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童话篇章既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文本依据,又是我们重要的思想宝库。叶圣陶童话不仅能给儿童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儿童的判断认知能力,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的儿童教育思想。
[关键词]初中语文 童话 儿童教育思想叶圣陶 童话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童话选篇,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些童话篇章中蕴含了大量的儿童教育思想,这既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文本依据,又是我们重要的思想宝库。以下,我们就叶圣陶童话中所蕴含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以促进我们对初中语文课本中童话篇章的认识及运用。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他的童话集《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他的另一部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大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故事,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此外,在后来的《四三集》中还收有《鸟语兽言》、《火车头的经历》等篇。叶圣陶的童话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叶圣陶先生将他的教育思想应用在他的童话故事中,这些童话故事不仅能给儿童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儿童的判断认知能力,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儿童教育思想——以《稻草人》为例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也是叶圣陶毕生奉行的教育原则。叶老曾说过“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叶圣陶“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先必须学会生存之法、处世之道,只有学会了生存和处世才能谈发展。教育应该设计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一份子,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稻草人》中有贫困的妇女,生病的孩子,因还丈夫赌债而负债累累的村妇,濒临死亡的小鱼…作者对几幅人间惨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凄凉的现实世界,对稻草人形象的刻画,则曲折的透露了作者悲哀的心灵世界。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让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救世,但是“稻草人”是作者真实得写照,他看到害虫吞食稻叶,心如刀割,但是它只是一个稻草人,它只能用扇子摇得很厉害,却引不起别人的注意。稻草人是一个急公好义、正视现实的童话形象。稻草人的痛苦与愁闷,正是作者融化在这一童话形象中的“成人的悲哀”。
曾几何时,有学者认为《稻草人》的气氛太低沉,担心这篇童话中的“成人的悲哀”和惨切的呼号会破坏儿童的天真和烂漫,会使儿童和平纯洁的心灵留下痛苦和憎恶的阴影。但是对于儿童而言,即使他们不在童话中接触到人世的苦难,他们也会在现实生活中目睹社会的黑暗。与其让他们的梦想在生活中渐渐破灭,不如在童话中就引导他们从小就正视现实,启发他们认识社会,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渐渐的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促使他们萌发改变黑暗的欲望。这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的教育思想。
这个童话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赋予“稻草人”以人的思想感情,用他的所见所闻展示了黑暗现实社会的残酷人生。“三个妇女”的悲剧和“稻草人”对她们的同情,体现了叶圣陶“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精华。
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古代英雄的石像》为例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名言,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方向灯,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轨道,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正确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之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自主的分析问题;自主的解决问题;自主的获取新知识。这也就是叶老常说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好比扶孩子走路,能放手时坚决放手,是一条规律”。
《古代英雄的石像》写的是一个骄傲者失败的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的石头,因为人们空虚的崇拜,变成了一尊英雄的石像,又因为石像的骄傲自满,鄙视底下的石块,从而引起了底下石块的不满,最后在一个夜晚,英雄的石像倒了,所有的石块堆在了一起,不分彼此。《古代英雄的石像》的深刻性则在于:它不仅写出了骄傲者的必然结局,而且通过对骄傲者心里的细致剖析,进一步揭示了产生骄傲的思想根源,并表现了杜绝骄傲所应采取的人生态度,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者将这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到充满童趣的童话当中,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儿童特色的语言,形象的告诫小读者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要冷静的对待人们的称赞和夸耀,更不能在人们盲目的赞美之下盲目的骄傲起来。儿童在轻松阅读童话的同时,心理的感情也随着骄傲的石像发生变化,在阅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发现骄傲者的必然结局后很可能会自觉的吸取童话当中的教训,避免做错事,以便在正确的人生态度下健康的成长。
这篇童话体现了叶圣陶曾经说过的“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叶圣陶没有直接告诉小读者们骄傲的坏处,而是引导小读者们在阅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从而学会明辨是非,正是体现了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1—5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6)
