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视觉性”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3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的魅力在于抵制语言的分析,感受可意会不可言传视觉形象的意味。本文针对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视觉性”缺失现象,探讨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凸显“视觉性”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关键词:欣赏教学 视觉性 视觉感受 视觉语言 策略
  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开篇即提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的“视觉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征,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立足点。
  一、美术欣赏教学“视觉性”缺失的现象
  美术的本质在“视觉性”,而“视觉性”难以捉摸和言传。在欣赏教学活动中“说得多,看得少”的现象,显然有悖于美术学科特质。缺少学科特质的美术欣赏课常被戏称为“历史课”、“品德课”……
  1.“说得多,看得少”的教学现象
  整堂课学生自由欣赏感受作品4次,共用时2分9秒。从“相关问题”上看,每次作品感知后教师都将学生思维引向画面内容辨析,缺乏对作品视觉形式语言的阐释和感知。
  全国美术优质课每五年举行一次,每堂课都是一个团队的智慧凝聚,都代表一种为很多人所接受的理念。因而美术教学“视觉性”缺失应该不是个别现象。为此,笔者从2014年10月下旬开始,观摩36节常态美术欣赏课,并统计了几种不同教学方式所占用课堂的时间:
  根据笔者统计在欣赏教学中“自主感受”作品平均用时约2分钟,美术欣赏课多数时间是语言的交流。可见“说得多,看得少”是目前美术欣赏教学一个普遍现象。
  2.“从知识到精神”的教学策略
  全国优质课《敦煌壁画》其教案中注明教学重点是:“欣赏、了解敦煌壁画的基本知识,探究飞天艺术特点的演变,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显然,在执教者看来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为什么追求“知识”舍弃“视觉感知”?想在这样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什么”?笔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情况如下:
  调查对象:某市专任美术教师107人
  问题1.你认为美术欣赏教学中哪些是必要的教学行为和目标?(多选)
  问题2.你认为欣赏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单选)
  问题3.你认为最难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多选)
  从这个统计上来看,教师普遍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最重要的,知识技能目标最容易,能力目标最难。也就是能力目标“难但不是最重要”。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采用“知识去达成精神”就是最便捷的策略。
  二、美术欣赏教学“视觉性”缺失的原因
  美术有其独特的法则,其艺术魅力在于抵制语言的分析,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不能教会学生感受、体会到形象的“视觉感”,只谈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这样的教学是触及不到美术核心的。“视觉性”缺失的美术欣赏教学之所以普遍存在,既有“视觉感受”自身的因素,也有教育者教育理念的因素。
  1.“视觉感受”自身的复杂性
  视觉感受包含两个过程,一是视觉感官侦测信息,二是和感受主体已有的信息融合产生新的信息。影响视觉感受结果的因素很多,视觉感受有很大的主观不确定性。影响视觉感受的除了作品的形式外,还有欣赏者自身的情绪精神状体、心理储备,欣赏所处的环境,观赏的角度等。视觉感受是一个人由视觉感知引发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意识和潜意识、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很难理清到底有多少因素影响人的视觉感受结果,视觉感受力被很多人误认为一种感性的能力。
  2.“重双基”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深入人心,教师很难理清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关系。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关于欣赏评述领域“知识目标”的描述是:“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的提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知识目标是为能力目标服务的,这是理清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基础。
  3.“强文化”激进思潮的影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课程性质”中首句即提“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有激进的改革者将“文化”提到了绝对高度,一度出现教育的“文化”热潮,美术教育意识形态化凸显。很多课谈论很多抽象的文化,却始终未有涉及视觉造型的语言。“人文性”固然重要,但非美术本质,美术教学要做好学科性和综合性的平衡。
  三、美术欣赏教学凸显“视觉性”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视觉感受过程和规律
  视觉感受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感官侦测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与感受者已有积累融合,最后创造出新的信息。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视觉感受的过程。他认为大脑对眼睛侦测到的信息进行组合,把有本质联系的信息组合在一起。这种联系信息的能力叫完形能力,每一个信息的联合体就是一个格式塔。人们所能辨识的任何物体都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不同格式塔的产生会和我们的不同心理储备融合有关。同样的客观对象,不同观察者或者同一观察者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产生不同格式塔。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自然直觉地观看,也可有意识地观察。这两种状态欣赏者参与融合的储备信息是不同的,前者是潜意识参与,后者是意识参与。不同的感知方式,产生的视觉感受可能完全不同,有的时候甚至是矛盾的。很多矛盾空间和视错觉亦是这两种不同感知的冲突结果。
