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幅照片寻找结构组照的线索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n7621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1 张树华摄

编者按:


  2021年1月,摄影世界杂志社举办了“大师的图片编辑课”活动,邀请曾担任2006、2007、2016年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委、2008年美国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评委以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委员会执行秘书等工作的黄文担任导师。
  如何从单幅照片寻找结构组照的线索?如何理清思路?如何操作?导师黄文对学员张树华的《错位》的编辑及点评,给人启发。

张树华自述:


  我拍摄《错位》这组专题,前后有十多年的时间。回顾这些年的摄影感受,既有快乐,也有遇到瓶颈期的困扰;最为头疼的是面对电脑里堆砌如山的各类影像,我不知如何编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图2 张树华摄
图3 张树华摄
图4 张树华摄

  今年初,《摄影世界》给读者提供了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我有幸入选,参加了由黄文老师主讲的“大师的图片编辑课”,可谓受益匪浅。从选片开始,一步一步就是一次“修炼”的过程,自查、自审、自悟,如同照镜子,见的是图片,看到的却是自己。黄文老师对我选送的照片进行了归类划分、编辑和点评。
  黄文老师认为我的作品具有“荒诞性”,她鼓励我要细观察,勤思考,不去做客观物体的“搬运工”和“复制者”,而要改变原有物像在平面空间的观看方式,拍出眼见之物与不可见之域的物外“心像”。
  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趋势,黄文老师建议,要不断有探索与创新的摄影理念,坚持自己个性化的拍摄思路,用心去观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养成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的良好习惯。编辑图片,要划分与归类,用好“选好点、串成线、形成面”的编辑方法。黄文老师强调一定要重视图片编辑,一组好的专题报道,就如同一首优美动听的乐章,前期的谱曲与后期的演奏是同等重要的。
  参加摄影世界杂志社举办的“大师的图片编辑课”,我更进一步明确了摄影的本质是什么,尤其是循内心感悟而动,用自己的摄影语言,让摄影作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黄文导师点评、编辑:


