后,他感慨地说:“领导者说话可不能太冲动,信口开河,否则,不但影响个人威信,而且影响上下关系。”
●有位大龄青年到29岁还没有找到对象,原因是他在择偶问题上,眼光太高,要貌要德要性格温柔,还要有学识,结果接触过十几个姑娘都不中意。朋友劝他把标准放低一点,他也意识到危机,决心采取务实态度。这天,经人介绍,与一位女技术员见面,他对姑娘的初步印象不错,于是直言道:“实话说吧,我见过十几个姑娘都没看上。今天,我降低了标准,觉得你还可以,就看你同意不同意了。”本来姑娘对他有点意思,可是听了他的说法十分恼火,“嚯”地站起来说:“我还不是嫁不出去的姑娘呢!”转身气呼呼地走了。你看,小伙子直通通说出那句真心话,伤害了姑娘的自尊心,使自己陷入了尴尬境地。
●有位老太太因病住院,几个儿子都来床前侍候,当妈的心里不忍心,刚住了几天就要求出院,同室的病友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能再住了,花钱太多,儿子们恨我!”在一旁的儿子听了这句话,觉得不顺耳,脸上无光,于是不高兴地问妈:“我们什么时候嫌花钱太多了?你这不是打我们的脸吗?!”把妈问得很是难堪,无言以对。
从表达的角度看,上述实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说者不假思索直通通把话说出口,且说的是嘴边话,情绪化的话,虽然这些话都是实话,但却没有顾及听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有失偏颇,不够周到,在有意无意之间冒犯了人,影响了关系。很显然,如此信口而言绝非理想表达方式,应予纠正。
事实上,从语言表达的深度看,交际口语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浅表层次。如同上述事例中那样,在交际过程中未经思索而张口直言的话,嘴边的话。这种话往往较为感性,受某种情绪支配,直接对应对方的问题,直奔主题,不拐弯,较少掩饰。浅表性语言通常不够理性,难免欠周到,造成负面影响。二是理性层次。即在交际中,人们针对特定对象,对自己的对应言行进行某种设计、选择之后再说出的话。这样的话往往顾及到对方的心理情绪,照顾到彼此关系和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更得体,更到位,也更易达到预期效果。
俗话说,“水深流去慢,智人话语迟”。智者说话通常是理性层次的。他们遇事不冲动,也不“话赶话”,往往想一想再说,所以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行比较得体,左右逢源,天衣无缝。因此,我们要做智者,不应当鲁汉。在张口之前要多一些思考,起码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说这句话的目的;二是对方有什么忌讳或需求;三是讲这句话对方会不会误解?四是还有没有更好的说法,让对方乐意接受并理解?等等。如果这样稍微动一点脑子,多一些深思熟虑,我们的语言表达就会多一些分寸感,少一些误会;多一些沟通,少一些矛盾。
有一位工人性子急,上街买东西常常因为对方动作慢而争吵起来,闹得很不愉快。后来,他总结经验教训,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把与人打交道变成愉快之旅。有一天,他去邮局发挂号信,这里人很多,服务员忙不过来,对人没有好脸色。快轮到这位工人时,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让他喜欢我,起码让他感到心情愉快,乐于和我说话。”他进一步问自己:“第一句话该从何说起呢?他身上有哪些东西值得赞扬呢?”他看到对方的头发黑亮,立即有了词,于是热情地和服务员搭讪道:“我真希望也能有你这么好的头发。”对方听了,抬头看了他一眼,板着的脸露出微笑,应和说:“哦,不如从前那么好了。很多人都很羡慕我的头发。”接着他麻利地为他发信,临走时,还说了声:“你慢走。”就这样,这个工人获得了一份好心情,对方也很愉快,后来再见面时就成了朋友,必打招呼。
你看,这次愉快之旅就是因为工人想一想才张口说话,说得得体,勾起了对方的愉快心情,产生了理想效果。这件小事足以让我们看到三思而言的魅力。可见,在日常交际中,我们还是少一点浅表之言,多一些深思说法的好。
