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论证历史的必然性并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特点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民族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历史必然性;国家结构形式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萌芽期: 1921 年—1937 年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从联邦制和民族自决向民族区域自治转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权力。”1 1936 年,中国共产党在宁夏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理论变为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制定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期: 1937 年—1945 年
1938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了各民族团结抗日的思想主张,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1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提出是在1941 年5 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3根据这规定,成立了城川蒙民自治区和5个回民自治乡,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进行了实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期: 1946 年—1949 年
1947 年4 月27 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5 月1 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熟。1949 年9 月,《共同纲领》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4《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它的颁布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地位的正式确立。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期: 1950 年—当前
1980年,第四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先后颁行,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得以加强,民族地区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自治权得到实现。42011年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出台《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5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必然性
(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多民族国家
从我国民族组成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6几千年来的民族关系史说明,各族人民对祖国安定统一、国力强盛的愿望,一直是主要的心理导向;即使是近百年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国运日衰,也不能竭止各民族振兴中华、争取祖国最终形成为一个主权完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步伐。
(二)共同的革命斗争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近代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整个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中国各民族都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虽然国内还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但在帝国主义企图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关头,国内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帝国主义同中国各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三)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核心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首先是在汉族地区开始,然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近代历史上也出现过各种政治倾向的民族运动,但屡仆屡起。由此可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制度,适应了我国历史发展、革命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特点。这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族民族共同繁荣,保障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具体说来,它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的。这就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各民族的平等自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我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注意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倾侧,用正确的方法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从而维护和增强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民族当家作主,平等参加与国家政治生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按照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它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规定了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广泛的自治权利。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更加增强了各民族人民的主人翁感。这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少数民族平等参加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和要,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进。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好形式。
(三)有利于发展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可以照顾到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同时也可以通盘协调,广泛开展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助与合作。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只有各民族获得了共同发展和繁荣,才能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从而为民族融合铺平道路。
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 60 多年来,充分显示了这项制度的中国特色,极大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均有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具有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大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3]金炳镐, 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C]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8 - 19页.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 775页.
[5]中共中央文献选集. 第11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 第752页.
[6]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1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 619页.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 775页.
2 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1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 第752页..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 第1卷[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版
4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26页.
5 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7年01版
6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
7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历史必然性;国家结构形式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萌芽期: 1921 年—1937 年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从联邦制和民族自决向民族区域自治转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权力。”1 1936 年,中国共产党在宁夏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理论变为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制定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期: 1937 年—1945 年
1938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了各民族团结抗日的思想主张,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1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提出是在1941 年5 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3根据这规定,成立了城川蒙民自治区和5个回民自治乡,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进行了实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期: 1946 年—1949 年
1947 年4 月27 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5 月1 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熟。1949 年9 月,《共同纲领》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4《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它的颁布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地位的正式确立。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期: 1950 年—当前
1980年,第四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先后颁行,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得以加强,民族地区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自治权得到实现。42011年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出台《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5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必然性
(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多民族国家
从我国民族组成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6几千年来的民族关系史说明,各族人民对祖国安定统一、国力强盛的愿望,一直是主要的心理导向;即使是近百年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国运日衰,也不能竭止各民族振兴中华、争取祖国最终形成为一个主权完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步伐。
(二)共同的革命斗争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近代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整个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中国各民族都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虽然国内还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但在帝国主义企图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关头,国内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帝国主义同中国各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三)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核心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首先是在汉族地区开始,然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近代历史上也出现过各种政治倾向的民族运动,但屡仆屡起。由此可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制度,适应了我国历史发展、革命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特点。这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族民族共同繁荣,保障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具体说来,它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的。这就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各民族的平等自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我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注意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倾侧,用正确的方法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从而维护和增强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民族当家作主,平等参加与国家政治生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按照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它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规定了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广泛的自治权利。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更加增强了各民族人民的主人翁感。这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少数民族平等参加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和要,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进。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好形式。
(三)有利于发展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可以照顾到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同时也可以通盘协调,广泛开展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助与合作。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只有各民族获得了共同发展和繁荣,才能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从而为民族融合铺平道路。
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 60 多年来,充分显示了这项制度的中国特色,极大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均有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具有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大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3]金炳镐, 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C]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8 - 19页.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 775页.
[5]中共中央文献选集. 第11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 第752页.
[6]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1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 619页.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 775页.
2 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1 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 第752页..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 第1卷[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版
4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26页.
5 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7年01版
6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
7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