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权威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以年均13.5%的速度快速发展,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据国家海洋局初步测算,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5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亿元大关,与山东省2012年的GDP(50013.2亿元)相当,显示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极和强有力的引擎。另一方面,数据也透露出,虽然2012年海洋经济7.9%的增速仍略高于7.8%的GDP增速,但相比于“十一五”时期年均13.5%的增速,我国海洋经济已经出现增速明显放缓的趋稳态势,意味着海洋经济深度转型调整的时机已然到来。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海洋经济也是如此,“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状态趋于放缓,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打造升级版的海洋经济,将是未来的破题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久前,青岛市召开蓝色经济率先突破座淡会,各办权威人士、海洋专家就“率先突破”展开了讨论。
产业结构优化进行时
对于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的青岛来说,如何摆脱拉美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境,顺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海洋经济无疑是—把秘钥,是实现高速度、高质量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
海洋经济的发展,产业是核心。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一直高位增长,根据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发布的《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报告》,2010年到2012年,青岛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6.2%、19.11%、19.9%,高于同期GDP增速3.2、7.41、9.3个百分点。2012年,青岛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26.9%,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
但若抛开既有优势和成绩不谈,就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来说,青岛与国内先进的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一组青岛与广州的数据对比便能说明问题:2005年,青岛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15:41:44;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7.5:45:47。而在2010年,广州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的比重是1:38:61。广州的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较青岛明显得多。
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长期以来构成了青岛市海洋经济的“三大件”,传统产业在整个海洋经济中占比非常高,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全国的情况也是如此,2012年,占据我国海洋产业前3位的门类仍是传统产业,滨海旅游业占33.9%、海洋交通运输业占23.3%、海洋渔业占17.8%。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广顺曾用“两同两多两少”、“三重三轻”来概括当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即产业同质同构化,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能耗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重近岸轻远海、重速度轻效益、重资源开发轻生态环保。实际上,以天津、上海、宁波、厦门、广州五个沿海城市为例,在“十二五”规划中,均涉及了较多的石化、钢铁、修造船等传统项目,这些城市的临港工业仍然存在趋同化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的问题。
面对结构失调的短板,青岛也在努力寻求突破。近年来,青岛市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全力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以第二产业为例,青岛市目前正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了解,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已占全国的40%,成为我国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青岛市目前推进的140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中,80%以上为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海洋产业。
在青岛海洋经济率先突破座谈会上,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张大勇谈起西海岸未来的发展规划:“下一步,西海岸将围绕重点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各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产业配套水平,实现产业集聚,带动服务经济,推动产业转型,进而带动城市转型,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强国战略作出贡献。”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一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著名的内生增长理论核心思想便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当前要寻求蓝色经济的突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现有的资源环境内寻求增长力。
创新驱动力不足的—个体现,便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出席青岛海洋经济率先突磁座谈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指出,目前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以国家海洋监测技术为例,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比例不足10%,国外产品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即便在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的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是太高,而实现转化的海洋科技成果中,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也仅有20%。
管华诗认为,海洋科技成果之所以转化率低,一方面与海洋产业是各领域最新技术的集成体现,研发投人大,周期长;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科研成果孵化不足有关。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力争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针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青岛市2011年提出打造“蓝色硅谷”,目前项目已纳入国家“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管华诗特别谈到了对当前青岛是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蓝色硅谷不单是助力当代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是引导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蓝色经济比其他经济更需要科技的引领,而“蓝色硅谷”这个结构中的—个重要结点就是“孵化器”。在管华诗看来,孵化的过程不但是量的扩大,而且是技术重新升级的过程,蓝色硅谷应当面向深海,承担开发深海大洋的职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技术突变,进行练兵,进行各种设计制造。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离不开科技、资本、产业的结合,正如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主任韩守信所言:“要完成科技与资本、科技与市场,科技与管理、科技与各项生产要素的结合,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同时,科技与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强了,对研发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产业基础稍微弱了,科研进步也会小。科研、人才和机构的聚集,还需要政府,需要很多的要素围绕着形成凝聚,或者叫合力,也就是在协同创新上我们还需要多下功夫。”
如何保证蓝色硅谷的“海洋科技新城”定位不偏离?韩守信提到了“四个40%”:在总人口中科技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40%;在规划建设的总用地面积中科技研发场所和人才公寓以及公共配套的占地不低于40%;在总建筑面积中、科技研发用房、人才公寓面积不低于40%;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比例不低于40%。
