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当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中重要的早期阶段。
然而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压力,缺乏自主性和不能自由支配时间,使儿童成为社会中最劳累的人。强制的学习导致了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儿童长期所处的被动、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他们很难有空间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限制和压抑了其个性生命力的发展,导致了人格的畸形化和心智发展的偏狭化。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儿童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为25.20%。总之,儿童处境的改变和精神生活的幸福,已经不是单靠减轻学习负担、取消一些考试、开设几堂心理健康课等显性行为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应重视造成儿童精神压力的一些隐性因素,诸如教育教学观、家庭教育观、教师观、管理观的全方位变革,这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其营造出一种民主和友爱的教育氛围。
一、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心态
德国独生子女研究的先驱内特尔在研究儿童性格和心理特点时将产生其心理障碍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庭中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另一类是家庭中缺乏特定的教育因素。
记得在我班竞选班干部的活动之后,落选学习委员小A的妈妈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是你圆了我儿子的小干部梦。”这番话说得我很诧异。第二天,我将小A叫到办公室调查缘由,他哭诉道:“老师,过去我在班中只是一名普通学生,就连小队长也没当过,只要看到戴两道杠、三道杠的同学,妈妈准说你瞧瞧人家多有出息,你怎么就那么笨,连一道杠都戴不上!爸爸也常唉声叹气地说:‘你就不能给我争点儿气,当上个一官半职的,我这辈子算白养你了!’正因为如此,我才独自买了个中队符号,在进家门之前戴上,进校门前再摘下以此来应付家长。”与此类似的问题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如:有些儿童将本应告诉家长的事告知了同学、朋友、伙伴或其他人。事发后问其原因,他们总是说:“我怕……”,“我没兴趣跟他们说”……造成儿童“怕”或“没兴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说穿了,就是怕父母。这种错误的教养态度会使儿童体会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亲近和温暖,时间久了,儿童会感到压抑、郁闷。
二、摆脱儿童的消极控制,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智性
在心理学中,儿童的消极控制是指在工作中,教师不自觉地被学生的某些特点行为牵着鼻子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其不良影响和控制。事实证明,当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到儿童行为的较大影响和控制时,便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难以较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如,小B是我曾教过的一名全校闻名的淘气大王,课堂纪律涣散,喜欢搞恶作剧,惹得学生们总将好奇地目光盯向他,不少科任教师拿他没办法,师生间冲突时有发生。一次,我路过教室听到上数学课的老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堂上‘开汽车’,出声音吵得大家无法听课?”小B毫不讲理无中生有地说:“是同桌总碰我使我没法听课。”老师又说:“你胡说,我看你的同桌一直在认真听课。”……下面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我们不难看到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还招来不少学生的反感,激化了师生的矛盾,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助长了那些所谓“差生”的逆反及对抗心理。事后为了使小B在课堂行为中有所改进,我首先确立了与小B的每周固定谈话日,通过谈话了解到不少教师总是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使他很难堪,为了挽回面子,他就疯狂地顶嘴,在一次次地顶撞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找到了小B的“病根”之后,我鼓励他说:“振作起来,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你一定能行。”我多次与小B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帮助其成长。然而教育实践证明,问题儿童身上的不良行为常出现反复,教育者对其行为的矫正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智性,减少冲动性。记得一节语文课后,我刚要往办公室走,忽听班长急急忙忙报告:“老师,小B和某同学在操场上打起来啦。”我没有急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像往常一样继续讲课,在下午大扫除的时候我有意将小B和那位学生叫到面前,只见他俩低头站着露出一副准备挨批的姿态,我笑着让他俩合作完成教室墙壁的清扫工作。劳动结束后,看着干干净净的墙壁,我表扬了他们。在处理小B与同学动手打架的事件中,我采取了巧妙的“迂回策略”,有效地解决了正在激化的矛盾。此后,小B主劝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人也变得大方开朗了。
