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于黑夜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童年时,我是最怕黑夜降临的,日落西山时心情就随之灰暗,恨不能用木棍支住或用绳索拴住太阳,让它不要落得那么快。但这是没有用的,太阳依旧每天落下,黑夜照样每晚来临。不要说没有电了,就连能点燃柴禾发出光亮的洋柴(火柴)都是一根一根数着用的。
老家村落四围的山上生长着大量松树,有很多是云南松。这是一种奇怪的树,它被人砍伐或破坏时,会从创口流出眼泪一样的物质,学名松脂,庄稼人称之为“密油”,树的木质经“密油”长期浸泡,不但易燃而且耐烧。庄稼人叫它“明子柴”。大人们就把被“密油”浸泡过的“明子柴”采伐回来,劈成大小不同的若干块晒干了,到了晚上拿来照明。这种“明子柴”燃烧时有一个坏毛病,会发出浓烈的黑烟,天长日久会把墙壁和楼海底熏黑了。
這是我有生以来记忆中最原始的灯吧。这种灯我没有做过,我看见大人们做过,上山时也想过砍伐一点“明子柴”回来,往往玩得忘乎所以空手而归。听大人讲,也还有比这个简单的,就是用金属细棒把蓖麻的籽串起晒干,然后就可以点燃作照明用,只是我没有见过。
我上学后父亲做了一盏煤油灯,因为有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担心长期在“明子柴”的照明下做作业会把眼睛熬坏了。从此,我家的夜晚也亮堂起来。但是煤油灯的照明范围还是很有限,通常堂叔家一同上学的兄弟也会挤过来,三五个人围着八仙桌,就在煤油灯下完成作业。
煤油灯平放在桌面时照明范围最小,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用一只碗或一只口缸倒扣在桌上,然后再把煤油灯支放上去。这时靠近煤油灯的地方会出现一大块黑黑的暗影,也就是时下说的灯下黑吧!升高了放置的煤油灯的照明范围显然大了许多,灯光甚至透出室外。这时走出门外,大山怀抱中的庄户人家透出的点点微弱的灯光,使黑魆魆的山峦变得更加恐怖,有如巨大的怪兽似的。但正是透出室外去的点点微弱的光亮,给了多少夜归人莫大的鼓舞和希望,温暖了多少夜行人凄凉孤寂的心田,使多少行将倒毙者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能量。
读五年级时开始上晚自习,我把家中的煤油灯端着去了,不想几个同学嬉闹闯了大祸,洒了灯里的煤油不说,还把灯打坏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我学着大人做灯的样子,找来一个空墨水瓶洗净晾干加入煤油,在一片圆形的铁片上弄出一个孔来,然后把一片铁片卷成圆管穿进孔里,又用一些棉线估摸着圆管的粗细拧成绳,再把棉绳穿进圆铁管,一盏煤油灯就做成了。虽然做得有些粗糙,但父亲看到后也很高兴,免了我一顿打。
这根穿过圆铁管的棉绳就叫灯芯了。毕竟是棉线做的,时间久了露出圆铁管的灯芯会被烧短,灯光就会暗淡下去,这时用一根针或者耐烧又尖锐的物件,把余在瓶中浸泡煤油的棉线从圆铁管口再挑一点出来,灯光马上又变得明亮起来。灯芯在燃烧时还会结出灯花。虽然从没有应验过,但我一直很佩服母亲,她会从不同的灯花中看出神秘的警示,那种灯花是预示吉祥的,而那种灯花是表示不祥的。对于这样的预示,童年时的我也是深信不疑的。
这种煤油灯远没有冰心笔下的小桔灯使用起来灵巧,尤其在运动时使用。它需要一只手好好端着,另一只手掌握成半圆遮住风,一不小心要么洒了煤油,要么被风吹熄了,使你立刻陷入无助的黑暗中。不过后来好了,出现了一种结构稍为复杂的马灯,有提环,有风罩,专供夜行人赶路用,既方便提携又防风,不会被吹灭。
后来我还做过一次灯,不过这次做的不是煤油灯,是蜡烛。管它的,只要能发光照明,统统管它叫灯。老家屋外多的是竹子,这时派上用场了,砍一截来先做成竹筒,在竹筒的底部正中开一个小洞,用一根棉线穿过筒底的小洞,再用两段小木棍靠竹筒底部和筒口把棉线固定了,使线在竹筒内悬空均匀分布。这时把事先准备好的蜡制的丸药壳,或者之前点蜡烛时烛泪留下的碎块放入一个容器,置在火上烧熔了,再慢慢注入竹筒,待竹筒内的蜡冷却凝固了,破开竹筒去掉棉线两端的小木棍,一根蜡烛就做成了。
蜡烛要比煤油灯更招人喜欢一些,烛光一起,就驱散满室的黑暗和凄冷,甚至透过窗户一直射到室外,给广袤的夜的空间增添一丝光亮。这蜡烛虽然矮小粗糙,但在那些无电的暗夜里,却光华四射,恬静而温暖,为多少人驱除心冷的感觉。
当然了,童年时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或是点燃蜡烛玩乐,有时会痴痴地想着长大后变成灯,变成这一缕缕灯光,去照亮人,温暖人,驱除人心中的寒冷。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童年时的稚想,已被生活的艰辛打磨殆尽,甚或很多时候,现实中的人宁愿把多余的光和热深藏起来,也不会轻易去照亮或温暖他人。