实际上,面对当前深度调整的经济大局,青岛前有广州这样海洋经济体量大、结构优的“标兵”,后有深圳、宁波等海洋经济规模相当且发展势头迅猛的“追兵”,如何实现率先突破,亟待解决的就是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这两大难题。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亿元大关,与山东省2012年的GDP(50013.2亿元)相当,显示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极和强有力的引擎。另一方面,数据也透露出,虽然2012年海洋经济7.9%的增速仍略高于7.8%的GDP增速,但相比于“十一五”时期年均13.5%的增速,我国海洋经济已经出现增速明显放缓的趋稳态势,意味着海洋经济深度转型调整的时机已然到来。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海洋经济也是如此,“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状态趋于放缓,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打造升级版的海洋经济,将是未来的破题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久前,青岛市召开蓝色经济率先突破座淡会,各办权威人士、海洋专家就“率先突破”展开了讨论。
产业结构优化进行时
对于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的青岛来说,如何摆脱拉美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境,顺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海洋经济无疑是—把秘钥,是实现高速度、高质量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
海洋经济的发展,产业是核心。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一直高位增长,根据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发布的《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报告》,2010年到2012年,青岛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6.2%、19.11%、19.9%,高于同期GDP增速3.2、7.41、9.3个百分点。2012年,青岛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26.9%,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
但若抛开既有优势和成绩不谈,就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来说,青岛与国内先进的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一组青岛与广州的数据对比便能说明问题:2005年,青岛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15:41:44;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7.5:45:47。而在2010年,广州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的比重是1:38:61。广州的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较青岛明显得多。
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长期以来构成了青岛市海洋经济的“三大件”,传统产业在整个海洋经济中占比非常高,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全国的情况也是如此,2012年,占据我国海洋产业前3位的门类仍是传统产业,滨海旅游业占33.9%、海洋交通运输业占23.3%、海洋渔业占17.8%。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广顺曾用“两同两多两少”、“三重三轻”来概括当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即产业同质同构化,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能耗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重近岸轻远海、重速度轻效益、重资源开发轻生态环保。实际上,以天津、上海、宁波、厦门、广州五个沿海城市为例,在“十二五”规划中,均涉及了较多的石化、钢铁、修造船等传统项目,这些城市的临港工业仍然存在趋同化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的问题。
面对结构失调的短板,青岛也在努力寻求突破。近年来,青岛市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全力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以第二产业为例,青岛市目前正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了解,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已占全国的40%,成为我国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青岛市目前推进的140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中,80%以上为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海洋产业。
在青岛海洋经济率先突破座谈会上,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张大勇谈起西海岸未来的发展规划:“下一步,西海岸将围绕重点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各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产业配套水平,实现产业集聚,带动服务经济,推动产业转型,进而带动城市转型,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强国战略作出贡献。”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一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著名的内生增长理论核心思想便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当前要寻求蓝色经济的突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现有的资源环境内寻求增长力。
创新驱动力不足的—个体现,便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出席青岛海洋经济率先突磁座谈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指出,目前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以国家海洋监测技术为例,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比例不足10%,国外产品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即便在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的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是太高,而实现转化的海洋科技成果中,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也仅有20%。
管华诗认为,海洋科技成果之所以转化率低,一方面与海洋产业是各领域最新技术的集成体现,研发投人大,周期长;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科研成果孵化不足有关。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力争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针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青岛市2011年提出打造“蓝色硅谷”,目前项目已纳入国家“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管华诗特别谈到了对当前青岛是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蓝色硅谷不单是助力当代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是引导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蓝色经济比其他经济更需要科技的引领,而“蓝色硅谷”这个结构中的—个重要结点就是“孵化器”。在管华诗看来,孵化的过程不但是量的扩大,而且是技术重新升级的过程,蓝色硅谷应当面向深海,承担开发深海大洋的职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技术突变,进行练兵,进行各种设计制造。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离不开科技、资本、产业的结合,正如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主任韩守信所言:“要完成科技与资本、科技与市场,科技与管理、科技与各项生产要素的结合,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同时,科技与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强了,对研发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产业基础稍微弱了,科研进步也会小。科研、人才和机构的聚集,还需要政府,需要很多的要素围绕着形成凝聚,或者叫合力,也就是在协同创新上我们还需要多下功夫。”
如何保证蓝色硅谷的“海洋科技新城”定位不偏离?韩守信提到了“四个40%”:在总人口中科技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40%;在规划建设的总用地面积中科技研发场所和人才公寓以及公共配套的占地不低于40%;在总建筑面积中、科技研发用房、人才公寓面积不低于40%;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比例不低于40%。
实际上,面对当前深度调整的经济大局,青岛前有广州这样海洋经济体量大、结构优的“标兵”,后有深圳、宁波等海洋经济规模相当且发展势头迅猛的“追兵”,如何实现率先突破,亟待解决的就是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这两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