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选段《杨白劳》的用声主张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o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选段《杨白劳》是一首民族歌剧选段,在演唱时,尤其是男中低声部很容易在用声上出现很多问题,本文着重对这首歌的声音形象和声乐技巧上加以研究,倡导一种能让广大观众能接受的并且科学的音色,从而引出男中音民族化的建议。
  关键词:男中音 美声 民族 科学发声 管道
  很多初学者在演唱作品时,对作品的“情”理解的很是到位,但就是用自己的歌声表达不出来,这就存在一个声音运用的问题了,我想单凭这一点便可以定夺演唱作品的成败。唱歌光有一副情感架子是不中用的,势必要有一个明亮透彻的声音和一个圆润清晰的吐字,才能让观众真正为之一动,获得听觉上的审美享受,毕竟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嘛。关于歌唱方法,我想那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三言两语也难以道清,在此我仅就《杨白劳》的声音运用谈一谈我的看法。
  既然此曲的来源是中国民族歌剧选段,就不应该完全照搬西洋唱法,而要有民族化的成分蕴含其中。这首歌所属男中音声部,我国的民族唱法普遍为高音,我想在处理民族歌剧时更需要有一种中国味儿的男中音。对于初学者,在没弄清科学的发声方法之前,盲目确定自己的声部,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事倍功半。尤其是男中音,很容易把口咽撑大,以满足自己内听觉的丰满,殊不知主观的满足,给观众带来的却是闷塞,笨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假洋鬼子”,甚至唱了很多年的歌者仍在“自我满足”,寻找那种自欺而欺不了人的声音。这种唱法可能在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上比较贴切杨白劳人物特征——苍老、无力、窘迫等等,然而,声音运用却无法以假乱真,我们要的是在科学方法上的声音处理,而不是脱离了美声实质的声音塑造。所以我在这想明确一下传统美声的演唱标准——1、声音质量要求:纯度、浓度,美感;2、能掌握美声三大基本技巧:连音、半音,高音的渐强、渐弱;3、刚柔相济:大嗓门能柔,小嗓门能刚[1]。实际上能达到这三条标准的歌者,在国际上也只是凤毛麟角,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止步不前,安于现状,尽管我们暂时还达不到如此境界,也千万不可以“非”当“是”。
  前面我所说的“中国味儿的男中音”,意思是指在借鉴国外的科学唱法的基础上,缩小男中音的美声框架以适合我国民族歌剧演唱的声音特色,因为在以往看中国歌剧时,男、女高音普遍采用的是中国民族唱法的音色,而男中、低音(有时也包括男高音)采用的却是西洋美声唱法的音色,这样听起来很不和谐,在一部歌剧中怎么能出现两种不和谐的音色呢,而听一个美声唱法和一个民族唱法共同演唱一个二重唱时味道总是那么怪怪的,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中国的男中音演唱中国歌剧时,一定要注意在声音运用上贴近民族声乐,以达到和谐的效果。那么怎样贴近呢,我想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美声的发音方式是在打开基音管的基础上扩大泛音共鸣,这会出现一种音量很大但很掩盖的音色,而把泛音共鸣缩小,也就是打开的小一些,同时加强声带的调节机能,强化它的缩短集中靠拢的趋势,便会出现音质明亮但不失其声部色彩的“民族男中音”。因为音量的大小是共鸣腔打开的程度决定的,而音强的大小是声带调节的必然结果(还有气息等其他因素暂不提及),这样便会更有穿透力,减弱了对声音的掩盖,从而配合中国歌剧的各个声部音色更为和谐。如果不采取这种折中的方案,那么把各个声部的演唱方式全改为西洋唱法就是声部和谐的必然趋势了,我想这就体现不出中国的味道了,也无法实现其民族化的基本要求了!