选自2016年1期《牟定散文》
童年时,我是最怕黑夜降临的,日落西山时心情就随之灰暗,恨不能用木棍支住或用绳索拴住太阳,让它不要落得那么快。但这是没有用的,太阳依旧每天落下,黑夜照样每晚来临。不要说没有电了,就连能点燃柴禾发出光亮的洋柴(火柴)都是一根一根数着用的。
老家村落四围的山上生长着大量松树,有很多是云南松。这是一种奇怪的树,它被人砍伐或破坏时,会从创口流出眼泪一样的物质,学名松脂,庄稼人称之为“密油”,树的木质经“密油”长期浸泡,不但易燃而且耐烧。庄稼人叫它“明子柴”。大人们就把被“密油”浸泡过的“明子柴”采伐回来,劈成大小不同的若干块晒干了,到了晚上拿来照明。这种“明子柴”燃烧时有一个坏毛病,会发出浓烈的黑烟,天长日久会把墙壁和楼海底熏黑了。
這是我有生以来记忆中最原始的灯吧。这种灯我没有做过,我看见大人们做过,上山时也想过砍伐一点“明子柴”回来,往往玩得忘乎所以空手而归。听大人讲,也还有比这个简单的,就是用金属细棒把蓖麻的籽串起晒干,然后就可以点燃作照明用,只是我没有见过。
我上学后父亲做了一盏煤油灯,因为有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担心长期在“明子柴”的照明下做作业会把眼睛熬坏了。从此,我家的夜晚也亮堂起来。但是煤油灯的照明范围还是很有限,通常堂叔家一同上学的兄弟也会挤过来,三五个人围着八仙桌,就在煤油灯下完成作业。
煤油灯平放在桌面时照明范围最小,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用一只碗或一只口缸倒扣在桌上,然后再把煤油灯支放上去。这时靠近煤油灯的地方会出现一大块黑黑的暗影,也就是时下说的灯下黑吧!升高了放置的煤油灯的照明范围显然大了许多,灯光甚至透出室外。这时走出门外,大山怀抱中的庄户人家透出的点点微弱的灯光,使黑魆魆的山峦变得更加恐怖,有如巨大的怪兽似的。但正是透出室外去的点点微弱的光亮,给了多少夜归人莫大的鼓舞和希望,温暖了多少夜行人凄凉孤寂的心田,使多少行将倒毙者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能量。
读五年级时开始上晚自习,我把家中的煤油灯端着去了,不想几个同学嬉闹闯了大祸,洒了灯里的煤油不说,还把灯打坏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我学着大人做灯的样子,找来一个空墨水瓶洗净晾干加入煤油,在一片圆形的铁片上弄出一个孔来,然后把一片铁片卷成圆管穿进孔里,又用一些棉线估摸着圆管的粗细拧成绳,再把棉绳穿进圆铁管,一盏煤油灯就做成了。虽然做得有些粗糙,但父亲看到后也很高兴,免了我一顿打。
这根穿过圆铁管的棉绳就叫灯芯了。毕竟是棉线做的,时间久了露出圆铁管的灯芯会被烧短,灯光就会暗淡下去,这时用一根针或者耐烧又尖锐的物件,把余在瓶中浸泡煤油的棉线从圆铁管口再挑一点出来,灯光马上又变得明亮起来。灯芯在燃烧时还会结出灯花。虽然从没有应验过,但我一直很佩服母亲,她会从不同的灯花中看出神秘的警示,那种灯花是预示吉祥的,而那种灯花是表示不祥的。对于这样的预示,童年时的我也是深信不疑的。
这种煤油灯远没有冰心笔下的小桔灯使用起来灵巧,尤其在运动时使用。它需要一只手好好端着,另一只手掌握成半圆遮住风,一不小心要么洒了煤油,要么被风吹熄了,使你立刻陷入无助的黑暗中。不过后来好了,出现了一种结构稍为复杂的马灯,有提环,有风罩,专供夜行人赶路用,既方便提携又防风,不会被吹灭。
后来我还做过一次灯,不过这次做的不是煤油灯,是蜡烛。管它的,只要能发光照明,统统管它叫灯。老家屋外多的是竹子,这时派上用场了,砍一截来先做成竹筒,在竹筒的底部正中开一个小洞,用一根棉线穿过筒底的小洞,再用两段小木棍靠竹筒底部和筒口把棉线固定了,使线在竹筒内悬空均匀分布。这时把事先准备好的蜡制的丸药壳,或者之前点蜡烛时烛泪留下的碎块放入一个容器,置在火上烧熔了,再慢慢注入竹筒,待竹筒内的蜡冷却凝固了,破开竹筒去掉棉线两端的小木棍,一根蜡烛就做成了。
蜡烛要比煤油灯更招人喜欢一些,烛光一起,就驱散满室的黑暗和凄冷,甚至透过窗户一直射到室外,给广袤的夜的空间增添一丝光亮。这蜡烛虽然矮小粗糙,但在那些无电的暗夜里,却光华四射,恬静而温暖,为多少人驱除心冷的感觉。
当然了,童年时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或是点燃蜡烛玩乐,有时会痴痴地想着长大后变成灯,变成这一缕缕灯光,去照亮人,温暖人,驱除人心中的寒冷。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童年时的稚想,已被生活的艰辛打磨殆尽,甚或很多时候,现实中的人宁愿把多余的光和热深藏起来,也不会轻易去照亮或温暖他人。
选自2016年1期《牟定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