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六次书写《临江仙》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书写的《临江仙》,是唯一题赠作家的诗词,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在不同时期曾经多次书写过这首词。笔者以前只看到过四幅毛泽东书写的《临江仙 》手迹复印件,3年前听说他在晚年的1973年还亲手默写这首词,开始寻找,想亲眼看看这幅真迹,但终未如愿。201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吴正裕主编,李捷、陈晋副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增订本)》,吴正裕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这首词的“考辨”里写道:“此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五件。词中‘今日武将军’句,有三件作‘今日女将军’。其中有一件手迹,从字迹辨认,可判定用铅笔写于1973年下半年,所署写作时间为‘一九五二年’,显系笔误。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丁玲的冤案尚未平反,作者书写此词,并让为他做医护工作的吴旭君用毛笔抄清保存,说明作者此时依旧记挂着丁玲。”2018年3月此书第二次印刷时,又在这后面加了一句话:“并意味着就他个人内心而言,已经为丁玲昭雪了。”其实,毛泽东书写这首《临江仙》词至少应该有六次,只不过首次书写后用电报发出,没有留下手迹。
  為了解这些手迹的书写年代,2016年11月29日和2018年5月3日,我专程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向吴先生请教,获益多多。吴正裕是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他说毛泽东诗词的书法很有特点,行、草、楷书在各个时期有不同体现。经过他的点拨和指引,并参照有关资料,我对现存毛泽东几次书写《临江仙 》的时间,有了大致了解,初步判定为:1937年春天,1945年前后,1950年代初期和1973年冬季,另有一幅年代不详。我想尝试着梳理一下毛泽东这几次书写的轨迹。
  1936年年末,只见电报,未见墨宝
  1936年11月初,丁玲经过党组织的周密安排,终于逃离被国民党反动派软禁3年的南京,来到陕北保安。中央宣传部在一间大窑洞里举行欢迎会,丁玲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头发很长,刚刮过脸,披着棉大衣”。张闻天夫人刘英和他打招呼,说毛主席刮过脸了,今天漂亮了。毛泽东说:是的,因为今天欢迎丁玲同志,我刮了脸,不过没有理发。毛泽东简单问了丁玲路上怎么样,走得顺利不顺利。中宣部副部长吴亮平致欢迎辞,几位中央首长也讲话,欢迎丁玲来到陕北。丁玲看着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感觉回到了家中,她也讲了话。邓颖超和李克农还在土炕上表演了一段京剧,反串《武家坡》,邓颖超演薛平贵,李克农演王宝钏。然后大家围坐在三张大桌子旁会餐。丁玲在晚年回忆说:“这个会应该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欢迎会第二天,丁玲去看毛主席,他问:听说你认识杨开慧,你们是同学?丁玲曾经与杨开慧同学,她1921年夏天离开长沙周南女子中学,为备考新学校,参加了一个暑期补习班,同学里有来自福湘女中的杨开慧,她已经在前一年冬天与毛泽东结婚。补习班设在船山学社,当时毛泽东就住在那里,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曾有消息说他要来补习班讲课,却没有来。丁玲秋天转入岳云中学,与杨开慧、许文煊、周毓明等分在同一个班。毛泽东1921年9月28日致萧子升信里提到:“文煊、开慧、毓明三女士,前无学校可入,现在插入岳云,男女共学,亦一新生面也。”此外,那时丁玲常爱去文化书社翻阅新文学图书,买过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毛泽东是文化书社发起人之一,并为书社起草了组织大纲。所以丁玲虽没见过毛泽东,却与他有些渊源。这样,毛泽东与丁玲的谈话从叙旧开始,越说越近,丁玲在长沙周南女中的老师陈书农,丁玲母亲的同学向警予、陶毅,都是他们共同的熟人。有时晚上,毛泽东随身带个警卫员到外交部来访丁玲。朱正明也是从上海到陕北的进步青年,他记述道:“外边和街上非常的黑暗,室中只有洋蜡烛光燃漾着。毛泽东坐在她们睡的炕上同丁玲等闲谈,背靠在墙上,一只脚就跨在炕沿上,不断的吸着香烟,上天下地的乱扯,这情形就好像是一家人吃了晚饭闲谈消遣,而毛泽东就是一个家长。炕下面是可以生火的,当火生好了的时候,毛泽东竟挨近火炕门,在泥地上坐了下去,两膝就Λ形的撑在地上。”“从我个人的眼光看来,毛泽东似乎就是丁玲的父亲,而丁玲也就是他的一个喜欢的大女儿。”(朱正明:《丁玲在陕北》,载《女战士丁玲》,每日译报出版社1938年12月。)后来他又写过:丁玲到保安后,“毛主席就很重视她,丁玲也经常到毛主席那里去,她当时非常兴奋愉快,整天笑嘻嘻的”。(朱正明:《关于〈长征记〉和毛主席赠丁玲词的情况》,《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
