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我也想看这本书,为什么其他同学有,我却没有”,振昊同学说着,眼睛里憋着满满两汪泪水,“每次发检测试卷或复习试卷时都没有我的份,我……”看着这个孩子,我的心被震撼了,心里一阵难过和欣喜,难过的是这个聪明而眉清目秀的孩子在孩提时不知遭受了怎样不公正的待遇,也许是来自家庭教育或来自学校教育的失误,总之进入中学以来,他的文化程度仅仅及得上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尤其是他把自己深深地封闭起来,既不跟任何人交流,也不和任何孩子玩耍,更不愿回答老师的询问,最初看到这个孩子,我抱着满怀的信心,想从头教起,使他走出阴影,最起码学好初中的课程,走入社会也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父母的负担。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我发现除了让他擦黑板,打扫卫生等一类的脏活苦活他脸上会绽放出笑脸来,其他时候他面无表情,上课好像与他无关,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他的样子和他每一次的语文考试十几分的成绩,我彻底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对他的关爱,而今天当他说出这番话来的时候,我的心被打动,不由得想了很多,对于这样的孩子,对于这种智力稍微低下或对学习失去兴趣并深度厌学的孩子,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尽到了责任吗?我们是不是有许多应该反省的地方,由此我想到了那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想到了叶圣陶先生教育“问题学生”的方法:当那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时,叶老就奖给他糖块,也许现在的社会对于孩子思想意识的冲击,叶老先生的方法不见得实用有效,但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启示难道不是很多吗?
当我们的孩子犯错误或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坐在一起听听他们想了些什么?需要什么?为什么不愿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一大部分孩子出现问题,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家庭或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呢?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已20年,在不断和学生交往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本身是很聪明调皮或开朗活泼或淳朴善良的,甚至反应相当敏捷,可是在十几年的求学历程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孩子就因为这些原因或辍学或厌学,或自暴自弃或心理扭曲,或性格变异,在家庭中他们成了父母的负担,在学校成了教师的烦恼,走上社会成了社会的负担和累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很大一部分孩子成了这样呢?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了几点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是极大的:
一、父母教育方式方法的错误或家庭其他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行的养成在5—12岁之间,期间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一旦有稍微的缺失,都将会给孩子的心理和心灵造成很深的影响,如果父母对独生子女过于疼爱,百依百顺,那他们会养成专横霸道、唯我独尊、任性不讲理的坏个性,一旦在某件事上不能满足的话,他就会心理扭曲,甚至憎恶父母或老师、同学、朋友;而又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又过于严厉,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出人才,对孩子过于责备和苛刻,看到孩子的稍微不是,便大动干戈,大打出手,严厉惩治;可每一位家长何曾想过,他只不过是个孩子,他的思想观念、行为和想法有时是很单纯很幼稚的,当他们意识到错了时也会从心里反思自己的过错,慢慢积累经验,而我们的家长何曾给这些孩子一面打开心灵的门,常常会在一时气头上武断的谴责他们,要他们做检讨或施以各种方式的惩罚,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牢牢记住这个教训。殊不知,也许就是这一次,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孩子,他的心理或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从此以后他的心理开始扭曲,他再也不爱学习甚至专干坏事来与家长故意作对,获得一种心理“胜利的”满足。另外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少爱,他们也会成为这类孩子。
二、小学阶段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6—12岁的孩子是稚嫩的花朵,也是最纯真的时期,此时期孩子的个性和品质将决定他今后人生成长的各个方面,诸如性格、爱好、品行;对社会、对人、对人生、对父母师长的态度,而且此阶段习惯的养成将伴随他的一生,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在我幼儿园时教师教我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学会爱护帮助别人等等的各种好习惯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小学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模板,如果这位教师缺乏爱心,用苛刻的手段和方式教育学生,压制学生,幼小的孩子因为不敢反抗,但他的心灵会因此扭曲;如果这位教师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只是一味的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以及体罚手段来压制孩子,也许孩子迫于成人的威力而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老师的需要,但是这样的孩子在他的起始阶段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力量强大的可以压制力量弱小的”;还有“恨”:恨老师,恨作业,恨一切压制他的行为,这种孩子在他后期的成长中必然会形成各种家长或老师无法理解的行为:如偏执的叛逆,偏激的行为,严重的厌学,憎恶一切他看不惯的事件,也可能是对什么事,人都是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从心理深处产生厌恶和与己无关的心理:反正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诸如此类,许许多多孩子的令师长头疼的行为其实都是小时候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当我们过多谴责孩子行为的时候,也应当反省一下:您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吗?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了吗?