[2]叶圣陶.叶圣陶生活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祉.2007(1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编辑 张华利
[关键词]初中语文 童话 儿童教育思想叶圣陶 童话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童话选篇,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些童话篇章中蕴含了大量的儿童教育思想,这既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文本依据,又是我们重要的思想宝库。以下,我们就叶圣陶童话中所蕴含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以促进我们对初中语文课本中童话篇章的认识及运用。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他的童话集《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他的另一部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大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故事,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此外,在后来的《四三集》中还收有《鸟语兽言》、《火车头的经历》等篇。叶圣陶的童话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叶圣陶先生将他的教育思想应用在他的童话故事中,这些童话故事不仅能给儿童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儿童的判断认知能力,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儿童教育思想——以《稻草人》为例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也是叶圣陶毕生奉行的教育原则。叶老曾说过“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叶圣陶“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先必须学会生存之法、处世之道,只有学会了生存和处世才能谈发展。教育应该设计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一份子,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稻草人》中有贫困的妇女,生病的孩子,因还丈夫赌债而负债累累的村妇,濒临死亡的小鱼…作者对几幅人间惨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凄凉的现实世界,对稻草人形象的刻画,则曲折的透露了作者悲哀的心灵世界。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让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救世,但是“稻草人”是作者真实得写照,他看到害虫吞食稻叶,心如刀割,但是它只是一个稻草人,它只能用扇子摇得很厉害,却引不起别人的注意。稻草人是一个急公好义、正视现实的童话形象。稻草人的痛苦与愁闷,正是作者融化在这一童话形象中的“成人的悲哀”。
曾几何时,有学者认为《稻草人》的气氛太低沉,担心这篇童话中的“成人的悲哀”和惨切的呼号会破坏儿童的天真和烂漫,会使儿童和平纯洁的心灵留下痛苦和憎恶的阴影。但是对于儿童而言,即使他们不在童话中接触到人世的苦难,他们也会在现实生活中目睹社会的黑暗。与其让他们的梦想在生活中渐渐破灭,不如在童话中就引导他们从小就正视现实,启发他们认识社会,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渐渐的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促使他们萌发改变黑暗的欲望。这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的教育思想。
这个童话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赋予“稻草人”以人的思想感情,用他的所见所闻展示了黑暗现实社会的残酷人生。“三个妇女”的悲剧和“稻草人”对她们的同情,体现了叶圣陶“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精华。
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古代英雄的石像》为例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名言,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方向灯,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轨道,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正确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之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自主的分析问题;自主的解决问题;自主的获取新知识。这也就是叶老常说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好比扶孩子走路,能放手时坚决放手,是一条规律”。
《古代英雄的石像》写的是一个骄傲者失败的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的石头,因为人们空虚的崇拜,变成了一尊英雄的石像,又因为石像的骄傲自满,鄙视底下的石块,从而引起了底下石块的不满,最后在一个夜晚,英雄的石像倒了,所有的石块堆在了一起,不分彼此。《古代英雄的石像》的深刻性则在于:它不仅写出了骄傲者的必然结局,而且通过对骄傲者心里的细致剖析,进一步揭示了产生骄傲的思想根源,并表现了杜绝骄傲所应采取的人生态度,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者将这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到充满童趣的童话当中,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儿童特色的语言,形象的告诫小读者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要冷静的对待人们的称赞和夸耀,更不能在人们盲目的赞美之下盲目的骄傲起来。儿童在轻松阅读童话的同时,心理的感情也随着骄傲的石像发生变化,在阅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发现骄傲者的必然结局后很可能会自觉的吸取童话当中的教训,避免做错事,以便在正确的人生态度下健康的成长。
这篇童话体现了叶圣陶曾经说过的“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叶圣陶没有直接告诉小读者们骄傲的坏处,而是引导小读者们在阅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从而学会明辨是非,正是体现了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1—5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6)
[2]叶圣陶.叶圣陶生活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祉.2007(1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编辑 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