●有位新到任的领导在欢迎会上见台下有人交头接耳,秩序不太好、他就生气地站起来,指着下面大声说:“是听你说,还是听我说,太不像话,要说上来说,简直是乌合之众!”这样一句发火的话,虽然制止了台下讲话,但口出此言,贬斥听众,首次亮相就给人留下个没有水平的第一印象,此后群众对他敬而远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消除不良影响。事后,他感慨地说:“领导者说话可不能太冲动,信口开河,否则,不但影响个人威信,而且影响上下关系。”
●有位大龄青年到29岁还没有找到对象,原因是他在择偶问题上,眼光太高,要貌要德要性格温柔,还要有学识,结果接触过十几个姑娘都不中意。朋友劝他把标准放低一点,他也意识到危机,决心采取务实态度。这天,经人介绍,与一位女技术员见面,他对姑娘的初步印象不错,于是直言道:“实话说吧,我见过十几个姑娘都没看上。今天,我降低了标准,觉得你还可以,就看你同意不同意了。”本来姑娘对他有点意思,可是听了他的说法十分恼火,“嚯”地站起来说:“我还不是嫁不出去的姑娘呢!”转身气呼呼地走了。你看,小伙子直通通说出那句真心话,伤害了姑娘的自尊心,使自己陷入了尴尬境地。
●有位老太太因病住院,几个儿子都来床前侍候,当妈的心里不忍心,刚住了几天就要求出院,同室的病友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能再住了,花钱太多,儿子们恨我!”在一旁的儿子听了这句话,觉得不顺耳,脸上无光,于是不高兴地问妈:“我们什么时候嫌花钱太多了?你这不是打我们的脸吗?!”把妈问得很是难堪,无言以对。
从表达的角度看,上述实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说者不假思索直通通把话说出口,且说的是嘴边话,情绪化的话,虽然这些话都是实话,但却没有顾及听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有失偏颇,不够周到,在有意无意之间冒犯了人,影响了关系。很显然,如此信口而言绝非理想表达方式,应予纠正。
事实上,从语言表达的深度看,交际口语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浅表层次。如同上述事例中那样,在交际过程中未经思索而张口直言的话,嘴边的话。这种话往往较为感性,受某种情绪支配,直接对应对方的问题,直奔主题,不拐弯,较少掩饰。浅表性语言通常不够理性,难免欠周到,造成负面影响。二是理性层次。即在交际中,人们针对特定对象,对自己的对应言行进行某种设计、选择之后再说出的话。这样的话往往顾及到对方的心理情绪,照顾到彼此关系和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更得体,更到位,也更易达到预期效果。
俗话说,“水深流去慢,智人话语迟”。智者说话通常是理性层次的。他们遇事不冲动,也不“话赶话”,往往想一想再说,所以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行比较得体,左右逢源,天衣无缝。因此,我们要做智者,不应当鲁汉。在张口之前要多一些思考,起码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说这句话的目的;二是对方有什么忌讳或需求;三是讲这句话对方会不会误解?四是还有没有更好的说法,让对方乐意接受并理解?等等。如果这样稍微动一点脑子,多一些深思熟虑,我们的语言表达就会多一些分寸感,少一些误会;多一些沟通,少一些矛盾。
有一位工人性子急,上街买东西常常因为对方动作慢而争吵起来,闹得很不愉快。后来,他总结经验教训,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把与人打交道变成愉快之旅。有一天,他去邮局发挂号信,这里人很多,服务员忙不过来,对人没有好脸色。快轮到这位工人时,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让他喜欢我,起码让他感到心情愉快,乐于和我说话。”他进一步问自己:“第一句话该从何说起呢?他身上有哪些东西值得赞扬呢?”他看到对方的头发黑亮,立即有了词,于是热情地和服务员搭讪道:“我真希望也能有你这么好的头发。”对方听了,抬头看了他一眼,板着的脸露出微笑,应和说:“哦,不如从前那么好了。很多人都很羡慕我的头发。”接着他麻利地为他发信,临走时,还说了声:“你慢走。”就这样,这个工人获得了一份好心情,对方也很愉快,后来再见面时就成了朋友,必打招呼。
你看,这次愉快之旅就是因为工人想一想才张口说话,说得得体,勾起了对方的愉快心情,产生了理想效果。这件小事足以让我们看到三思而言的魅力。可见,在日常交际中,我们还是少一点浅表之言,多一些深思说法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