  丁玲在保安主持筹备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并被选为协会主任。之后,她要求上前线,去参加打击胡宗南的战斗。毛泽东批准了。一路上紧张艰苦的行军生活,对丁玲实在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每天天不亮,口笛便吹响了,丁玲赶紧起来忙乱地收拾铺盖和零星物品,赶在队伍集合之前在大路上等着,晚上“一到了宿营地,就只想怎么快点洗脚吃饭,因为要睡得很呵”!有时到了宿营地,没有她的铺位和干粮。她很快就明白了“上前线看打仗”不是想象中那样浪漫,她要努力改变自己,适应军旅生活,尽快融入红军之中。她咬紧牙关,紧紧跟着队伍,一天走六七十里,一直走了8天没有掉队。12月中旬,丁玲跟随部队到了定边前线,结识了彭德怀、萧克、贺龙、陈赓、王震、杨得志、黄克诚等一批红军将领。王震说:“我们这里都是武的,需要一个文的。”
  丁玲每天都在观察和记录,搜寻写作素材,前敌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任弼时对她都很好,彭德怀给了她一双粗毛线袜子,她的鞋子小,穿不下,把袜子退还了。彭德怀说,你看不起我的袜子,过一段你就晓得这是个好东西了,你还要不到了呢!丁玲写了一篇《速写彭德怀》,还画了一张彭德怀的头像速写,刊登在《新中华副刊》上。红军指战员影响着她,粗犷豪迈的生活磨砺着她,丁玲努力融入这支队伍中,迈开了她在陕北的第一步。   西安事变之后,形势发生变化,12月20日,彭德怀、任弼时率红军主力南下支援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严防亲日派对他们发动袭击,12月26日到达甘肃庆阳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交给丁玲一封电报。这是毛泽东写给她的《临江仙》:“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毛泽东首次书写《临江仙》,可惜未留下手迹。
  1937年春天,毛泽东在延安为丁玲书写《临江仙》
  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迁到延安。
  1937年上半年,是丁玲与毛泽东关系最好,来往最密切的时期。当时,国共两党初步达成合作抗日共识,抗日战争尚未全面打响,国内的政治军事斗争相对和缓。在这样的环境里,毛泽东读了一些中外哲学著作,总结十年内战经验,并写了提纲,每周去抗大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每次讲课都让警卫员通知丁玲去听。他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故事作例子,通俗生动,对中国革命经验作深刻系统的哲学总结,丁玲听得入迷。
  她去看毛泽东,主要话题常常是古代文学。她后来回忆:“他給我的印象是比较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我很钦佩他的旧学渊博。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诗,谈小说则是《红楼梦》。”当时延安知识分子很少,文化底蕴深厚的毛泽东难求知音,敏感的史沫特莱就感觉到他有“一种精神上的卓尔不群”,“他的精神内向,使他落落寡合”(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这样,丁玲便成为一个较为理想的谈话对手。但她“常常感到自己的旧文学底子太薄,不足为他谈话的对手,因此多半是我听,他讲,我以能作为他的听众而感到高兴”。(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1982年3月,《丁玲全集》第10卷。)
  有时毛泽东一边谈话,一边用毛笔抄几首他自己填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有几首就给了丁玲,其中有1925年作的《沁园春·长沙》,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1935年的《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的《沁园春·雪》等,都写在毛边纸上。笔者见过丁玲收藏的毛泽东诗词手迹的复印件,与官方正式发表的权威版本稍有不同。丁玲请毛泽东抄写了《临江仙》,工整的行书字体,横写竖排,上下两阙,无词牌名,无日期和落款。抗战爆发后,她为防失落,把毛泽东这些手书全部寄给重庆的胡风代为保管。胡风1939年7月3日收到,1980年完整地交还丁玲。《新观察》1980年第7期首次发表毛泽东给丁玲写的这首词,加标题为《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此为现在留存的第一件手迹。