  而《杨白劳》作为中国歌剧选段,尽管已被黎英海先生的改编成为艺术歌曲的形式了,但整体的声音运用还应以这个大的前提为基础。谱面上已明确标出的演唱提示我就不做过多赘述[2],重点谈一谈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第一段5-13小节,无力的演唱,很多时候会把这几句处理的很空洞,声音根本没有穿透力,尽管人物的声音效果上是有气无力,但是为了能真正的艺术表达,歌者切莫真的有气无力,要知道无论声大声小都要做到里紧外松,如果像前者那样的唱就把整个歌唱状态松掉了,只有自己能听得见,观众是无法与歌者产生共鸣的。我们知道声音是从咽管通过口腔透出的,放松声带或者撑大口咽,都不会有清晰的声音,唱轻声或弱声更要加强吸气状态和声带的挡气,使声音轻轻地贴在咽壁从口透出,因为此段旋律起伏不大更要加强说的意识,才不至于真的“有气无力”。到第二段,速度突然加快,但气息不能乱,要采用快吸快呼的方法,充分利用吸气状态,加强下腹和中腹的对抗,尤其是17、18小节的“喜”和“晴”两个顿的高音,更要有呵气的感觉。第三段声音处理基本同上,但要特别注意29、30小节的“了”字有六拍之多,要通过气息稳健保持住声音位置,不要使元音变形,造成懈怠之感,后面还有类似情况这里就不一一详述。第四段声音走向和第一段接近,但语气上更要有说的感觉,因为这段词与前者相比更具有对象感和目的性。这里出现了一个段落高潮“你爹我有罪不能饶”(41-43小节),这里的“有”字和“罪”字要运用从渐弱唱到渐强,即半声技术,在前面有所提到,在稳健的气息支持下用声带边缘振动到局部振动的技术,使共鸣的利用由小及大,有种在换声的感觉,虽然这里的音并不高,但充分利用半声技术将是画龙点睛之笔,这里的“饶”字要刻意顿一下,这样会更加恰如其分。
  第五段,是最讲究声音效果的,里面既有说白又有演唱。所谓“说白”,我想在这里(49-50小节)的意思是找到“说白”的歌唱状态,既不能把声“白”在前面也不能闷在后面,说的要有共鸣、有位置、有响度,“歌唱语言化”便是最好的标准,声乐教师都有一句话——唱歌跟说话一样,把话说好了歌也就唱好了。没错,这里的说白不能想唱,要想说,“说“时的共鸣运用,要比唱时少,但声带是张紧的,很多时候遇到学美声的听他说话就能听出来(当然除去那些装腔作势的),我想这是运用科学唱法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所以歌曲中的念白不要装腔作势,要追求自然。做到正确的“说”,无非遵循三个原则:1、声带的有力张紧;2、保持喉咙的适当打开,使声音通畅;3、正确的气息支持,要充分运用上下腹肌的对抗使气息更加灵活[3]。把这三个原则程度放大就是歌唱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这样说:能够科学的演唱,便可以科学的“说话”。有人问:像电影和话剧里的那样说行吗,他们的声音也能够铿锵有力,且更贴近生活。我想电影和话剧比声乐表演更为贴近生活,他们的声音运用完全是为剧情表演服务的,可以发闷,可以沙哑,可以明亮等等,而声乐表演是唱为先,演为后,演为唱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听觉艺术,总不能让听众听那些为了单纯的剧情需要而声嘶力竭的声音吧,如果这样那么声音将毫无技巧可言,毫无审美可言,为了表演而表演,我想这样的声音在座的每一位观众可能都会,那么还要那些歌唱家干什么呢!
