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灯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263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于黑夜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童年时,我是最怕黑夜降临的,日落西山时心情就随之灰暗,恨不能用木棍支住或用绳索拴住太阳,让它不要落得那么快。但这是没有用的,太阳依旧每天落下,黑夜照样每晚来临。不要说没有电了,就连能点燃柴禾发出光亮的洋柴(火柴)都是一根一根数着用的。
  老家村落四围的山上生长着大量松树,有很多是云南松。这是一种奇怪的树,它被人砍伐或破坏时,会从创口流出眼泪一样的物质,学名松脂,庄稼人称之为“密油”,树的木质经“密油”长期浸泡,不但易燃而且耐烧。庄稼人叫它“明子柴”。大人们就把被“密油”浸泡过的“明子柴”采伐回来,劈成大小不同的若干块晒干了,到了晚上拿来照明。这种“明子柴”燃烧时有一个坏毛病,会发出浓烈的黑烟,天长日久会把墙壁和楼海底熏黑了。
  這是我有生以来记忆中最原始的灯吧。这种灯我没有做过,我看见大人们做过,上山时也想过砍伐一点“明子柴”回来,往往玩得忘乎所以空手而归。听大人讲,也还有比这个简单的,就是用金属细棒把蓖麻的籽串起晒干,然后就可以点燃作照明用,只是我没有见过。
  我上学后父亲做了一盏煤油灯,因为有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担心长期在“明子柴”的照明下做作业会把眼睛熬坏了。从此,我家的夜晚也亮堂起来。但是煤油灯的照明范围还是很有限,通常堂叔家一同上学的兄弟也会挤过来,三五个人围着八仙桌,就在煤油灯下完成作业。
  煤油灯平放在桌面时照明范围最小,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用一只碗或一只口缸倒扣在桌上,然后再把煤油灯支放上去。这时靠近煤油灯的地方会出现一大块黑黑的暗影,也就是时下说的灯下黑吧!升高了放置的煤油灯的照明范围显然大了许多,灯光甚至透出室外。这时走出门外,大山怀抱中的庄户人家透出的点点微弱的灯光,使黑魆魆的山峦变得更加恐怖,有如巨大的怪兽似的。但正是透出室外去的点点微弱的光亮,给了多少夜归人莫大的鼓舞和希望,温暖了多少夜行人凄凉孤寂的心田,使多少行将倒毙者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能量。
  读五年级时开始上晚自习,我把家中的煤油灯端着去了,不想几个同学嬉闹闯了大祸,洒了灯里的煤油不说,还把灯打坏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我学着大人做灯的样子,找来一个空墨水瓶洗净晾干加入煤油,在一片圆形的铁片上弄出一个孔来,然后把一片铁片卷成圆管穿进孔里,又用一些棉线估摸着圆管的粗细拧成绳,再把棉绳穿进圆铁管,一盏煤油灯就做成了。虽然做得有些粗糙,但父亲看到后也很高兴,免了我一顿打。
  这根穿过圆铁管的棉绳就叫灯芯了。毕竟是棉线做的,时间久了露出圆铁管的灯芯会被烧短,灯光就会暗淡下去,这时用一根针或者耐烧又尖锐的物件,把余在瓶中浸泡煤油的棉线从圆铁管口再挑一点出来,灯光马上又变得明亮起来。灯芯在燃烧时还会结出灯花。虽然从没有应验过,但我一直很佩服母亲,她会从不同的灯花中看出神秘的警示,那种灯花是预示吉祥的,而那种灯花是表示不祥的。对于这样的预示,童年时的我也是深信不疑的。
  这种煤油灯远没有冰心笔下的小桔灯使用起来灵巧,尤其在运动时使用。它需要一只手好好端着,另一只手掌握成半圆遮住风,一不小心要么洒了煤油,要么被风吹熄了,使你立刻陷入无助的黑暗中。不过后来好了,出现了一种结构稍为复杂的马灯,有提环,有风罩,专供夜行人赶路用,既方便提携又防风,不会被吹灭。
  后来我还做过一次灯,不过这次做的不是煤油灯,是蜡烛。管它的,只要能发光照明,统统管它叫灯。老家屋外多的是竹子,这时派上用场了,砍一截来先做成竹筒,在竹筒的底部正中开一个小洞,用一根棉线穿过筒底的小洞,再用两段小木棍靠竹筒底部和筒口把棉线固定了,使线在竹筒内悬空均匀分布。这时把事先准备好的蜡制的丸药壳,或者之前点蜡烛时烛泪留下的碎块放入一个容器,置在火上烧熔了,再慢慢注入竹筒,待竹筒内的蜡冷却凝固了,破开竹筒去掉棉线两端的小木棍,一根蜡烛就做成了。
  蜡烛要比煤油灯更招人喜欢一些,烛光一起,就驱散满室的黑暗和凄冷,甚至透过窗户一直射到室外,给广袤的夜的空间增添一丝光亮。这蜡烛虽然矮小粗糙,但在那些无电的暗夜里,却光华四射,恬静而温暖,为多少人驱除心冷的感觉。
  当然了,童年时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或是点燃蜡烛玩乐,有时会痴痴地想着长大后变成灯,变成这一缕缕灯光,去照亮人,温暖人,驱除人心中的寒冷。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童年时的稚想,已被生活的艰辛打磨殆尽,甚或很多时候,现实中的人宁愿把多余的光和热深藏起来,也不会轻易去照亮或温暖他人。
  选自2016年1期《牟定散文》
其他文献
