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暴力表述方式日趋多样化,媒介的暴力呈现与现实生活的暴力图景之联系也日益复杂。近年来,校园暴力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媒介暴力的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关论争,从媒介暴力的定义入手,通过大众媒介的特点来分析媒介暴力的手段,并借助数据与调查寻找出媒介暴力与受众攻击行为的关联,以便寻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媒介暴力;大众传播;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32-02
  一、媒介暴力
  格伯纳将暴力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表现”。在该定义中,暴力的发生是以双方肢体接触为前提,由此将暴力的定义局限在行为上。随着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暴力的表述方式变得多样化,包括了财产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媒介暴力等。
  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可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媒介暴力是指媒介内容暴力。指在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媒介内容传播过程中暗含暴力情节,并对受众的现实交往产生影响的一种现象;另一方面,媒介暴力指媒介本身,这种暴力体现在大众媒介利用其特有的话语权对涉及相关媒介事件的双方当事人实施的一种“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概念,理论界目前并没给出明确定义,可以查证的相关文献中,大致可从“校园”和“师生”两个主体进行解释。因此,“校园暴力宜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1]。
  上述概念主要从暴力行为发生的结果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被害人或施暴者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暴力行为的区域扩大到了学校周边区域;另一方面,校园暴力也包括施暴者或受害人对学校的管理秩序和制度的暴力行为。由于笔者在本文中所要分析的校园暴力事件是以学生或学生勾结校外人员组成的群体为主体对在校学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因此,笔者将媒介暴力定义为:在校园内或周边辐射地域,所发生的行为人个人或勾结社会人员主观故意,客观上造成他人心理或生理伤害或受到威胁的行为。
  三、校园暴力事件特征分类及原因分析
  根据乐思网络舆情检测中心对2015年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事件数量进行检测,仅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曝光就有42起。笔者从阶段分类、男女生参与比例和施暴者人数三方面,对42起事件进行分类汇总,对媒介暴力事件特征进行梳理并得出如下结论。
  1.校园暴力低龄化
  微博视频的曝光以及各类媒体的报道中,施暴一方为初中生的占所有事件的69%,目前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园内或周边地区,主体多为中小学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学习能力强,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并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伯格纳的涵化理论认为,接触电视较多者比接触较少者更容易认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媒介产品中暗含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有诱导和培养的作用,甚至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对待社会的方式。
  2.校园暴力女性化
  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是温婉、知性、善良等,在日常认知中也常被当做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但是近年来,女性成为施暴者的案例数量却在上升,根据数据显示,女性暴力逐渐成为目前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
  女性校园暴力相比于男性,形式更加多样化。女性自身生理上处于弱势,因此与男性单一化暴力解决方式不同,女性暴力一般会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结合进行。生理方面多与性相关联:拍裸照、被扒光衣服殴打……上传受害人视频或照片,给其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则是与心理方面有关。
  青少年在生理与心理上逐渐成熟,进入叛逆期的他们开始追求标新立异,树立自己的榜样,力求使自己与理想的榜样相结合。大量反映女性英雄主义或女性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进入他们的视野,很多女性便受其影响,将自己代入到影视作品角色中。在这一类影视作品中,施暴者的角色充满着正义色彩,暴力行为的产生只为正义之事,因此,这类影片忽略了对施暴者行为惩罚以及受害中在暴力事件中疼痛感的描述,再这样的气氛渲染之下,青少年女性群体更容易将自己的暴力行为与电影中的女性英雄主义相结合,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3.校园暴力群体化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主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方在人数上都存在绝对的优势,而受害方通常势单力薄。对2015年上半年所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分析发现:施暴者一般会采用轮流暴力攻击受害者或者一人主导的暴力方式,其余人员全程拍摄其暴力行为并发布于网络,成为暴力旁观者。
  “许多时候,一群人最终考虑和做的事情是群体的成员在单独的情况下绝不会考虑和做的,当人们身处由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当中的时候,信息的交流佐证并加强了彼此的观点,他们因而更有可能走极端”[2]。在校园暴力中,施暴方的群体化使个人的理性思考被淹没,加之青少年在网络中与游戏伙伴协同作战进行暴力攻击,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表现得更加残忍和难以理解。
  4.校园暴力网络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校园暴力网络化成为可能[3]。校园暴力网络化指的是,施暴者本人或群体其他成员将含有施暴内容的视频上传于网络,给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对于施暴者来说,拍摄视频上传到网络是对他们暴力行为的延续,依靠人们的猎奇心理对受害者产生二次伤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娱乐消遣的新方式。网络暴力游戏场景设计逼真,代入感极强,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破坏与虐杀中体验快感,使真实社会和网络游戏中的社会混淆,在现实社会中表现的更为暴躁,稍有不顺心,就会选择暴力的方式来解决,   此外,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集中报道优势。媒体对各地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披露,微博中的知名大V和反校园暴力的一些自发性组织在自己的微博对暴力视频进行数次转载,校园暴力话题一时间成为媒体头条。作为传播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呼吁相关部门严惩施暴者,但却使得青少年群体认为校园暴力具有普遍性,并对类似事件的发生产生麻木感。另外,对于事件的细节性披露也会造成其他青少年的模仿,从而产生新的校园暴力事件。
  四、从校园暴力中看媒介暴力现象的启示
  1.媒介对策
  (1)媒介从业人员恪守“把关人”职责。新媒体时代中,受者与传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打破传统意义上传播者的限制。新媒体以较强的时效性,吸引了大批受众,很多传统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信息加以简单修改便形成自己的新闻报道。但网络发布信息门槛较低,加之匿名性的特征,使大量的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泛滥。这时,就需要信息的加工者以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基础来对信息的真伪进行辨认,恪守“把关人”的职责,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造成受众的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在影视作品制作方面,媒介相关人员应加强对影视作品剧本的筛选,在以受众是青少年为主的作品中,应在文本内容上加强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使其对社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2)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合作发展。在新闻报道方面,传统媒体更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报道题材以深度报道为主;新兴媒介更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多以短消息为主。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须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才能更全面的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防止因信息的不全面导致更严重的人肉搜索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2.政府对策
  除了媒体行业自律之外,政府方面更应该完善现有的媒介管理制度,来对大众媒介中的媒介暴力现象进行预防。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对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进行审查,将一些暴力内容细节严重披露的报道以及暴力情节严重的影视作品排除在大众传播的范围之外。其次,对暴力画面过于血腥的网络游戏加强管理,甚至限制其在市场的准入。最后,政府应完善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行业规范,限制不良媒体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的发布;建立后台审核机制,对在互联网中要发布的信息做好媒介的把关作用,防止不良视频在互联网中的扩散。
  3.受众对策
  由于本文中所探讨的媒介暴力现象是从媒介暴力角度出发的,因此在受众对策中,仅以青少年受众作为受众主体给出建议。一方面,青少年应合理使用大众媒介,防止媒介依存现象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对现实社会的认知能力;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运用媒介的优势完善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青少年应加强媒介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媒介的认识,对新闻内容的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多方位多渠道地接触媒介信息,做到不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 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4).