  (二)尊重直觉感知,发展个性化的视觉感受力
  运用直觉去感知作品,其本质是潜意识和欣赏对象的融合。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尊重直觉感知,直觉感知是个性化视觉感受力的发展基础。在教学中要保障自由感受作品的时间,依据个体的积累建构其作品的感受体系。   (1)减少“知识观念”对感知的干扰
  美学大师蒋勋曾说“美这东西,她有时候就是刹那间显现一些东西给你,我不觉得美是一种知识。”知识不等同于审美。“重知识”的美术欣赏教学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知识本身是一种“意识”。“意识”天然就在抑制“潜意识”,因此知识就是双刃剑。一方面知识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另一方面知识会抑制直觉。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放下知识观念,单纯去感知作品。要挖掘“第一印象”“先看后教”。谨慎使用课前搜索作品背景知识、名家评论的教学行为,以免剥夺学生用“第一感觉”去感受作品的机会。
  (2)营造民主宽松的交流氛围
  民主宽松的氛围学生才敢于表达真实的感受,个性化感受力才能得以展现。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又要善于处理学生间矛盾观点的关系。美术欣赏教学中出现截然相反的感受,说明感受的个性化被呈现出来,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三)理解美术语言,发展视觉品读能力
  语言是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美术作品是一种独特的符号。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尽量用视觉本身去理解作品,要充分把握视觉语言。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美术语言不是指向明确的“所指”符号,而是“能指”符号。即美术语言的指向不是单一的,具有丰富性易变性。因此美术语言的品读,需要联系地、辩证地、具体地、形象地去感受。
  1.理解视觉语言的组织方式
  视觉语言的基本形式是形与色,人们感官所能感受的点、线、面、体、明暗、肌理、空间都是形与色的变化组合。在美术创作时,构图是艺术家组织各种美术语言的方式。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理解构图,梳理精神表达与视觉形式的关系。
  《舞蹈》从韵律线上看是圆形的构图,有明显的旋转运动的感觉。《蒙娜丽莎》采用的是立三角形构图,端庄典雅,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许多风景画、包括海景、往往采用平直的水平线构图,并且有意保留这条视线不受前景物象的破坏,以体现景致的宽广。除此之外还有“S”形、菱形、斜线、垂直线等不同的构图方式,每种方式都有着其独特的表现效果。
  色彩的视觉心理非常复杂,它比其他造型因素更能刺激人们的情绪。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主观成分很多,所以在构图中合理利用色彩明暗、色相、纯度的变化,能在画面中因造出不同的色调,表达艺术家不同的情绪。如明亮的高短调通常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冷色通常给人安静平和的感受。然而美术语言的解读,必须在一个有联系的体系中,必须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脱离视觉感受的美术语言学习是僵化刻板和反艺术的。在日常的教学中用概念代替感受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暖色的画》有教师会概念化地得出“暖色表现温暖愉悦”的结论。事实上明暗纯度发生变化,可能会有完全迥异的表现效果。如暖色的《伊凡雷帝杀子》,其暖色的画面却充满血腥和恐怖。
  2.理解典型的美术语言
  我们既需要联系各种美术语言来理解和品读作品,也需要单独提取典型的美术语言强化感受。因为,各种美术语言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力。
  2014年全国美术优质课《飞天》一课,教师展示一个舞蹈人物后问“用什么办法让这个人物飞起来?”学生给出各种思考后,教师为人物添画了飘带。带飘带的人物立刻有飞舞的感觉,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线条语言的表现魅力。
  为便于学生理解美术语言,有时候我们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典型语言提炼出来。排除了画面因素的干扰,可以单纯的语言来感知作品。依据欣赏对象,单独提取形状、色、线条等典型语言,通过提升对这些典型的语言感受力,来推进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培养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敏感性,理解力,提升其视觉意识,从而推动其视觉感受力发展。
  (三)变换感知方式丰富视觉感受
  影响美术作品给人感受的因素很多,客观方面有作品的体量大小、与观赏者的距离、所处的环境、观赏角度等。对作品的感受,既要联系地整体感知作品,又要有深入地针对性品读。变化不同的感知方式,去获得不同的视觉感受。
  (1)模糊朦胧地感知
  朦胧本身就是一种美,很多艺术家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过朦胧的月夜。对美术欣赏者来说,获得“朦胧”既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因为“朦胧”可以让欣赏者摆脱细节的干扰,回到作品的整体风味中。欣赏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眯眼”或“远观”感受作品,获得朦胧的视觉感受。“眯眼”观察后“飞天”人物被模糊地概括为一些游动的线条,那种飞云流动般的感受反而更加凸显。
  (2)变换距离和视角感知
  “远近高低各不同”感受美术作品需要有角度和距离的变化,会产生出不同的感受。文艺评论家傅雷曾描述自己欣赏《蒙娜丽莎》过程,由远到近再到远。罗中立《父亲》的原作体量很大,近距离观看时画面充满视野,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须发黑黄的指甲以及泛黄的粗瓷大碗,给人的震撼是在小幅的印刷品面前是完全感受不到的。对立体作品来说不仅在距离上有变化,还要有角度的变化。2014年全国美术优质课《着衣母婴卧像》,教师从雕塑不同教度引导学生感知作品,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亨利摩尔作品意味的丰富性。
  美术作品的感知还可巧妙地利用光线和环境的变化。蒋勋曾说,他在吴哥窟者耶跋摩佛像前凝视,从黎明的第一素阳光照在佛的额头开始,到日落月夜。他感受到很多独特的美。特别是正午强烈的阳光用阴影强化眼睛的造型时,佛像好像睁开双眼。
  (3)与其他感知方式综合感受