  第二次书写,1945年“七大”前后。毛泽东为知识分子鼓劲
  这一幅《临江仙》与上一幅字体有较大变化,吴正裕先生说:“毛主席在延安,四十年代书法有变化,写一种草体楷书,斜体楷书,这幅《临江仙》并非斜体,但楷书的笔法较多,应该是在延安写的,估计是1945年前后。”
  在“整风”和审干运动中,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和杂文《三八节有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她被捕后在南京3年的软禁生活也受到怀疑,她曾一度不知所措,情绪低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她指明方向,她决心脱胎换骨,深入到群众里面,为工农兵写作。1944年6月30日,她写的靖边县新城区五乡民办合作社主任《田保霖》和欧阳山的一篇文章刊登在《解放日报》上,毛泽东看到后,立即给他们写信鼓励说:“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们两位的新写作作风庆祝”,并且邀请他们到枣园做客。
  7月1日下午,丁玲和欧阳山一起去看毛主席。毛主席问了些情况,留他们吃了晚饭,还喝了酒,直到天黑他们才策马离去。38年之后,丁玲在1982年5月深情回忆起那个晚上:“延安枣园里的黄昏,一钩新月,夏夜的风送来枣花的余香,那样的散步,那样的笑语,那样雍容大方,那样温和典雅的仪态,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越是高尚的人,越能虚怀若谷,越是浅薄的人便越发装腔作势。”(丁玲:《毛主席给我们的一封信》,《丁玲全集》第10卷。)她明白,毛泽东实际上是为了鼓励她,让她振作起来,为她今后到工农兵中去开“绿灯”。丁玲说:“他是为我今后写文、作人,为文艺工作,给我们铺一条平坦,宽广的路……毛主席当时是如何地了解人、体贴人,为工作着想,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帮忙呵……毛主席写这封信和在大会上的一些讲话,我想都是为了我们,至少是为我个人在群众中恢复声誉。对此我是佩服的,也是感激的。”(丁玲:《毛主席给我们的一封信》。)从此丁玲走出阴影,风顺帆扬,重新活跃起来,进入了又一个创作的高产期。
  笔者以为,毛泽东再次书写《临江仙》,应该就在这个时期,这既是对丁玲的一种鼓励和赞扬,还可以看作是为在延安整风、审干扩大化中受到伤害影响的广大知识分子鼓劲。陈晋在《毛泽东文艺生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中写道:“这一点,毛泽东很快就意识到了,所以便出现了令许多文化人至今难以忘怀的一幕:毛泽东在大会上向知识分子举手敬礼,以示道歉,还说:‘你们如果不原谅,我的手就放不下来。’结果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一幅手迹有“临江仙”的词牌名,从右至左,竖写竖排,一气呵成。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把末句“今日武将军”改为“今日女将军”。
  第三次书写,大约在1950年代初期。欢快飞动的心情跃然纸上
  毛泽东曾对书法家舒同讲过:“进北京城以后,全国人民兴高采烈,我的书法也就欢快飞动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陶永祥,研究毛泽东草书艺术成就很有心得,他说,“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环境安定了,心情舒畅了,因而毛泽东腕底毫尖的挥运也欢快飞动起来,草书便成为他挥毫泼墨的最佳选择。”留存的毛泽东第三幅《临江仙》手迹,正是呈现了这种欢快飞动。这幅字无词牌名,无落款无日期,从右至左竖写竖排,末句为“今日武将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丁玲,很受党的信任与重用,1950年春天担任全国文协常务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7月中央任命她为文协党组组长,1951年春天出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此外她还是《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主任。1951年夏天,毛泽东去游颐和园,还专程去看望在云松巢写文章的丁玲。那天很热,毛主席的衬衫都湿透了,大家边吃西瓜边谈话。丁玲后来回忆,毛主席“问我最近的工作,我向主席汇报了萧也牧的小说和开展批评的情况,也汇报了李定中是冯雪峰的化名。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萧也牧丑化他的劳动人民的妻子,是为了美化他这个知识分子自己。主席还即兴畅谈了知识分子改造的问题”。这次谈话时间不长,有人来报告说游船已安排好,毛主席便和丁玲握别,坐了不到半个小时。
  1952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1951度苏联的斯大林文艺奖。毛泽东写于1950年代初期的《临江仙》,不知是否写于1952年?但1973年毛泽东最后一次书写的《临江仙》,落笔日期竟误写为“一九五二年”。
