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自由摄影师金汀凭借一组《岁月遗存》获得了优秀摄影大奖。
金汀祖籍台州,1963年出生在新疆伊宁,后在浙江长大,大学在山东就读,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中石油四川的一个研究所工作,之后又下海回浙江做出口贸易,2009年公司搬至上海。1987年,二十出头的金汀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奥林巴斯OM10,便与摄影结了缘。其间虽有因为工作原因而暂时放下摄影,但一直没有放弃对摄影的热爱。也许正是多元化的成长经历,让他看遍了大江南北的人文与风光,为他宏大又充满岁月凝视的影像呈现奠定了基础。
《岁月遗存》是金汀历时5年多完成的红外摄影项目,其中那些从拍摄技法到主题呈现高度统一又相辅相成的作品,使观众仿佛忘却了时空间隔,不断冥想追思文明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请跟大家介绍一下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开始接触摄影的?
金汀:1987年,我买了第一台奥林巴斯相机开始学习摄影,当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在单位的图书馆借了两本《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认真学习,从中学到构图、用光、取景等拍摄技巧,于是开始为朋友、家人拍摄纪念照。令人感动的是,几十年过去了,历经岁月的变迁,朋友们搬家多次,但那些看起来有些“羞涩”的照片,依然挂在他们的客厅里,成为他们永恒的回忆。
是什么样的缘由,让你开始了《岁月遗存》的创作?
金汀:在2015年环冰岛旅行拍摄的时候,我发现在那片被评为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空气”的净土上,竟然也同时存在着人类活动留下的废弃物,以及自然力量摧毁的人造建筑。这引发了我内心强烈的冲动,自此开始专注于此类景观的拍摄。为了拍摄这组作品,国内除台湾、香港和西藏外,基本上都去过了,除此之外,还去过10多个国家,一年中4到6个月时间在旅行中拍摄。
有没有特别难拍到但最终还是拍到了的场景,或者特别想拍但是最终没能拍成功的场景?
金汀:最艰难的一次拍摄在冰岛。我要拍摄的对象在一座面向大海的小山坡上,风非常大,人甚至随时都可能被风刮倒。预计十几分钟的路程,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到了拍摄现场,最大的问题还是风太大,三脚架无法稳定支撑,尽管挂上近30斤重的摄影包也不能保证足够的稳定。最后我花了近2个小时,才拍到预想效果的图片。
在拍摄《岁月遗存》五年间,你都进行过哪些拍摄方法的尝试,又是如何做抉择的?
金汀:在这个专题的拍摄过程中,我尝试了数种不同的方法,比如偏向画意的,又如通过后期素材叠加进行二次创作等。这些方法也许能让画面更“好看”,但不能明确表达我的思想。我总在思考:当人们凝视它时,能否带来更多的联想?
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影像单一化。为了摆脱这个困境,我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花了很大功夫,从文化历史的遗存、经济生活的遗存,到灾难战争的遗存等,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拍摄,以便让影像的呈现更加丰富,有更多的内涵。
你的作品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红外摄影”,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探索红外摄影的经验?
金汀:我2012年开始红外摄影,它的基本原理其实跟一般摄影一样,技术上看并不复杂,在胶片时代就有红外摄影。数码时代,只要在镜头前加一块红外滤镜,普通相机就可以拍摄红外照片了。
一般来说,若对照片的品质有一定要求的话,须对相机进行改造,在CMOS上去掉低通滤镜(若有),加上一块合适红外波段的红外玻璃,这样就成为一台专业的红外摄影相机。红外摄影对相机的镜头、光圈、白平衡、拍摄对象、拍摄时用光、以及曝光均有一些要求。
除此之外,因选择的红外波段不同,照片呈现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低波段的,色彩鲜艳;高波段的,变成单色;中波段的,色彩比较淡雅。红外摄影技术控制好了,能产生超现实的意境,也就是我希望的效果。
五年时间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并不算短,是什么理念让你一直坚持这个项目?
金汀:我拍摄的这些景观,也许对我们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不可视的,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来说,留下的是不可涂抹的、永久的印迹。人类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摄影人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在平遥获奖后,我又去了青海和寧夏等地,继续拍摄相关的作品,我会持续关注这样一些话题。
对于未来的生活和创作,你有何期待?
金汀: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多彩的世界,尤其是我们国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一个摄影人,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佳作,是今后一段时间我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