  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即是通感,通感是联想引起的感觉转移。“以感觉引发感觉”是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作品特点,调动各种不同感知方式来和视觉交融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触摸感受作品,可以语言描述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还可以通过模仿表演来等方式来感受作品……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曾发出“美术教育不能再飘”的呼吁,意在强调美术教学凸显学科特质。美术欣赏教学需立足“视觉性”的美术本体,从感知到感受,从形式到精神,用美术最本质的语言来彰显美术的学科特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3]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尧译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出版时间1998-3-1
  [4]常锐伦著 《绘画构图学》 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1
  [5]罗兰·巴尔特著 《符号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浙江金华)
其他文献
普及书法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更是传承祖国文化,美化学生心灵、立品、做人的需要。作为书法教师,教好字,育好人,用中国书法的精神影响并教育好学生应该是我们更加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就如何在写字教学中教学生学写字,学做人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身正学写字,心正学做人  写字姿势是非常受人关注的,它是一个人能练好字的前提,同时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孩子的身体发育与健康成长。那孩子的写字姿势怎样是正确的?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美术教学生活化这一理念 从材料的生活化、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美术 生活化 教学思考  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美术就是画一幅画,做一做手工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影响了幼儿素质的和谐发
期刊
摘 要:涂鸦是一种自然行为,也是一种可生发的学习阶段,将涂鸦作为帮助幼儿感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即是幼儿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需要。本文研究的是如何将涂鸦作为一种感知与表达、沟通载体,过程性地与幼儿一起发现即兴涂鸦的乐趣与传递的信息内容,并将其放大与传递的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画志 话志 即兴涂鸦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认为,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
期刊
释文: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期刊
摘 要:行楷字是介于行书与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笔画牵丝连带较多,给学生学习书写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笔者在初中硬笔行楷书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总结出了行楷书连笔法中的一些规律,并形成对策,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硬笔行楷书笔画连写方面的困扰。  关键词:行楷书 连笔法 探究 对策  一、行楷书连笔法的概念界定  “字由笔画组成,练字应从笔画入手。行楷的笔画特点更多呈现在组合笔画
期刊
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庄建平
期刊
王冬龄先生四十余年的究心思考,融汇十卷皇皇巨著,毕两年之功,编纂甫成。由北京朗朗书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策划和编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冬龄书法著编丛录》,在北京与读者见面。  王冬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外举办个展三十余次。应邀在大英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及大学公开演示巨幅大字草书创作。作品为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
期刊
由杭州碧空星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王卫国编剧,王昶昊导演的电影《西湖之家》(暂名)日前杀青,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宗绪升再次跨界参演,在本部电影中饰演男一号怀德。  怀德,建筑工程专业毕业,作为一个北方汉子,男人养家糊口的理念深入骨髓,因此一直想在自己这个领域里大显身手。由于妻子强势且事业有成,并只想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不理解丈夫的心志,她又喜欢江南,怀德不得不随之由陕西来到杭州
期刊
摘 要:课程开设侧重艺术设计教学是近些年来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针对幼师美术课程引入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幼教美术课程中加强最能体现创造意识的各种艺术设计类课程,在注重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艺术设计意识、创新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 幼师美术  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转型时期。众多的学生开始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德国在20世纪初由教育
期刊
摘 要:高段学生绘画作业中的“稻草人”频频现身,说明部分学生的绘画能力还处于幼儿期。想要让“稻草人”长大成人,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针对学生绘画发展的阶段,从心理层面、观察方法、绘画技能技巧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关键词:稻草人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从教以来,本人执教了一至六年级的美术学科。学生年龄跨度大,也因为如此,让我遇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