  第四次书写,时间不详。看一个人要看几十年
  这幅《临江仙》的手迹到底是哪年写的?专家尚无定论,但我个人倾向是在1964年前后书写。根据书法研究专家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书法转向草书,至1960年代进入大草乃至狂草。第四次书写的《临江仙》也是草书,但还不能说是大草或狂草。这幅词与第一次书写的样式相同,横写竖排,仍然无词牌名,无落款和日期。末句为“今日女将军”。笔者之所以认为是在1964年前后书写,有几点考虑。一个是1963年和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写诗词最多的年份。陈晋说:“如果一定要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找出几个特别关注文艺运动,谈论文学最多的年份,我想应该是1942年、1958年和1964年了。这三个年份,对现代和当代文艺运动史来说,无疑都是令人难忘、让人回味的。”(《毛泽东文艺生涯》2014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另一个是1963年秋天丁玲从北大荒回到北京看病,周扬与她见面谈话时,表示可以调她回北京。有人认为丁玲被划为“右派”,是上面“钦定”的,我想,周扬敢于表态调她回京,应该也是“钦定”吧。再有就是“武将军”的“军”字,是用简体字书写。1949年后毛泽东一向支持文字改革和简化字方案,而简化字总表的公布时间是1964年3月,其中明确繁体字“軍”为简体字“军”。试想毛泽东率先垂范,在书写《临江仙》时用了这个简体字也未可知。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丁玲受到打击迫害,被划为“右派”,她决心从零做起,主动要求去北大荒参加劳动,改造思想,她的表现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认可,提出为她摘掉右派帽子。可是从1959年到1964年,中央先后五批给右派分子摘掉帽子,都没有丁玲。
  笔者认为,丁玲在北大荒的表现会上报到党中央,毛泽东书写《临江仙》,是否又回想起保安的丁玲、延安的丁玲,还有西柏坡的丁玲。1948年5月,丁玲在参加解放区妇女代表团出国前来到西柏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在谈话中,三次向丁玲重复说:“历史是几十年来看的,不是几年来看的,要几十年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发展,是停止,是倒退,是好,是坏。”笔者以为他希望丁玲经受住考验,仍然能成为“今日女将军”。
  第五次書写,在1973年冬季。末句为“今日女将军”
  1973年,“文革”已经搞了六七年,毛泽东接见外宾时,马里总统特拉奧雷问“文革”何时结束?毛说“还有一点尾巴”。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记载,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3月邓小平恢复了党籍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宣布解放一大批老干部;8月召开中共十大,邓小平、王稼祥、谭震林等当选中央委员;12月21日毛泽东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全体成员,同朱德、邓小平、许世友、聂荣臻、徐向前等同志一一握手问候,说今天一晚没睡觉,想看看同志们。这一年,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多次谈到自己的身体不好,要到阎王爷那里去喝烧酒了。8月2日会见美籍华人李振翩和夫人时说:“我这个人不行了,腿也不行了,气管也不行了,眼睛也不行了,耳朵还可以。两个月前我还能看书,两个月以来就困难了,比如对你们吧,大致看得清楚,细部我就看不清了。”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多次让人把要读的古文用大字本印出。那年冬天,他请护士长吴旭君把自己的诗词用毛笔誊抄了一遍,亲自校改,第一遍抄的不满意,又抄第二遍。据吴正裕先生说,那首《临江仙》,他用粗铅笔在一张白纸上又重新写了一遍,有“临江仙”词牌名,字迹歪歪扭扭,有点变形,主席的笔力已经不济,眼睛也不好,患有白内障,日期写成“一九五二年”,写在白纸的天头,显然是笔误,这幅词末句也是写的“女将军”。
  丁玲1973年还关在秦城监狱。吴正裕先生说:“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丁玲的冤案尚未平反,作者书写此词,并让为他做医护工作的吴旭君用毛笔抄清保存,说明作者此时依旧记挂着丁玲,并意味着就他个人内心而言,已经为丁玲昭雪了。”笔者以为,这最后一次书写的《临江仙》,不只是对丁玲的个人感情,还饱含了毛泽东对初到保安的一种美好回忆,对许多老战友的怀念。那一年毛泽东已经80岁,有时他会怀念故人,1月3日复信斯诺夫人海伦:“你的信和你写的《革命生涯》一书都已收到。信写得很好,我在很久以前看过这本书。非常感谢。”1937年海伦访问延安,采访了许多人,包括毛泽东、朱德以及丁玲等,1938年在上海出版了一本描写延安的书《中国红区内情》,之后又写了几本书,在美国不能出版,直到“尼克松访华后,这些书都再版重印了”。在她寄给毛泽东的《革命生涯》这本书里,毛泽东又看到了延安的老朋友老战友。   《临江仙》是唯一题赠作家的诗词,但不仅限于给丁玲一个人