总之,教师应自觉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因材施教。心理学研究表明:努力摆脱学生的控制,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这是教师教育行为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三、运用“心理疏导”,扬起单亲家庭儿童自信的风帆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儿童多自卑、情绪敏感、人际交往萎缩和缺乏自信心。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班,全班家长离婚率为20%,惊人的数字加大了该班的教育教学难度。为了使全班近五分之一的单亲儿童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对这类特殊学生施以特别的关爱,着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小C是这个特殊儿童群体中的一员。父亲没有固定工作,有时干个体服装生意,有时去帮人搞拆迁,一个星期顶多有一两天在家住,期间一旦发现儿子的记事本上有红字(老师给家长写的关于孩子在校不良表现),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狠揍,日久天长小C的性格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呆板,不善交往,有时还偷拿别人的文具。我委派他当语文科代表,渐渐地和他成了“好朋友”,课下他对我无话不说,他说:“我恨我妈,她总不给我抚养费,还很少来看我。我恨我爸,他在家的日子就是我的苦难日,他看我哪儿都不顺眼,我在他的眼里就是多余的。”在学校里他与小伙伴不能友好相处,一不顺心就口出脏话拳打脚踢,致使同伴关系紧张,同学们都躲着他。为此,我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为小C这样的单亲儿童特设了“开心锁心灵之约”信箱。有集体外出活动时,我不忘给他们准备好吃的食品。为了激发他们的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我努力创造机会:开主题班会时,让他们亮相,推荐其上台当主持人或表演节目,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感受班集体大家庭的温馨。在一次我班与新中国儿童用品商店共同举办的“圣诞快乐”文艺汇演之后,小C抑制不住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理直气壮地说:“老师,原来我以为我只是当观众的料,没想到今天我的单口相声那么受欢迎,看来我也能为别人送去欢乐!”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丰硕的果实,这样一个单亲儿童聚集的班集体连续两年荣获北京市东城区先进班集体称号,我也被评为东城区优秀中队辅导员、北京市“紫金杯”优秀班主任。成功之后我不断地反思一位哲人的话:爱是人的价值和人的素质、力量的体现,是人性丰富的表现,是心灵崇高的标志。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热爱这类特殊群体的孩子,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力量唤回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其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祖国的明天,请教育者轻轻叩开儿童那扇神秘的心灵之窗,做好他们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精心雕塑孩子的心灵!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
然而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压力,缺乏自主性和不能自由支配时间,使儿童成为社会中最劳累的人。强制的学习导致了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儿童长期所处的被动、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他们很难有空间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限制和压抑了其个性生命力的发展,导致了人格的畸形化和心智发展的偏狭化。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儿童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为25.20%。总之,儿童处境的改变和精神生活的幸福,已经不是单靠减轻学习负担、取消一些考试、开设几堂心理健康课等显性行为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应重视造成儿童精神压力的一些隐性因素,诸如教育教学观、家庭教育观、教师观、管理观的全方位变革,这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其营造出一种民主和友爱的教育氛围。
一、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心态
德国独生子女研究的先驱内特尔在研究儿童性格和心理特点时将产生其心理障碍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庭中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另一类是家庭中缺乏特定的教育因素。
记得在我班竞选班干部的活动之后,落选学习委员小A的妈妈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是你圆了我儿子的小干部梦。”这番话说得我很诧异。第二天,我将小A叫到办公室调查缘由,他哭诉道:“老师,过去我在班中只是一名普通学生,就连小队长也没当过,只要看到戴两道杠、三道杠的同学,妈妈准说你瞧瞧人家多有出息,你怎么就那么笨,连一道杠都戴不上!爸爸也常唉声叹气地说:‘你就不能给我争点儿气,当上个一官半职的,我这辈子算白养你了!’正因为如此,我才独自买了个中队符号,在进家门之前戴上,进校门前再摘下以此来应付家长。”与此类似的问题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如:有些儿童将本应告诉家长的事告知了同学、朋友、伙伴或其他人。事发后问其原因,他们总是说:“我怕……”,“我没兴趣跟他们说”……造成儿童“怕”或“没兴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说穿了,就是怕父母。这种错误的教养态度会使儿童体会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亲近和温暖,时间久了,儿童会感到压抑、郁闷。
二、摆脱儿童的消极控制,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智性