那一晚,有人告诉你他回来了。  他回来了?!  他回来怎么不来找我?怎么不给你打话?怎么写信只是应付的语言?  你明知强加给自己,去断掉这太不明朗的关系。然而,如何断得掉你们的相拥、相吻的那一瞬,如何断得掉埋藏在心底太深的记忆。终于,你还是跌跌撞撞又极为平静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无需更多的语言,对方的眼神告诉你分手已成定局。你抬眼不在意地笑了:“很高兴的这样,从今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可是,此时你的
期刊
她是一个有特点的学生,她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  我指定的班长不到两个月就在师生中威信全无。几个科任老师说我一点眼水都没有。问他们谁可以呢?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她。  我很纳闷。她入学成绩并不好,开初让她担任副班长我都还觉得有点将就了。既然大家这么肯定她,也不妨就让她试试。  很快,我发现她能够胜任。值日老师说,这个班长很有魄力,午休捣乱的学生都被他请到教室后面壁;政教处的人说,她
期刊
故乡的秋天,来得特别静,且有些凄凉。  家乡的梨子又熟了,金黄金黄的。墙头上的狗尾巴草在秋风中舞弄着它瘦弱的身躯,那飘飘悠悠的草叶,在我模糊的视线中,忽而变成了无数根美丽的红绸带,随着郁郁的秋风飘啊飘……  小时候,听老人说,人死了就变成蝴蝶飞到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许,梦里的蝴蝶就是我死去的奶奶,可这些美丽的红绸带又怎么不见了呢?我又想起奶奶。  我是奶奶带大的,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一个慈祥的老人
期刊
人世間,每个人都会有思念。因为思念是一种期待,如影随形,思念是一种向往无声无息,思念是一杯窖藏的老酒,品后回味无穷,余味回甘。人就是在这无休止的思念中与时间合谋,在额头上凿出了沟沟坎坎。  当冉冉东升的太阳又一点点的从西边徐徐落下时,大地又开始酝酿另一个黎明的喧嚣,此时的我正静静的坐在室内的书桌旁,回味唇齿间晚餐残留的余香,品尝普洱香茗的沁人心脾。昏暗的氛围,透着一丝感伤和思念,让人不免思绪万千,
期刊
程颢和程颐  公元1032年、1033年,北宋朝廷任命程珦先生为黄陂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官虽不大,在黄陂县那也算根葱,是个受人抬举的角色。这伙计可谓春风得意,两年里连着生了两个儿子,出生在黄陂小菜湖湖区,跟自己单名一样,起名程颢、程颐。搞不懂程局长咋这么喜爱单名,不知道的,还以为程珦、程颢、程颐是三兄弟呢。  程颢、程颐兄弟祖籍河南洛阳,祖上都是做官的。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以现
期刊
离过年只有一两天光景,五岁多的儿子高兴极了,每天都要到街上转几回,专门买炮仗。不到两日,他就拥有一大堆烟花炮竹。姨妈进门看见惊讶地说,“小伙子,你这是要到街上去摆摊卖炮仗吗”?“不是,这全是我的,过年要全部放完!”他得意地说。  “过年还是要到农村去才有年味”,身边的朋友都这样说。我深以为然。在城里,大年三十正是商品交易的最好时间,人们聚集到城里,大把地花着钱,买过年用的物品。商家自然不愿意放过赚
期刊
站在峡谷之巅,极目远眺,厚积的黄土层和连绵的沙地交汇融合,绿意葱茏的萨拉乌苏大峡谷以蛟龙的姿势蜿蜒盘绕,像雕刻在沙地皮肤上的一处“美丽伤痕”。恣意播洒的绿色在连连绵绵的沙山上自由蔓延,宽阔幽深的河谷向源头方向追溯,偶有陡壁断面赫然耸立在深邃狭长的峡谷沿岸。清水沟湾、滴哨沟湾、杨树沟湾、大沟湾、范家沟湾、杨四沟湾、邵家沟湾、米浪沟湾依次穿行在沙地深处,隐约可见弯河、湿地、树木、百草、阶地,一湾一湾,
期刊
我的父亲编了一辈子的篾。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流行的各种装东西用的塑料制品,编织袋制品和铁制品。特别是在农村,用竹子编的篾制品是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家什。背粪草要用花篮子、背笼;打谷子要用海簸、簸箕、筛子;抓谷子要用篾耙;婴儿睡觉要用摇篮;去做客要用挑篮、提箩;家里装米装面要用箩筐等。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学门编篾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和一家人,所以我的父亲从小就拜师学艺,学成后给家人和别人家编篾。  在
期刊
女儿八岁时,学写日记了,她的心中有了小秘密。当我把她带进琳琅满目的文具店,让她挑选一本自己喜爱的日记本时,她看着那些造型各异的日记本不知从何处下手。挑选了好长时间,她拿着一本带锁、画着精美图案、装饰十分讲究的超大号日记本,兴奋地朝我喊着:“妈妈,妈妈,我要这本……”,我一看,傻眼了,就这么一本日记本,要五十八元钱。我当场拒绝了她,把日记本放回原处,严肃地说:“只可以买10元以内的。”女儿嘟着嘴不高
期刊
家乡人就是这样实在,取个岗位的名都取成叫喊。以现在来说,叫喊一职,相当于司仪、总管、项目经理或是CEO(首席执行官)。  在家乡,霜降过后,已无农事。夜长而温暖,培养感情的好时光。于是全村娶媳妇,嫁女儿都在这个季节进行。让我们的童年在冬季里总是有着无比的快乐和温暖。  农村人把娶媳嫁女统称为办喜事,谁家要有喜事,总是提前两三年就慢慢准备着,养两头大肥猪,收藏许多山里的干货,在房前屋后种满魔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