  在声音运用中我很少提到咬字,为什么呢,我想每一位中国人用心练习都能学会规范的普通话,而一强调它,就怕有人不仅要咬而且要嚼,所谓歌唱当中强调的咬字,什么某某字要靠前咬,靠后咬等等,我想这都不是获得正确发声的关键,只要做到吐字清楚,把声音透出口腔,跟自然讲话一样,那便是恰到好处。我国的京剧尤其强调“字正腔圆”,把咬字作为正确发音的前提,字正才能腔圆,其实戏曲的唱法有其自身特点,要求把字头、字腹、字尾分解开来唱,强调喷口,也就是元音前的辅音,力求唇齿音的清晰。我想在戏曲界可以这样要求,因为它有它的审美标准,然而把咬字的训练作为获得歌唱技巧的途径是不恰当的,要知道在未获得正确发声技巧之前,再刻意的咬字吐字都是徒劳。一定要侧重声源、声道、呼吸的训练,把咬字吐字作为这三者的辅助,才能向科学发声迈进,发声技巧是“干”,咬字训练是“叶”,这个关系务必不能颠倒。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所谓的“民族唱法”其实就是在美声唱法上的加工,中国人唱美声最终还是要多为中国人服务,探索一条能在作品上、风格上、审美上更能为中国百姓接受的中国声乐道路,才是中国声乐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温恒泰.男中音教学曲集——中国作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林俊卿.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摘要:包头市土右旗是西路二人台发展最为活跃、群众基础最深厚、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大院是近几年当地政府与民间共建的二人台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对其生存样态、组织方式、经济运作以及演出形式等进行考察,强调二人台在文化艺术个性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在当地人精神诉求中特殊价值。  关键词:二人台 文化大院 经营模式  近代历史上浩浩荡荡的走西口移民潮,引发了中国北方大规模文化交流与融合,也成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
期刊
在美国,人们每周都能从散落在各处的小店里免费获取一份周报。在周报里,除了几篇“大稿”和商业广告外,剩余的版面全是关于该城市这个周末的娱乐消息,其中占最大篇幅的是关于音乐的演出消息。一份按风格、酒吧、乐队等等细化分类而成的排期表,一份并不  涵盖当下正红大腕的小型演出名单,丰富了当地人的音乐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对小型音乐现场演出诉求。在中国,音乐小型演出市场还不是十分健全,但当夜店文化还在疯狂吸金的
期刊
摘要: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剧种,各地均纷纷成立了黄梅戏剧团。本文以马鞍山市市级的黄梅戏团和县级的黄梅戏团为个案,从其人员规模、演出情况、创作团队、工资经费、伴奏乐队等方面阐述戏曲表演团体在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  关键词:黄梅戏 剧团 不平衡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剧种,各地均纷纷成立了黄梅戏剧团。安徽省马鞍山成立了两个黄梅戏剧团:马鞍山市艺术剧院黄梅戏团(城市)和当涂县黄梅戏演艺有限
期刊
摘要:手风琴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本文通过对《手风琴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手风琴 精品课程建设 可持续发展  “精品课程”是在我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下提出的。课程要求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印象主义的来源,讲述了法国人的审美趣味,以及法国音乐的先辈对德彪西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了法兰西人对音乐的追求——细腻、典雅、优美、诗意。  关键词:印象(主义)派 法国人的审美 德彪西  德彪西(全名: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是法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印象派作曲家。在这个时代交
期刊
净土文
期刊
摘要:《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对学生认识音乐教育基本规律、提高音乐教学能力,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思想为指导,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改革实践
期刊
摘要:流传于南宁市邕宁区的壮族南路八音是一种集吹打与丝弦为一体的综合乐种,它是壮族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审美活动的产物。邕宁壮族八音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凡举行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性活动一般都离不开八音的助兴。本文以邕宁壮族八音为例,从局外人的角度切入,试图对其共时性现状做一番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邕宁区 乐种 壮族八音  邕宁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东接横县,西连扶绥,南毗上
期刊
摘要:《卡门》是世界上上演频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是欧洲音乐史上的奇迹,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它是一部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的作品,也是一部在歌剧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文章通过几个方面对歌剧《卡门》进行阐述与分析,让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领略其艺术精髓。  关键词:歌剧 卡门 艺术特色 分析  《卡门》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完成于1974年秋,是比才的
期刊
摘要:节奏能象征生活,节奏能象征历史,节奏能象征民族的精神。广西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白裤瑶舞蹈猴鼓舞的声名渐现,震撼人们心灵的木鼓及铜鼓的铿锵节奏,给人难于忘怀。对猴鼓舞节奏的记谱研析,对民族打击乐的合奏用计算机与现代音频软件采样比较,探其节奏象征的具象,感悟民族历史,感悟民族精神,民族的勇敢,民族的文化。  关键词:怀里村 白裤瑶 猴鼓舞 节奏韵律  引言  在民族艺术文化的长河中,民歌、民舞与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