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到不少年轻的家长,每当谈到怎么带孩子“玩”的问题时,他们总是眉头紧锁,感到“头痛”。究其原由,原来是认为“好玩的地方”皆已去过,实在不知道还能上哪儿玩了。
值得欣慰的是,年轻家长们已经渐渐树立起要带孩子“一起玩”的观念,而不是完全把孩子扔给祖辈去“看管”。但是,大家似乎混淆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好玩的地方”指什么?大到近几年火爆的各类国内外亲子风情游、乡村游,小到居住地周边的各类公园、游乐场……难道非得去一个地方,才能称得上“玩”吗?才叫“好玩”吗?
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什么叫做“玩”,真是一件憾事。我所理解的“玩”,其实是一种发于心、却不止于行的活动。只要你能意识到,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生命中对于环境、社会、情感、礼义等的最初认知过程,那么你就不会让他错过每一个匆匆而逝的“玩”的机会。
翻开你面前的这本杂志,你会发现:我们可以随时带着宝贝,在清晨去寻找那晶莹的、透着七彩阳光的露滴,在月色下聆听风的轻喃,让他了解自然的魅力无所不在;在草丛中观察蚂蚁搬家、蚱蜢蹦跳,让宝贝去触摸树的年轮,让他感受不同生命体的天造神奇;甚至在淅沥小雨、飞雪漫天的时刻,让他去体验一下大自然的不同情调……这是一种徜徉于天地间的“玩”,接触到了美,久而久之,学问自天成。
作家席慕蓉和龙应台在这一点上观念惊人地一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孩子自己手写自己心。
而我的体悟是:孩子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们在与他们一同“玩”的过程中,不仅幸运地重温童年,更让我们作为一名启迪者的形象出现,并且还有一全新发现,天地间有大学问!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我们的孩子,不正是那朵——用“玩”的方式,将我们的内心一次又一次唤醒的花儿吗?
值得欣慰的是,年轻家长们已经渐渐树立起要带孩子“一起玩”的观念,而不是完全把孩子扔给祖辈去“看管”。但是,大家似乎混淆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好玩的地方”指什么?大到近几年火爆的各类国内外亲子风情游、乡村游,小到居住地周边的各类公园、游乐场……难道非得去一个地方,才能称得上“玩”吗?才叫“好玩”吗?
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什么叫做“玩”,真是一件憾事。我所理解的“玩”,其实是一种发于心、却不止于行的活动。只要你能意识到,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生命中对于环境、社会、情感、礼义等的最初认知过程,那么你就不会让他错过每一个匆匆而逝的“玩”的机会。
翻开你面前的这本杂志,你会发现:我们可以随时带着宝贝,在清晨去寻找那晶莹的、透着七彩阳光的露滴,在月色下聆听风的轻喃,让他了解自然的魅力无所不在;在草丛中观察蚂蚁搬家、蚱蜢蹦跳,让宝贝去触摸树的年轮,让他感受不同生命体的天造神奇;甚至在淅沥小雨、飞雪漫天的时刻,让他去体验一下大自然的不同情调……这是一种徜徉于天地间的“玩”,接触到了美,久而久之,学问自天成。
作家席慕蓉和龙应台在这一点上观念惊人地一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孩子自己手写自己心。
而我的体悟是:孩子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们在与他们一同“玩”的过程中,不仅幸运地重温童年,更让我们作为一名启迪者的形象出现,并且还有一全新发现,天地间有大学问!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我们的孩子,不正是那朵——用“玩”的方式,将我们的内心一次又一次唤醒的花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