  吴正裕先生说,毛主席在诗词中称赞过的人很少,第一个是黄公略,后来还有彭德怀、罗荣桓、丁玲等。写给彭德怀的那一首,后来主席说不记得是他写的,也找不到原迹。彭德怀1935年10月在吴起镇打马家军,切尾巴,毛主席给他写了这首诗,彭德怀改了最后一句,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1947年毛主席在沙家店战役之后,很称赞彭德怀,又把这首诗写出来,王震见到过。1948年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友报》发表过,是六言诗。
  毛泽东为什么在不同时期多次书写《临江仙》?我感觉,除了对于丁玲的关心和鼓励,另一个是这首词的意境好,再一个体现了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这首《临江仙》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上半阕:“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这首词是长征结束一年后,毛泽东在苏区保安写成的。红军刚刚有了陕北根据地,还很弱小,保安还只是一座红色“孤城”,但毛泽东相信保安这座孤城的“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因为它吸引了一大批“新人”,而在这座简陋的窑洞里召开的欢迎会,著名作家丁玲的到来,更会吸引大批有志青年。下半阕:“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不仅是对丁玲的个人评价,也是对革命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欣赏和期望。如果这首词只是给丁玲个人的,完全可以等到丁玲从前线回来,直接抄写送给她本人,可是毛澤东却用军队电报发到前方,扩大影响。当时红军初到陕北,按王震的话说:“我们这里都是武的,需要一个文的。”此时苏区很需要“文人”,需要知识分子。毛泽东以宏图大略的眼光,明白“一支笔”抵得上“三千毛瑟精兵”的威力,因而他不但要鼓励已经来到陕北的知识分子,更要呼唤更多国统区的知识分子,而毛泽东后来在不同时期书写《临江仙》,也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思考。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做着使用和改造知识分子的工作,这给他的事业带来了空前的成功”(陈晋《毛泽东文艺生涯》)。
  还有,在留存的五件《临江仙》手迹中,有三件都写了“女将军”,特别是1973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定稿的《临江仙》仍然是“女将军”,说明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最近看到张闻天夫人刘英生前口述,讲到在她去莫斯科治病之前,毛泽东专门托付她帮助贺子珍,说:“贺子珍同你一起去苏联,我放心。希望你多帮助她。如果她能学习,就在那里学两年。……我要她工作,让她学习蔡(畅)大姐、康(克清)大姐和你。女同志不能老靠男人嘛。”毛泽东很欣赏自强自立的女性,他从丁玲1936年到陕北后的表现,看到了一个从上海亭子间走出的“文小姐”,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女将军”。
其他文献
贵刊我每期必读,内容精彩,令人感佩!唯在部分细微末节之处,我认为有时还出现一些差错,仿佛玉中留瑕,读后不免有些遗憾。即以最近出版的两期为例,就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祖父刘体智先生和他的收藏》:“祖父早从小校经阁那里搬出来了……后来搬到延安西路卫乐园”(2018年第三期第31页)。  卫乐园是上海一处优秀历史建筑,位于長宁区的华山路泰安路拐角处,并不在延安西路上。  (2)《我所了解的邱清泉
期刊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农村经济凋敝和农民日益贫困化,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政界、金融界都提出了“到农村去”的口号,主张通过金融进村来解决农村问题。因此,从1933年起直到全面抗战时期,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关中农村,部分解决了关中农村金融枯竭的问题;各种农贷和专项贷款的发放,使关中的农田水利、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销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全面抗战时期,现代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在关中传播,如现代农田
