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党和国家积极改进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和完善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繁荣文艺创作,发展群众文化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诸多的具体政策和法规,进行积极有效的群众文化体制改革等,为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性;特征
群众文化事业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娱乐的满足和身心健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广泛的社会基础
群众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形成,流行于民间的通俗的樸素的文化。群众文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对人民群众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一)群众有强烈的愿望
(1)科技的推广应用,使人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物质生活的丰富,闲暇时间的增多,需要有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2)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参与性强带有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活动十分青睐;(3)有一批热心于群众文化活动,而又有特长的爱好者和热心人。
(二)经济的发展为群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了,已不满足于在家里看电视、唱“卡拉OK”,而是渴望参与群体活动、渴望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愿意在经济上有所投入,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实生活,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愉悦。
(三)弘扬正气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富了,但一些不良习气如赌博、封建迷信、酗酒、寻衅肇事等不良风气有所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遏制不良风气的侵袭,人民群众呼唤健康文明的生活和娱乐方式。
(四)新时期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靠传统的开会传达等形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而是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宣传和贯彻。文艺宣传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载体,党的方针政策通过群众自编自演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出现,使人民群众在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气氛中既得到了教益也得到了欢乐。同时“三个代表”思想的贯彻和落实,也需要有先进的文化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二、独特的审美趣味
随着我国向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文化形态的变化也成为必然。应运而生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使人们从观念上对国办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日渐模糊。一些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适应人们的文化观念的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竟简单地向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看齐,岂料,这是以逐渐丧失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为代价的。事实是群众文化处于四不像的尴尬境地。回过头来,我们在静静地反思中才发现:原来群众文化是不可能为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所替代的,正是因为它的特殊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群众文化才有了赖于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产生并贯穿于浩瀚历史长河的劳动生产过程,因而才使群众主动参与成为现实。正是因为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它同时符合群众文化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的功能。
近几年,各艺术(文化)馆克服了经费不足,人手紧张等诸多困难,坚持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同时大力开展机关、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陶冶了群众情操,烘托了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的品位。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还可以从另一层面上发现,群众文化实际上在默默地滋润并弥补着其它文化活动的不足。
就大众和娱乐文化而言,主要表现于群众在参与该类文化消费时的盲目无知以及审美偏差,文化市场中,因消费者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缺乏和文明素质低下而引起的混乱局面时有发生;就专业文化而言,因文化素质的差异,部分群众也不能完美地体验个性化特征鲜明的专业文化带来的愉悦;专业文化或者说艺术品绝对不会只是简单地迎合他人趣味,而是取决于它对人类、对历史的价值。润物细无声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娱乐文化以及专业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归根结底一句话:群众文化工作和它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受专业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文化艺术铺垫,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文化活动中心)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性;特征
群众文化事业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娱乐的满足和身心健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广泛的社会基础
群众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形成,流行于民间的通俗的樸素的文化。群众文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对人民群众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一)群众有强烈的愿望
(1)科技的推广应用,使人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物质生活的丰富,闲暇时间的增多,需要有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2)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参与性强带有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活动十分青睐;(3)有一批热心于群众文化活动,而又有特长的爱好者和热心人。
(二)经济的发展为群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了,已不满足于在家里看电视、唱“卡拉OK”,而是渴望参与群体活动、渴望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愿意在经济上有所投入,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实生活,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愉悦。
(三)弘扬正气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富了,但一些不良习气如赌博、封建迷信、酗酒、寻衅肇事等不良风气有所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遏制不良风气的侵袭,人民群众呼唤健康文明的生活和娱乐方式。
(四)新时期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靠传统的开会传达等形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而是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宣传和贯彻。文艺宣传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载体,党的方针政策通过群众自编自演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出现,使人民群众在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气氛中既得到了教益也得到了欢乐。同时“三个代表”思想的贯彻和落实,也需要有先进的文化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二、独特的审美趣味
随着我国向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文化形态的变化也成为必然。应运而生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使人们从观念上对国办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日渐模糊。一些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适应人们的文化观念的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竟简单地向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看齐,岂料,这是以逐渐丧失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为代价的。事实是群众文化处于四不像的尴尬境地。回过头来,我们在静静地反思中才发现:原来群众文化是不可能为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所替代的,正是因为它的特殊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群众文化才有了赖于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产生并贯穿于浩瀚历史长河的劳动生产过程,因而才使群众主动参与成为现实。正是因为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它同时符合群众文化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的功能。
近几年,各艺术(文化)馆克服了经费不足,人手紧张等诸多困难,坚持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同时大力开展机关、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陶冶了群众情操,烘托了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的品位。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还可以从另一层面上发现,群众文化实际上在默默地滋润并弥补着其它文化活动的不足。
就大众和娱乐文化而言,主要表现于群众在参与该类文化消费时的盲目无知以及审美偏差,文化市场中,因消费者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缺乏和文明素质低下而引起的混乱局面时有发生;就专业文化而言,因文化素质的差异,部分群众也不能完美地体验个性化特征鲜明的专业文化带来的愉悦;专业文化或者说艺术品绝对不会只是简单地迎合他人趣味,而是取决于它对人类、对历史的价值。润物细无声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娱乐文化以及专业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归根结底一句话:群众文化工作和它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受专业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文化艺术铺垫,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文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