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教师比作巧妇,那么教学素材就是下锅的米。教学素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一般情况下,教师进行教案构思的灵感和创造力,多是来源于教师掌握的教学素材,而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依靠教学素材展开的。就初中科学课程而言,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可用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呢?本文从几堂课的教学体会出发,提炼出其中的几点技巧。
一、利用社会热点切入教学
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往往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是学生得到能动发展的课程资源。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可将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作为科学探究材料,挖掘其中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展知识。
案例:教学“运动和力”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广东恒大队亚冠夺冠进球时的场景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学生看得热血沸腾,一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但这仅仅是将社会热点简单地运用于教学,更深层的“热点探究”关系着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价值在教师创造性的使用过程中得以显现。
又如“直视H7N9”专题,学生可学习传染病的流行、预防和免疫等知识;“走近转基因食品”专题涉及遗传和变异等知识,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克隆和转基因食品的利弊,意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样,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生成对知识的理解。
二、巧用古诗词引入教学
新课程将会越来越多地涉及跨学科综合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突破单一学科知识能力的限制。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
案例:教学“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笔者以古诗《枫桥夜泊》作为习题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所提及的运动形式。学生的兴趣高涨,找出了其中的机械运动、热运动、声运动和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学生还感悟到诗句是通过描写多种运动来营造意境引人入胜,古诗赏析水平和写作技能得以提高。
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学生对于高温煅烧石灰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没有任何体验。笔者引用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分析出“千锤万凿出深山”,指开采石灰石的辛苦;“烈火焚烧”指高温煅烧;“留清白”指反应生成氧化钙。学生不但理解了化学反应,而且体会到作者以石灰自喻,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其教育效果远非机械识记所能达到。
三、影视作品进入教学
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视听效果,表现力和感染性强,是现代媒体的宠儿。当代青少年正在从读写时代进入视听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电影、音像产品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影视作品进入教学,使学生挣脱了教材和校内资源的束缚,教学时空得以拓展。
案例:讲到碳时,可以从教学网站下载视频材料,介绍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钻石之王——库利南等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科学教学离不开现实情境的支持,影视作品或多媒体素材可以展示学生难以见到的情景或难以实现的实验,如神舟10号航天实况录像、物理过程细节等。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欣赏讨论中自然地进入学习者的角色。
四、小道具走进课堂
当教师搜肠刮肚地寻找课程资源而劳神费力时,一瓶雪碧,一个玩具,一支铅笔,也许就是教师急需的课程资源。利用这些小道具可以架设起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桥梁,有助于实现“教育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案例: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内容——如何鉴别雪碧饮料中冒出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案:1.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2.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是否变红;3.将点燃的火柴放在瓶口,观察是否马上熄灭;4.看包装说明——雪碧是碳酸饮料,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小组自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营造出了开放、自由的探究学习氛围,有益于创造性地开发小道具的潜在价值。
五、科学史充实课堂
科学史进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发展历程,学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笔者以茶壶烧水的图片,让学生分析水在烧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运动形式。还引导学生由茶壶联想到蒸汽机发明,联想到工业革命,趁势进行科学史教育,由蒸汽机谈到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自然力(畜力、水力、风力)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原子能时代,人们对运动和能的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社会发展,而且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这段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史,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决定了课程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课程资源的效益。科学教师不仅要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
一、利用社会热点切入教学
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往往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是学生得到能动发展的课程资源。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可将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作为科学探究材料,挖掘其中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展知识。
案例:教学“运动和力”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广东恒大队亚冠夺冠进球时的场景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学生看得热血沸腾,一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但这仅仅是将社会热点简单地运用于教学,更深层的“热点探究”关系着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价值在教师创造性的使用过程中得以显现。
又如“直视H7N9”专题,学生可学习传染病的流行、预防和免疫等知识;“走近转基因食品”专题涉及遗传和变异等知识,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克隆和转基因食品的利弊,意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样,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生成对知识的理解。
二、巧用古诗词引入教学
新课程将会越来越多地涉及跨学科综合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突破单一学科知识能力的限制。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
案例:教学“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笔者以古诗《枫桥夜泊》作为习题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所提及的运动形式。学生的兴趣高涨,找出了其中的机械运动、热运动、声运动和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学生还感悟到诗句是通过描写多种运动来营造意境引人入胜,古诗赏析水平和写作技能得以提高。
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学生对于高温煅烧石灰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没有任何体验。笔者引用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分析出“千锤万凿出深山”,指开采石灰石的辛苦;“烈火焚烧”指高温煅烧;“留清白”指反应生成氧化钙。学生不但理解了化学反应,而且体会到作者以石灰自喻,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其教育效果远非机械识记所能达到。
三、影视作品进入教学
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视听效果,表现力和感染性强,是现代媒体的宠儿。当代青少年正在从读写时代进入视听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电影、音像产品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影视作品进入教学,使学生挣脱了教材和校内资源的束缚,教学时空得以拓展。
案例:讲到碳时,可以从教学网站下载视频材料,介绍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钻石之王——库利南等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科学教学离不开现实情境的支持,影视作品或多媒体素材可以展示学生难以见到的情景或难以实现的实验,如神舟10号航天实况录像、物理过程细节等。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欣赏讨论中自然地进入学习者的角色。
四、小道具走进课堂
当教师搜肠刮肚地寻找课程资源而劳神费力时,一瓶雪碧,一个玩具,一支铅笔,也许就是教师急需的课程资源。利用这些小道具可以架设起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桥梁,有助于实现“教育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案例: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内容——如何鉴别雪碧饮料中冒出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案:1.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2.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是否变红;3.将点燃的火柴放在瓶口,观察是否马上熄灭;4.看包装说明——雪碧是碳酸饮料,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小组自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营造出了开放、自由的探究学习氛围,有益于创造性地开发小道具的潜在价值。
五、科学史充实课堂
科学史进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发展历程,学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笔者以茶壶烧水的图片,让学生分析水在烧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运动形式。还引导学生由茶壶联想到蒸汽机发明,联想到工业革命,趁势进行科学史教育,由蒸汽机谈到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自然力(畜力、水力、风力)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原子能时代,人们对运动和能的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社会发展,而且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这段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史,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决定了课程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课程资源的效益。科学教师不仅要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