  张树华是一位非常特别和有趣的摄影师。他拍摄了大量影像,虽然照片彼此看起来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他用一种碎片化的方式组合了这些视觉元素。他的影像或多或少表达了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是被束缚,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不被尊重,有时候则是一种混乱,一种焦虑,抑或是愤怒和不满意。
  张树华是一位具有含蓄表达能力的摄影师。他的照片中有自己的观点,却又不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而一旦看明白又极具荒诞感。同时,这些照片又是对拍摄者内心的一种折射。虽然摄影师是一位中年男性,个头也很高,但看过这些影像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内心柔软又很敏感的人,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影像,并且具备将别人看起来毫无价值的景物变成有用的视觉元素的能力。
图5 张树华摄
图6 张树华摄
图7 张树华摄
国8 张树华摄
圖9 张树华摄
图10 张树华摄
  《错位》有强烈的自画像特征。张树华操纵周围的一切成为自己的视觉符号,反射自己的内心。他用西方所谓的Primitive Eyes(原初的眼睛),像小孩一样去看这个世界,这些都非常难得。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随着成长,都已经被物化和社会化了。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许多人已经麻木到视而不见。但张树华仍然很敏感地去捕捉了生活中可能触动心弦的一个个视觉符号,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这种结果实际上是张树华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个评价——这里有很多荒诞的存在,同时也含有他的很多观点——这些我喜欢,那些我不喜欢,这个令我感到受伤,那个是我的希望,等等。
  因此,这样的一组典型的、非常主观的视觉呈现结果,非常适合组合起来做展览。但是,张树华最初拿来的照片有20多张。仔细看下来,有一些偏离了主线,有一些表达方式不够到位,有一些调性不统一。因此,需要重新编辑。
  我的建议是,用12张以内的照片把生活中的荒诞感以及面对欢乐的无力感表达清楚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照片并没有故事性,形象又是多样化的,受过专业视觉训练的人,能很好理解其中的内容并找出规律。但一些非专业的观众,不一定能看到影像的深度。因此,在结构组照时,我们要去寻找与这部分观众最近的触点,让他们对这些影像产生兴趣。
  我们知道,组照是由多幅照片组成,目的在于阐述或反映一个统一的主题。那么,我们不妨尝试以单幅照片为线索和元素,去寻找从不同角度、层次、深度去阐述这一主题的照片,同时这些照片之间又有着连贯的风格。
  例如,在这些照片中,图4是一张我非常喜欢且很有意思的照片。红、黄、蓝三原色其实是所有财富的出发点,是最基础的色彩。在这样一个光线并不是特别好的环境中,这些颜色就变得特别重要。而这三种颜色的碰撞以及这像帽子一样的形态,每个人能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画面整体具有非常强烈的荒诞感,一个普通物品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场景中,它就是荒诞的。那么,按这个逻辑寻找,我们可以看到图8这张照片,一个服装模特的脑袋上拴了一条警戒线,倒在地上。同样,图7拍摄的是疫情时期的等待区,人被限制了正常的生活状态。按这个方向去结构整组照片,内容和主题就会非常统一。
  还有一张亮眼的照片,图1。它其实表现的是拍摄者的一种梦想——我其实就是这个天使,内心像孩子一样纯洁——是一张用来自我表达的照片。这张照片可以作为整组照片的首图去使用。
  另外,这些照片中还有一些需要剔除的。例如图13就显得非常的跳戏。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个情感的瞬间,老奶奶去迎接孩子时的状态,无论是她的身体姿态还是表情都很感人。但从照片拍摄技术上来说,按快门的时间或早或晚了,老奶奶的脸处于阴影中,脚也迈出了画面,刚好裁切到人的关节部位,从主题上说也不相符。再如图12,照片上三个人物之间的组合,以及前方下端阴影和上端阴影之间的组合,让它更像是个影像游戏,思想深度或者观点表达都不是特别强烈,这就属于调性与组照主题不一致的照片。再如图11,它与其他照片相比太过浪漫了,虽然它是一个忧伤的浪漫,但也还是浪漫,也是调性不统一的照片。
  如此,当我们从这样的出发点去逐一判断、组织、结构所有的影像的时候,基本上整组照片的“庐山真面目”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图11 张树华摄
图12 张树华摄
圖13 张树华摄
其他文献
转眼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很多朋友都会想到去拍摄花卉。近年来,用延时摄影的方式拍摄花卉,然后做成一段几秒钟的小视频放在网络平台展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那么今天就来用小实验的方式,一起带大家看看,如何用最简单的拍摄器材记录一朵花开的时间。实验主题:  用延时摄影,记录一朵“花”开的时间实验准备:  这个实验是为了模拟一朵花开的延时拍摄,我们选择使用干燥的松果。一颗外形很像花朵的松果,泡在水中,用
期刊
2019年8月28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检修期间拍摄)。欧东衢摄这是2016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欧东衢摄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检修期间拍摄)。欧东衢摄编者按:  “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新华社记者欧东衢从2008年开始一直守候在“中国天眼”的身边,在他的镜头和心里,记录着这
期刊
福伦达Vitomatic系列相机是在Vito B系列后推出的新系列高档相机,一共推出了10种型号,包括没有联动对焦功能的Ⅰ、Ⅰa、Ⅰb和ⅠCS四款,增加了联动对焦功能的Ⅱ、Ⅱa、Ⅱb和ⅡCS四款,以及在Ⅱ型的基础上使用了口径更大的Ultron 2.0光圈镜头的Ⅲb和ⅢCS两款。依据时间顺序,这10个机型可以分成4个批次,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Vitomatlc Ⅰ型(左)和Ⅱ型(右)第一批:Vito
期刊
徕卡光学研发总监彼得·卡伯(Peter Karbe)是徕卡镜头研发的第4代领军人物,他设计的徕卡M系列镜头包括APO Summicron-M 50mm F2 ASPH、APO-Summicron-M75mm F2.0 ASPH、Noctilux-M 50mm F0.95 ASPH、APO-Summicron-M 35 f/2 ASPH等。徕卡镜头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有什么特点?摄影器材研究者透明蓝和
期刊
选自《园丁的奇遇》(The Strange Case of the Gardener)系列,2011-2014 Fede Ruiz Santesteban  在20世纪银盐胶片和彩色印刷出现并普及之前,人们就创造了许多捕捉光影的方法,在进入数码印刷时代后,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张“完美的”印刷品,于是一些艺术家转而开始探索摄影领域的早期工艺,试图用纯手工的方式去捕捉影像。  乌拉圭
期刊
湯辉,是众多超一线明星的御用摄影师,全球报价最高的广告摄影师之一,被哈苏官网誉为“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摄影师”。  对于京剧,汤辉认为艺术经典能够穿越古今,更需要传承。《穿越古今的艺术》这组作品主要围绕角色与朝代、角色与女性、角色与自己展开。汤辉邀请了国家京剧院的青衣演员郑菲作为拍摄对象。在这张照片中,郑菲演绎的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期刊
倏忽一年。  身边的日子全然不顾生活压覆的重量,依旧飞快前行。蓦然回首,我们慨叹生命之舟已穿过如许惊涛骇浪。  猝不及防。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太多自在的风景关在窗外。边走边看,原本是影像工作者最惯常的生存方式。病魔的狰狞,却止住了很多人曾经散漫自在的脚步。  不过,放眼全球,各国摄影记者同行的拍摄始终没有停歇。尽管并不总是无所畏惧,但责任与本分却令他们不断走向事件现场,与救死扶伤的医护和维持生活
期刊
这是3月1日在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用无人机航拍的保护大棚以及其内的考古发掘舱和实验室。沈伯韩摄编者按: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
期刊
2020年对于每一个行业从业者来说,都是并不轻松的一年,摄影也不例外。疫情给许多摄影从业者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也让一部分人在危机中找到了新的转机和希望。本期专题我们采访了4组截然不同的摄影行业从业者,有的人在疫情之下对自己的策展观念有了新的解读和认识;有的则在漫长的隔离期中发掘了摄影新的呈现形式;还有的人在知天命的年纪找到了摄影的新玩法……  对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联合策展人露
期刊
作为一名人像摄影师,乔治·纳尔逊(GeorgeNelson)对爵士音乐的痴迷让他能够捕捉伦敦爵士音乐现场中最精彩的光影瞬间,他的发烧友身份既让他结识了众多不同的音乐团体,也让他能更客观地记录音乐现场,捕捉整体表演的节奏。  纳尔逊十岁从尼日利亚搬到伦敦,丰富多元的都市文化和他的原生背景给予了他独特的记录视角,他最近的摄影项目及其作品集《情景》(SCENES )将他对爵士音乐和摄影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