在心理学中,儿童的消极控制是指在工作中,教师不自觉地被学生的某些特点行为牵着鼻子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其不良影响和控制。事实证明,当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到儿童行为的较大影响和控制时,便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难以较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如,小B是我曾教过的一名全校闻名的淘气大王,课堂纪律涣散,喜欢搞恶作剧,惹得学生们总将好奇地目光盯向他,不少科任教师拿他没办法,师生间冲突时有发生。一次,我路过教室听到上数学课的老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堂上‘开汽车’,出声音吵得大家无法听课?”小B毫不讲理无中生有地说:“是同桌总碰我使我没法听课。”老师又说:“你胡说,我看你的同桌一直在认真听课。”……下面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我们不难看到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还招来不少学生的反感,激化了师生的矛盾,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助长了那些所谓“差生”的逆反及对抗心理。事后为了使小B在课堂行为中有所改进,我首先确立了与小B的每周固定谈话日,通过谈话了解到不少教师总是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使他很难堪,为了挽回面子,他就疯狂地顶嘴,在一次次地顶撞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找到了小B的“病根”之后,我鼓励他说:“振作起来,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你一定能行。”我多次与小B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帮助其成长。然而教育实践证明,问题儿童身上的不良行为常出现反复,教育者对其行为的矫正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智性,减少冲动性。记得一节语文课后,我刚要往办公室走,忽听班长急急忙忙报告:“老师,小B和某同学在操场上打起来啦。”我没有急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像往常一样继续讲课,在下午大扫除的时候我有意将小B和那位学生叫到面前,只见他俩低头站着露出一副准备挨批的姿态,我笑着让他俩合作完成教室墙壁的清扫工作。劳动结束后,看着干干净净的墙壁,我表扬了他们。在处理小B与同学动手打架的事件中,我采取了巧妙的“迂回策略”,有效地解决了正在激化的矛盾。此后,小B主劝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人也变得大方开朗了。
总之,教师应自觉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因材施教。心理学研究表明:努力摆脱学生的控制,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这是教师教育行为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三、运用“心理疏导”,扬起单亲家庭儿童自信的风帆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儿童多自卑、情绪敏感、人际交往萎缩和缺乏自信心。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班,全班家长离婚率为20%,惊人的数字加大了该班的教育教学难度。为了使全班近五分之一的单亲儿童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对这类特殊学生施以特别的关爱,着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小C是这个特殊儿童群体中的一员。父亲没有固定工作,有时干个体服装生意,有时去帮人搞拆迁,一个星期顶多有一两天在家住,期间一旦发现儿子的记事本上有红字(老师给家长写的关于孩子在校不良表现),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狠揍,日久天长小C的性格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呆板,不善交往,有时还偷拿别人的文具。我委派他当语文科代表,渐渐地和他成了“好朋友”,课下他对我无话不说,他说:“我恨我妈,她总不给我抚养费,还很少来看我。我恨我爸,他在家的日子就是我的苦难日,他看我哪儿都不顺眼,我在他的眼里就是多余的。”在学校里他与小伙伴不能友好相处,一不顺心就口出脏话拳打脚踢,致使同伴关系紧张,同学们都躲着他。为此,我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为小C这样的单亲儿童特设了“开心锁心灵之约”信箱。有集体外出活动时,我不忘给他们准备好吃的食品。为了激发他们的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我努力创造机会:开主题班会时,让他们亮相,推荐其上台当主持人或表演节目,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感受班集体大家庭的温馨。在一次我班与新中国儿童用品商店共同举办的“圣诞快乐”文艺汇演之后,小C抑制不住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理直气壮地说:“老师,原来我以为我只是当观众的料,没想到今天我的单口相声那么受欢迎,看来我也能为别人送去欢乐!”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丰硕的果实,这样一个单亲儿童聚集的班集体连续两年荣获北京市东城区先进班集体称号,我也被评为东城区优秀中队辅导员、北京市“紫金杯”优秀班主任。成功之后我不断地反思一位哲人的话:爱是人的价值和人的素质、力量的体现,是人性丰富的表现,是心灵崇高的标志。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热爱这类特殊群体的孩子,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力量唤回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其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祖国的明天,请教育者轻轻叩开儿童那扇神秘的心灵之窗,做好他们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精心雕塑孩子的心灵!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