  [2] 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3] 前瞻数据-中国宏观_行业产销_行业经济_全球宏观数据库 - 前瞻网[EB/OL].http://d.qianzhan.com/.
  [4] 王玲宁.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介暴力效果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 范红霞.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2013.
  [6] 林秀娟.从涵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7] 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J].新闻记者,2009(6).
  [8] 唐冰寒.网络暴力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考察视角[J].实证调研,2015(4).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新疆南疆三地州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扶贫报道的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新疆能否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其中,以《新疆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本文旨在以新闻专业规范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内容分析法考察主流媒体的扶贫报道现状。研究发现《新疆日报》对于扶贫报道这一议题相当重视,但是也存在报道体裁、主题分布不均匀、负面报道过少、新媒体平台未充分利用的情况。对此提出:要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
期刊
摘 要:清代宫廷饮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宫廷饮食讲究形、色、味俱全,从简单的温饱上升到一种审美艺术,同时也是君王身份地位的象征。近年来随着清宫剧的火爆,清廷饮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影视剧《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从饮食礼仪规范、满汉融合南北兼具的饮食特点两个方面对清代宫廷饮食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加深对清代宫廷饮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清代宫廷饮食;《如懿传》;《延禧攻略》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輿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历来是传媒时代各级电视台的重头戏。从央视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均开办有大量内容鲜活、监督引导能力强的电视栏目,成为清廉政风、和谐社会的“预防针”。作为“人微言轻”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办好自己的舆论监督节目,提升媒体影响力,有着诸多经验可资借鉴。一般需从节目定位、监督对象和观众基础等处着眼;在方法论上要坚持利用事实说话,依照原则监督;从而对社会矛盾予以梳理分析,监督化解,
期刊
摘 要: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不断融合的传播环境下,重要新闻事件一旦曝光就会迅速蹿升为热点事件,在不断发酵和众人的热议中形成复杂且多变的舆论走向。媒体传播的“污名化”问题加剧了热点新闻事件社会舆论的复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认知,甚至产生了误导和危害。本文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媒体传播“污名化”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进而寻求“去污名化”的途径以及良性引导社会舆论的方法。  关键
期刊
摘 要:《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自1952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的任务。其封面呈现的中国妇女形象作为海外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杂志内容,对他们形成中国妇女印象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2至2016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具有的社会特征和视觉形象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构
期刊
摘 要:2016年1月,华中地区首个融媒体武汉ZAKER正式上线,开启了都市报新媒体融合的武汉模式的探索。在寻求合作共赢、实现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都市報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也遭遇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诉求差异、技术局限、盈利模式等,这些都有待合作双方的不断磨合。  关键词:都市报;新媒体;融合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18-03
期刊
摘 要:对电视这一平台型传播媒介而言,电视军事节目从生产到完成整个传播过程,肩负着为民众传递军事知识、军事情况的责任,又承担着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为公民普及党和国家军事方针、政策等义务。相比短、频、快的军事新闻信息,军事专题栏目可以通过更长的时段,讲好生动的军事故事、深入开掘事实真相。作为厦门电视台唯一一档军事类专题节目,《军情全球眼》其使命就在于为受众提供有思想、有价值、有共识的军事知识。栏目开
期刊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服务地方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地方性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一方面给新建本科院校的新闻专业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下新闻人才培养如何发展与改革,首先要建立在对人才培养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用以钦州学院为个案,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其新闻人才培養的环境,试图为其发展方针的制定提供依据,也希望给同类
期刊
摘 要:唐朝辉煌灿烂的文明不仅发于长安兴于长安,更是对疆域内其他地区有深刻影响。唐代中原文化的传播虽然依托有限的传播途径,但文化传播遍布了整个疆域,岭南地区虽地处唐偏远地区,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受唐中原文化影响颇深。本文以《六合坚固大宅颂》和《智城碑》为例,从碑文内容入手,结合中国古代新闻史分析唐朝中原文化在偏远的岭南地区的传播方式,进而探究唐代中原文化的传播对岭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唐朝
期刊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互联网传播环境为传统行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其提出更高要求。新媒体传播技术日臻成熟,大数据、云计算、“双微”等成为网络传播环境下衍生的新名词,传统新闻教育事业也在新媒介环境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新闻传播教育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