期刊
陈修良(1907-1998)同志解放前曾经担任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解放后曾经担任南京市委组织部长、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等重要职务。她是一位知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她于晚年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从微观到宏观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变迁中许多真实的情景,以及这位知识分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漫长的心路历程。本刊节选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该回忆录系其女沙尚之女士交由本刊发表
期刊
近代中国基督教由欧美传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基督教通过传教差会,向华捐款、派遣传教士最多,对中国基督教影响极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基督教开展了“三自革新(爱国)运动”,割断外国津贴,实行独立自主,随着1950年代“反美”形势的发展,除了基督教领袖吴耀宗、丁光训等人与个别美国进步朋友保持零星通信以外,作为整体来说,中美基督教之间断绝交往近三十年。破冰之旅  经过“文革”的噩梦,19
期刊
引言:1937年8月10日,容国团出生在香港一个工人家庭。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践踏着祖国,父亲容勉之为他取名“国团”,寄托了对国家的期望和小家的愿景。  1957年11月29日,因击败两届世乒赛男单冠军荻村伊智朗而名震香江的容国团从香港来到内地,进入广州体育学院。1959年4月5日夺得第25届世乒赛男单世界冠军,这也是新中国体坛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又在1961年4月9日的第26届世乒赛上,携手庄则
期刊
从文摘小报上读到《世纪》2018年第4期武重年先生口述的《我所知道的邱清泉之子邱国渭》一文,武重年说得相当翔实,无褒无贬,能够作这样叙述,为之存史,大有贡献。但武说的也有系传闻,邱国渭其人其事当时在上海图书馆也广为传说,其大意相同,但也有细节出入,试举例如下:  一、邱国渭何以解放后留在上海。武说其随母去福建,被俘返回,此说我未听到。我听到有两种版本:国民党将撤退上海时,有兵舰停泊于黄浦江面上接邱
期刊
1939年5月3日、4日,是重庆历史上空前黑暗的两天。5月3日,日机36架对下半城商业、金融、居民区投下大量炸弹,其中包括首次使用的燃烧弹,当时繁盛的陕西街、新丰街、商业场、西大街几乎被炸光,燃烧弹将朝天门、陕西街到中央公园一路变成火海,炸死市民673人,炸伤350人 1。市民还没有从极度恐怖的炸烧中回过神来,第二天日机又对上半城故伎重施,商业中心督邮街、天官府、柴家巷、会仙桥、机房街等几乎被夷为
期刊
蒋介石“求人不如求己”的“传子”心志  上世纪40年代末,在大陆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由于此前饱受各地军阀与国民党内派系的要挟与挑战,蒋介石感到痛苦不堪,有诸多难言之隐。如今到了台湾之后,局面小了,权力容易集中控制,蒋介石基于以前寻觅继承人难求的经验,加上以往信任的许多核心干部,均在重要的时候背叛了“领袖”,纷纷投共。在“求人不如求己”的考虑下,蒋介石的“传子”心志,于是日益明显,蒋经国
期刊
关于与启功先生交往的事,可谈的太多,有关他的德行、书法、绘画,他的幽默等,之前写过他的文章也极多,从专家、学者到学生、百姓,而我作为与启功先生相识半个多世纪,跨越民国、新中国两个时代的人,只采撷与启老交往的二三事,以此寄托对启老的无尽思念。  我存有启功老致我的两通书札,时间在1976年至1978年之间。因年事高,具体时间一时想不准。内容不妨录之:  谐和同志:  首先恳切要求尊谦万勿再称,咱们倾
期刊
1959年,我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考取南京大学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陈中凡先生研读宋元明清文学史。其时,中凡师已年逾古稀,我才二十多岁。我每周去中凡师家中求教,有时中凡师或与我纵论天下大事,或回忆当年在各大高校执教的趣事。他曾多次谈及女弟子程俊英、冯沅君、苏雪林和刘开荣的故事。程、冯、苏三位毕业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刘开荣则毕业于抗战期间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