三、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各种失误对孩子心灵乃至品质的影响
幼儿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少年时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决定着孩子人格,性格的形成。一些中学教师在教育的语言和策略上对学生性格的扭曲和自尊心的伤害不亚于给学生装上了一颗“地雷”,当前各地教育为了应付各种考核或成绩名次,教师不得不“唯成绩论人才”,成绩好的学生哪怕他干了什么坏事,他的品质有多么的低下,教师大多一律从轻处理,而对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待遇”就截然不同,轻者惩罚,重者想方设法让家长带回家教育,或责备时用一些伤害自尊或苛刻的语言,这些孩子本身犯错后十分自卑和愧疚,假若教师教育不当或对事件处理不当,就会使这些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假如以后该孩子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或排遣的话,他们往往会走上极端,或心理不够健康,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都比较偏激。而高中阶段学生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了成人考虑问题的思维和理智,但同时他们做事又欠考虑后果,也往往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那时他们也是十分懊悔的,此时如果家长和老师教育不当,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和反叛的心理,而且明知错了还不愿意认错,也即所谓的“青春更年期”,此刻在人生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每一个时期和阶段,都要求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必须正确恰当的进行教育,既对家庭负责,也对社会负责。
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那种宽容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应该成为当代每位教师的楷模,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学做真人,教学生学做真事”,我们的教育口号也是“一切为了学生”。那么我们的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蔡老师的那种耐心宽容和博大公正的美德,是否真正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是否在教育学生时不留下一些终身抹不去的遗憾,是否将所有的身心真正投入到学生身上,假如这些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每位教师就应该从自躬自省了,为了孩子一生的品质,不妨将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纠正和扭转一下,请不要让孩子在你手中不知不觉被毁掉!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三中学737206)
当我们的孩子犯错误或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坐在一起听听他们想了些什么?需要什么?为什么不愿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一大部分孩子出现问题,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家庭或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呢?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已20年,在不断和学生交往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本身是很聪明调皮或开朗活泼或淳朴善良的,甚至反应相当敏捷,可是在十几年的求学历程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孩子就因为这些原因或辍学或厌学,或自暴自弃或心理扭曲,或性格变异,在家庭中他们成了父母的负担,在学校成了教师的烦恼,走上社会成了社会的负担和累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很大一部分孩子成了这样呢?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了几点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是极大的:
一、父母教育方式方法的错误或家庭其他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行的养成在5—12岁之间,期间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一旦有稍微的缺失,都将会给孩子的心理和心灵造成很深的影响,如果父母对独生子女过于疼爱,百依百顺,那他们会养成专横霸道、唯我独尊、任性不讲理的坏个性,一旦在某件事上不能满足的话,他就会心理扭曲,甚至憎恶父母或老师、同学、朋友;而又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又过于严厉,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出人才,对孩子过于责备和苛刻,看到孩子的稍微不是,便大动干戈,大打出手,严厉惩治;可每一位家长何曾想过,他只不过是个孩子,他的思想观念、行为和想法有时是很单纯很幼稚的,当他们意识到错了时也会从心里反思自己的过错,慢慢积累经验,而我们的家长何曾给这些孩子一面打开心灵的门,常常会在一时气头上武断的谴责他们,要他们做检讨或施以各种方式的惩罚,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牢牢记住这个教训。殊不知,也许就是这一次,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孩子,他的心理或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从此以后他的心理开始扭曲,他再也不爱学习甚至专干坏事来与家长故意作对,获得一种心理“胜利的”满足。另外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少爱,他们也会成为这类孩子。
二、小学阶段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6—12岁的孩子是稚嫩的花朵,也是最纯真的时期,此时期孩子的个性和品质将决定他今后人生成长的各个方面,诸如性格、爱好、品行;对社会、对人、对人生、对父母师长的态度,而且此阶段习惯的养成将伴随他的一生,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在我幼儿园时教师教我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学会爱护帮助别人等等的各种好习惯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小学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模板,如果这位教师缺乏爱心,用苛刻的手段和方式教育学生,压制学生,幼小的孩子因为不敢反抗,但他的心灵会因此扭曲;如果这位教师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只是一味的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以及体罚手段来压制孩子,也许孩子迫于成人的威力而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老师的需要,但是这样的孩子在他的起始阶段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力量强大的可以压制力量弱小的”;还有“恨”:恨老师,恨作业,恨一切压制他的行为,这种孩子在他后期的成长中必然会形成各种家长或老师无法理解的行为:如偏执的叛逆,偏激的行为,严重的厌学,憎恶一切他看不惯的事件,也可能是对什么事,人都是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从心理深处产生厌恶和与己无关的心理:反正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诸如此类,许许多多孩子的令师长头疼的行为其实都是小时候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当我们过多谴责孩子行为的时候,也应当反省一下:您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吗?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了吗?
三、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各种失误对孩子心灵乃至品质的影响
幼儿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少年时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决定着孩子人格,性格的形成。一些中学教师在教育的语言和策略上对学生性格的扭曲和自尊心的伤害不亚于给学生装上了一颗“地雷”,当前各地教育为了应付各种考核或成绩名次,教师不得不“唯成绩论人才”,成绩好的学生哪怕他干了什么坏事,他的品质有多么的低下,教师大多一律从轻处理,而对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待遇”就截然不同,轻者惩罚,重者想方设法让家长带回家教育,或责备时用一些伤害自尊或苛刻的语言,这些孩子本身犯错后十分自卑和愧疚,假若教师教育不当或对事件处理不当,就会使这些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假如以后该孩子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或排遣的话,他们往往会走上极端,或心理不够健康,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都比较偏激。而高中阶段学生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了成人考虑问题的思维和理智,但同时他们做事又欠考虑后果,也往往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那时他们也是十分懊悔的,此时如果家长和老师教育不当,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和反叛的心理,而且明知错了还不愿意认错,也即所谓的“青春更年期”,此刻在人生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每一个时期和阶段,都要求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必须正确恰当的进行教育,既对家庭负责,也对社会负责。
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那种宽容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应该成为当代每位教师的楷模,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学做真人,教学生学做真事”,我们的教育口号也是“一切为了学生”。那么我们的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蔡老师的那种耐心宽容和博大公正的美德,是否真正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是否在教育学生时不留下一些终身抹不去的遗憾,是否将所有的身心真正投入到学生身上,假如这些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每位教师就应该从自躬自省了,为了孩子一生的品质,不妨将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纠正和扭转一下,请不要让孩子在你手中不知不觉被毁掉!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三中学73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